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会因我们改变吗?丨两种控制策略的动态平衡
作者:Wendy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ID:aginglab)
人类总是力求通过行为去制造一个个事件以留下自己生存的印迹。
Schulz & Heckhausen, 1996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原先以为的“生活插曲”,已经萦绕不去近三年之久。
即使是受到疫情最少影响的人,在疫情时期力不能及的事情也增多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以及面对生命长河中无常之事的无力,与之对应,有控制感的缺乏,与不确定性的增加。
这种感觉似乎让人虚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控制感”的控制,本来就是贯穿我们生命全程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地了解它,然后应对它。
环境的消极变化和身体机能的老化,都会带来“控制能力”的降低,但并不必然导致“控制感”的缺乏。在这一问题上,老人们或许更有发言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控制”的毕生发展理论。
01
控制感
生活由谁主宰,我亦或是命运?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文中“控制感”的概念:
控制感是一种重要的个人应对资源,它描述了一种信念,即生活中的事件和条件是由自己的行动控制的,而不是运气、机会或财富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在这所探讨的“控制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控制能力”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出于对环境的客观判断。比如,当个体无法通过行为真正控制环境时,具有高度控制感的人往往会通过尝试替代行为来应对压力源,即便这种行为并非对环境有效,却可以恢复个人控制感的损耗。
控制感的高低与我们的积极/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等息息相关,较高的控制感对情绪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恢复、提升控制感可能会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在老年人中,控制感甚至可能与机体的健康程度有正向关联。而在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特殊情况下,控制感或许会格外重要。
根据疫情期间的研究来看,有些人会依靠不良适应策略来弥补控制感的降低,例如,采用阴谋论信念、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以及普遍成问题的互联网使用等。这些方式虽然能够恢复一定程度的控制感,但却具有明显的缺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如此。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正确的提升我们的控制感呢?一方面,针对疫情带来的控制感削弱,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加对组织机构应对能力的信任,以及对疫情相关知识的主观了解程度,都可以一定程度恢复我们对此的控制感。另一方面,从更日常的角度来说,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断学习提升知识水平、做喜欢的自己,都能从整体上提升我们的控制感。
02
控制理论
改变世界or改变自己?
作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和理论,毕生发展观认为,不仅儿童、青年的心理在发展,中年和老年人的心理也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
有很多理论从各个方面支撑了毕生发展的观念,其中Rothbaum等人提出的“控制理论”,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对毕生发展的概念提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描绘人类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一生发展的中心主题。人类总是力求通过行为去制造一个个事件以留下自己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会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基本的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
对于控制的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不确定的环境当中,无法对任何事做出改变,那么我们的存在本身可能已模糊不清了。在与外界的互动当中,我们有时可以成功控制事情的变化,也有时候不能,这就要求我们的控制策略需要不断调整变化。控制理论认为,我们有两种基本的控制策略: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在生命最早期,婴儿就会由于天然的“控制”需要而去和身边发生的事件积极互动,这种互动带来的反馈,会进一步培养他对控制的感知。Rothbaum等人将这种行为过程称为“初级控制”,代表了个体实际控制周围环境的愿望。
一个有趣的冷知识是,不仅儿童会过高估计自己对外界的初级控制能力,处于成年早期的人普遍也会如此。这些对个人能力的高估通常是对现实的轻微扭曲,然而这似乎是有益的,因为有研究证实,那些有着更现实观念的人,抑郁水平往往会更高。或许对于个人而言,“普通且自信”的确比“普通而自卑”更有利。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骄傲、愤怒,以及羞愧、尴尬,当他们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得到失望的反馈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效能,为了避免损害,儿童逐渐领悟了另一种控制世界的方式——“次级控制”。
在初级控制失效后,次级控制前来救场,保护自我免受“碰壁”的痛苦。如果说初级控制是要改变世界,那么次级控制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观念,通过重新评估、重新选择以及主动转移注意等方式,避免控制知觉的下降,维持情绪的稳定,为日后更多的初级控制尝试积蓄能量。
03
次级控制
老年人的人生智慧
无论哪个年龄的人,初级控制都是首选,人们不会轻易放弃控制世界的机会。但从适应功能上来说,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是相互携手,共同通过选择与补偿优化个体的发展。
在进入中年期之后,个体面对形形色色慢性的、缺陷的以及可能威胁到生命的疾病,会变得更加脆弱。最后,到老年期,生理的衰退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日常机能。
脆弱性以及多种慢性疾病最终将成为生命过程中的最大约束,不可避免地削弱老年人的初级控制能力。然而实验证明,个体直到年老,都能维持对初级控制知觉的相对稳定性,这说明老年人普遍有效地使用了次级控制策略。
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老年人会更擅长使用较为被动的、个人内部的,以及情绪中心式的应对方式,远离问题、接受责任以及积极的重新评估。通过这些指向个人的认知活动,老年人可以缓冲衰老带来的影响,维持控制知觉的稳定和连贯性,进而避免受到控制感下降带来的情绪痛苦。
调节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占比与平衡,是我们需要持续努力的课题,而老年的智慧也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疫情的无常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的力量,然而这并不意味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是虚幻无力的,接受它、应对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的世界。
宇宙浩渺无垠,个体的控制能力本来有限,对于这个无常世界,或许我们可以更潇洒的理解。在此附上苏轼诗一首,聊慰我们变幻莫测的生活。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参考资料:
[1] Heckhausen, & Schulz, R. (1995). A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2), 284–304.
[2] 王大华, 申继亮, 陈勃. (2002). 控制理论: 诠释毕生发展的新视点. 心理科学进展, 10(2), 168–177.
[3] Precht, M. J., Stirnberg, J., & Brailovskaia, J. (2021). It’s all about control: Sense of contro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Germany. Current Psychology (New Brunswick, N.J.), 1–9.
作者简介:Wendy,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ID:aginglab),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老年心理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在此我们将分享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广老年心理学相关的科普知识,并推介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
原作者名: Wendy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ID:aginglab)
转载原标题: 世界会因我们改变吗?丨两种控制策略的动态平衡
授权说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