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父母的死亡?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江晖。父母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就是家,就是天,是我们人生的来处。当父母去世时,似乎有一个感觉,就是家不再完整,天有了塌陷。父母的去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丧失。有多么爱父母,就有多少的爱再不知道该如何安放,或者有些对父母的恨,也再无处表达。
如果你突然失去了父母,或者恐惧着父母的离开,这里有一个锦囊,希望可以帮到你了解父母去世后可能会发生的事,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处理我们的哀伤。锦囊里有三个贴士,让我们一个一个的打开,慢慢来。
一、理解情绪
所有到来的感受和体验,或许有些奇怪,但都是正常。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都会经历到这样一些复杂的体验,只是每个人的体验强度、呈现方式或各有不同。
1. 否认:“这一定不是真的!”
父母离世,通常我们真的不相信这是个事实,特别是如果没有亲临现场。“不,那不是他(她),一定是搞错了!”在现实中,我们也会恍惚的真的感觉到父母还在。“否认”是对我们情感的保护,给我们时间去启动防御和寻求资源。
2. 恐惧:我们真的会被吓坏了
如果父母因为事故,或其他未曾预料发生的事而离世,我们会突然真的体验到巨大的失控,我们的生活中真的会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而我却毫无办法,甚至是无法预测,毫无准备,更是无力应对。我们突然很担心其他的家人和自己的安全。
“恐惧”会让我们开始产生应激反应,激发主动或是被动的保护。
3. 愤怒:“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对我?”我们真的很生气。我们会责备自己之前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因为家人的失误或现在的行为很恼火。我们会对医院、单位、社会很愤怒,会对老天爷很愤怒,他们没有珍重和保护父母,甚至还伤害到了他们!我们会对我们逝去的父母愤怒!他们没有照顾好自己,让他们自己痛苦,也留下你这么痛苦!
4. 还有其他复杂的感情:
混乱:很多的混乱,各种强烈的情绪交织。莫名奇妙的思绪、情感、行为;
内疚:很多的内疚,自责;
挣扎:各种挣扎,我现在能做点什么?这样好还是那样好?
麻木:我真的没有任何感觉,也不知道怎么应对;
悲伤:真的很难过……太难过了……我再也没有爸爸(妈妈)了……
还有的人可能会表现的非常冷静和有序,显得疏离而高效。
二、努力保持稳定
尽可能地保证我们的安全和日常生活,让生活继续。在刚刚失去父母的期间,巨大的情感负荷,会超出我们的承载力,带来情绪和身体的不堪重负。混乱和过度应激会伤害我们。因此,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尽可能的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饮食。尽可能寻求足够多的帮助,不管是从亲友还是专业人士那里,获得更多的情感和现实的支持。
另一方面,照顾家人也是照顾自己。和家人朋友互相分享信息,还原之前的事件、表达现在的感受、说出各自当下的想法。当然,不想说也是可以的,想一个人呆一会也是可以的,但也要回到人群中,大家都需要互相的守护。
力所能及的为自己和家人做点什么。参与处理后续事件,也需要给自己和家人一个空间,暂时离开一下,去做一些和丧失无关的事情。
给悲伤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尽量有序的应对居丧的过程。我们和家人一起,表达对逝去父母的难过、痛苦、不满、爱和悲伤。
同时给生活的其他部分留出时间和空间,维持整体生活的有序。
三、给哀悼一个过程
哀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生而为人,我们一直在失去也一直在成长,我们在告别过去中走向未来。居丧的仪式,有重要的心理和文化意义。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帮我们和家人度过这个很有意义的过程。亲人离世的哀悼,前期需要几个月,而后续会持续几年的时间。
前期该做的我们都做完了,做不到的我们也可以慢慢的放下。死亡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边界。我们慢慢从失衡中恢复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他们会留下一些遗憾,但他们也希望我们之后能更好但面对生活。在一起时肯定有许多不尽人意,但还是会有很多爱留在心里。
我们会重构新的生活,丧失让我们发展出新的依恋。孤独让我们更能体验到爱与陪伴的美好,丧失也让我们更能体验拥有时的丰富。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父母会一直活在我们的体验里,他们来了,他们在,他们走了,都在我们的体验里。
节哀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