心理感悟:鸡娃不如鸡自己
很多家长都盼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是随着孩子的渐渐成长,最后发现娃无一例外的成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
日本一个综艺节目,跟踪了一群孩子,每七年就对孩子做一次访问,结果这些孩子幼年志气满满,期待成名成家,可是随着年月的逝去,孩子们有的回归了家族工厂,有的失业,有的仅仅找到了一分谋生的工作。
在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情形,小时候盼望孩子——无清华不北大,到后来985、211,到后来他能够养活自己就行。为什么在对孩子寄予痴心的时候,最后家长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真相,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的平庸,原来我已经是家族的学历天花板了,孩子竟然连我都无法超越,究竟这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客观规律如此?
我的朋友小A的故事或者可以给你有所启发。小A有个聪明机灵、虎头虎脑的儿子,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断言,“你们家孩子只要努力,就是一个我从没有见过的超级学霸”。同时家族老人的炫耀和夸赞,也让小A有些飘飘然,的确孩子既不需要激励,也没有额外的课外辅导,每次考试都能全班第一。小A逐渐觉得自己生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那种不需要辛苦管束就可以有意外之喜的孩子。
虽然老师在夸赞小A 儿子的同时,也多次强调,你们家孩子手脚太慢、拖延严重,有时候考试都写不完卷子,但是小A管束之后,孩子还是没有办法改掉慢性子的习惯,小A也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样的无解就一直伴随着孩子的小学生涯。事实总是来得啪啪打脸,小升初的时候,一些平时低调的孩子默默考上了很好的中学,可是小A 的孩子不灵了,考试落第,只能到了学位房就近入读。想及孩子走出考场,一句“容易啊,轻松啊”,随即抱起平板沉浸在自己的bilibili(年轻人热衷的网络社区B站)中,小A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孩子太过自得,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了孩子可能并不是天才的事实。
可是,孩子的拖延、缺乏坚定的目标,真的只是孩子自己学习的事情,和家庭毫无关系吗?
小A不得不想起这些年,自己是如何消磨时光混日子的,她不愿意面对艰巨的工作繁琐的事物,很多时候,都有畏难的情绪。工作中的小失误经常如同山一般的将她打倒在地,她时常要重头再来,而每一次重来又如此的沉重慌措单薄。
小A的父亲更是一个沉浸在吃喝玩乐打麻将中的老人,小A时常想起他的父亲是如何啄着小酒,精瘦的腮帮子一鼓一憋,咀嚼着下酒菜,一副云端享乐的样子。老人家一辈子最得意的事情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工作中略有成就,在老人嘴上自夸了四十年。
一方面是家族对于孩子的望子成龙,另一方面,是家庭动力的无限延滞。小A有多少个清晨和上午,都是在床上度过,孩子回来最习惯看到的睡在床上的妈妈,连孩子都说,“妈妈,你一直在睡觉”。而小A的没有动力丧失斗志,不过是在对抗自己长期以往的抑郁与低落 。
和没有斗志的情形同时伴随的,大剂量的时间,小A带着孩子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用速食甜品地方菜,把孩子的胃填充的满满的,似乎要把紧张焦虑的外部世界排除出去,尽量给孩子一些轻松的时刻,来对抗这家族缠绵不休的死气沉沉!实际上,他们家天天都在放松天天都在拖延,还需要额外的奖励吗?没有目标,让这个家庭如同航行大海的船舶,毫无方向。
小A还非常吝啬,她不舍得对孩子投资、给孩子的学习和兴趣花钱。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心中隐隐就有一个想法,“好贵呀,这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就坚持,坚持不下来,就不是我的事儿,让孩子自己做主吧”。
也许就是这样的潜意识,孩子上了吉他、篮球等等班之后,只要上完第一期的课,后面无不显得兴趣缺乏,不再去了。那个时候,小A也好像心中隐隐松了一口气,“这不怪我,孩子不愿意,我也不用再掏这笔钱了”。不想尽情努力和拥有,似乎是小A和孩子心中达成的共识。
小A有的时候,也忍不住想起自己幼年时期,渴望美丽的服饰、得体的装束,甚至是学个兴趣班什么的。她的父亲总是伸出两根瘦骨嶙峋的指头,在空中一划,似乎已经从自己的手指里漏出了几个子儿,给了孩子,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实际上,父亲从来没有给过小A一个子儿,都是在空中虚晃一枪。有一次,小A和同小区的一个家长,都给孩子报了乒乓球兴趣班,小A的意思是,还是一周上一次,这样算起来,第一期的费用可以用半年呢,小A默默地精打细算。可是她在电梯里碰见那个别家的小女孩,和父亲一起,赶着趟的每天都去练乒乓球,小A感到从所未有的震惊,这得多快就烧完这笔钱呀!
不配得到、不能得到,似乎是他们家里的潜意识,虽然这潜意识总会以包装和防御的形式出现,比如,兴趣班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太辛苦、还有现在孩子的钱总是太好赚了不能让商家得逞,现在的商人坏得很呢!
可是归根结底,得不到、不那么容易得到,就是这孩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孩子,会衍生到学业以及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得精打细算着才能拿到一些东西。我
是一个仅仅能够满足于基本生存的人,得到一点额外的东西都是分外的奖赏。而这样,未来的生活中,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位置、更丰沛的收入,都因为这些感觉,而羁绊拉扯和限制住了孩子。
追溯了这些想法之后,小A的内心有些不寒而栗,虽然她知道孩子并不是靠钱捧出来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仍然可以给孩子带来足够的精神力量,只是,一个一直躺在床上和自己的抑郁对抗的母亲,又怎么会在场孩子的成长呢?自己神游的时候又怎么会给到孩子足够的坚定和允许呢?
我们总期盼着孩子懂事、孩子能够某天突然开窍,却不知道家族的幽魂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游荡,过往家族的习惯、限制和创伤,无不以另一种打扮好的样子,在家庭内部上演。
父母的态度会内化成孩子的态度,展现在学习、工作、家庭建设、成就追寻的方方面面。今天孩子面对学习的方式,就是未来面对工作的方式。今天孩子在学业上的自我要求,就是未来面对工作面对人生的自我要求。
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够有所警觉,我们不可能让孩子越过自己到达更高的山峦。鸡娃不如鸡自己!激发孩子的动力不如先认真思考和面对自己的抑郁。
鸡娃不如鸡自己,把自己鸡成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