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动机理论:解读幸福感的来源 | 心理词条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
那么幸福感的来源是什么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给了一个答案,他认为满足各种需要,是人行为的动机,也是人幸福的源泉,也就是说人的幸福来自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需求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一次次体验幸福感的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对马斯洛这一理论的学习来解读幸福感的来源吧。
01
基本概念
《人类动机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创作的一篇论文,于1943年首次发表在《心理与评论》上。
在该篇论文中,马斯洛提出了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即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前四个为缺失性需求,而最后一个为成长性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一般而言,当个体的某个低层级的需求得到了相对满足后,这种需求对人的行为就失去了动力作用,其上一层级的需求将变成激励人行动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说,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需求层次理论概况的说明了人类的需求,以及各个层级需求的概念,而且该理论也是基于以下3个基本假设成立的:
人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再影响行为,不能充当激励的工具。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需要(如饮食、睡觉等)到复杂的需要(如自我实现)。
当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02
理论背景/来源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理论家和领导人。
马斯洛生存的时代恰逢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次战争以及经济危机,由此导致的资源缺乏以及伤病等因素都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人的生理和基本生存需要受到很大威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马斯洛提出并发展了他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最初是源自马斯洛对灵长类动物、孩子以及其它群体样本的观察研究,通过观察他开始对行为主义的很多观点产生了怀疑,因为行为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但是许多问题用当时经典的理论都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马斯洛决定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因此有了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初级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战争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很多社会性问题,马斯洛也转而开始研究全球性相关的问题,他希望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盯着人类的病态、阴暗面,更应该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基于这个理念,马斯洛通过对包括生物学、管理学、人类学以及精神分析治疗等学科在内的多个学科的探索研究,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级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希望人类可以更多地追求创造力,并实现理想和抱负,从而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和幸福感。
03
案例分享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心理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被人们应用到企业管理、教育科研、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等的方方面面。
企业管理中案例分享: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著名的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广泛,作用也很大。
在员工管理和激励方面,了解员工的需要是进行员工激励的前提条件。
不同组织、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还是经常变化的,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经常去了解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因为未满足的需要有更好的激励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满足相应需要从达到激励作用,员工感到满意、感到幸福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如果是站在企业客户维护或者客户满意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经营客户的问题时,我们知道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即不同的产品只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的消费者,这时企业需要有效地分析客户的需求,根据不同客户群体来设计不同的产品。
比如按年龄来划分的客户群,对于儿童、中年人以及老年人的产品肯定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如果在产品的设计之初能很好地考察不同年龄段客户的特点和需求,生产出的产品就能更好地满足该部分群体的需要,这样企业也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比如按区域来划分的客户群,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对产品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客户对于产品的要求相对来说会更高些,价格的承受能力也更强,而不发达地区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他们的需求层级可能会更低一些,对产品的要求相对更低,因此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各区域的产品,差异化的设计更能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要,给企业创造和带来更多的价值。
客户的满意是企业的目标,员工的幸福也是企业的目标,只有企业转变观念,设计并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并给员工一个归属感,可以帮助员工自我实现的幸福企业,才能让企业得到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案例分享:
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晚上九十点钟了,一边是还没完成作业还拖拉磨蹭的孩子,一边是为之焦虑甚至是愤怒的家长。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因为TA已经很疲劳了,一个困了、累了的孩子,在没有得到好好休息,TA可能是无法好好学习的,而且这时如果强制学习也是不合理的。这个时候如果能满足其需要,让其先好好休息,然后再学习效果肯定会更好。
但是在大人角度看来,往往会认为该完成的就是应该按时完成,而忽视了孩子的实际需要,而且这个时候我们还往往会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教育。
这时其实是让孩子在情感上也受到伤害,让他觉得没有被爱和关注,或是在被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同样也是很没有效率的。
这个时候又忽略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当TA很累、很困的时候除了基本的睡眠需要,TA在情感上也是有需要的,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体量,如果得到的是批评甚至职责,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伤害很大的事情。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考虑到孩子的合理需求,很好的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
04
相关科普
激励理论,即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属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结合现代管理的具体实践,提出了许多的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其中之一,还有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以及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激励理论,这里我们介绍下这两个激励理论。
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的研究提出“三种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即为成就、权力和亲和三种,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于个人、团体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人也将该理论也称为“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争取获得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需要。
麦克利兰认为,人的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因而人的许多需要都是社会性的,而且社会性需求是后天通过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获得的。
这一理论在企业的管理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员工的选拔、安置以及激励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1959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工作中人的积极性发生作用的需要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两者是有实质性区别的,即“平等”与“公平”的区别,凡是大家共同享有的、共同承受和面对的就是平等因素,平等因素必为保健因素;与工作职责、目标联系紧密,按成就分等级享有和承受的就是“公平因素”,公平因素也必为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工作性质和内容相联系的因素,比如对工作有兴趣和成就感,得到赞赏和提升望等。
保健因素指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与工作环境、条件以及关系相关,比如企业的政策和管理、监督系统,人际关系、福利、待遇等等。
双因素理论强调:
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而具备了保健因素时并不一定会激发强烈的动机;但是保健因素的缺乏,将引起个体很大的不满,而缺乏激励因素则并不会引起太多的不满。
赫茨伯格还明确指出:在缺乏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大。
05
个人见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将心理学的研究从单纯的治病转向健康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中来,这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他理论的跨时代性和进步性使得很多人对它推崇备至,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会有局限性,马斯洛的这个理论也不例外。
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
需求层次理论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其人本主义的局限性,脱离历史发展和实践讨论人的需求,以及他过度强调人的动机是由需求所决定的,而实际上人们的行为除了受需求、愿望等的影响外,还受信念、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和他人需求的依据,但是它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也很明显,这些问题如果在使用该理论作为指导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就很容易引起不良后果。
因此当我们要使用一种理论来为自己服务时,都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应用才能更好地使之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有安全感的国度,能够衣食无忧,能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养和陪伴,情感上有很好的寄托,还可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感受到幸福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们的幸福也许就来自于我们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
最后,我想说一个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并懂得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人应该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