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你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理智 | 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认知偏差这个概念最早是由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在1972年提出的(Kahneman, & Frederick, 2002),它是指人们在处理和解释周围世界信息时出现的系统性思维错误。
一方面,认知偏差会使人们难以交流准确的信息或获取真相,扭曲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并可能因坚持错误的观念或错误的信息,从而对他人造成伤害。
另一方面,认知偏差会使我们回避一些我们不喜欢或容易引起我们不适的信息,从而错失得知真相的可能性。
认知偏差也会让我们看到一些并不存在的模式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更严重的,可能会因此引起类似于阴谋论这种负面的产物(Žeželj, & Lazarević, 2019)。
02
背景/来源
认知偏差通常是人们的大脑试图简化信息处理的结果(Cherry, 2020)。虽然深思熟虑能帮助我们规避错误,但在每件事上都深思熟虑会增加你的思考时间和认知负担。
当你需要快速做出决定时,你的大脑会为了加快信息处理速度而产生心理捷径,这样虽然能提高思考效率、减少精神消耗,但同时也有可能因为受主观经验或信息缺失影响而产生认知偏差,导致感知扭曲、判断不准确、解释不符合逻辑、得出错误的结论。
认知偏见的产生还可能和记忆力与注意力有关:你对某件事的记忆方式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产生偏差,这会进一步导致思维和决策上的错误;而你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人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关注周围世界的事物,这就会导致信息收集的不全面。(Cherry, 2020)
基于这些原因,偏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看待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
03
相关科普/案例分享
当我们对周围世界作出判断和决策时,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理性、客观的,并且能接收和评估我们掌握的所有信息。然而即便如此,认知偏见仍然会让我们作出错误的决定。
(一)认知偏差有哪些
认知偏差的种类可能远超你想象,研究人员目前已归类出至少175种认知偏差(Friedman, 2017),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常见或者经常会被人们提到的类型:
1.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
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方式与解释自己行为的方式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将别人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
例如,我们可能会把自己患病的原因归结为遗传,而将他人的患病原因归结为生活习惯不好。这种命名方式源于,人们会将事发原因归结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上,比如我们作为行为者时,我们眼睛无法看到自己,只能看到外部环境,所以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而作为观察者时能看到其他行为者,所以对别人进行内部归因。
在一项研究中(Hennessy, & Jakubowski, 2007),研究人员向两组人展示了一个汽车在一辆卡车前转向并几乎造成了事故的模拟场景,一组人从转向车司机视角(行为者)观看整个过程,另一组人则从卡车司机视角(观察者)观察。结果发现行为者对这一场景危险程度的判断比观察者要小得多。
2. 锚定偏差
一种过于依赖第一信息,被第一信息设定期望值并影响后续判断的倾向。换句话说,你在调查早期所了解的信息往往比你后来了解的信息对你的判断有更大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了解到一个物品的平均价格是某一数值时,我们会以此为参考,认为任何低于该价格的交易都是占便宜、高于该价格都是吃亏,从而不去思考寻找更合理的定价方式。
在一项研究中(Yik, Wong, & Zeng, 2019),研究人员给两组被测提供了一些照片人物的背景信息,然后要求他们描述他们认为照片中的人的感受。
那些获取更多负面背景信息的人会认为照片中的人有更多的负面感受,而那些获得更多正面背景信息的人则认为照片中的人有更多的正面感受,也就是说,他们的第一印象影响了他们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
3. 可得性法则
人们会简单根据他们对事件已有的信息,包括记忆的难易程度或记忆中的多寡,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寻找去其他相关的证据。那些更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会被认为更有可能发生。
例如,飞机失事的实际概率很低,但因为飞机一旦失事就会被大肆报道,导致人们高估飞机失事的可能性;或者某个海滩曾经出现过一起鲨鱼袭击事件的新闻,会让人们认为在海滩游玩遇到鲨鱼袭击的概率比实际情况要高得多。
4. 确认偏差
一种偏好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对不符合自己信念的证据抱怀疑态度的倾向(Allahverdyan, & Galstyan, 2014)。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不断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对那些与自己持相反意见的内容视而不见,从而失去自我怀疑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虑到人们可以主动搜索自己喜欢的新闻、或者新媒体平台能通过算法筛选推送迎合人们口味的消息,这种偏差在现如今可能比以往更容易出现。
5. 晕轮效应
你对一个人、物或集体某个特质的印象会影响你对这个人、物或集体其他方面的判断。例如,一个消费者如果喜欢某一特定品牌的手机,就有可能因为他们对使用该品牌手机的积极体验而购买这个品牌的其他产品,即便其他产品的体验可能并不如意。
有一项研究发现(Talamas, Mavor, & Perrett, 2016),人们的容貌还有可能影响其他人对自己学术表现得判断,即,人们往往会认为那些有吸引力的人比他们实际成绩所表现的更加聪明和认真。
6. 乐观主义偏差
一种把未来估计得比实际情况更好的倾向,比如你会相信你比同龄人更不容易遭受不幸,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有研究发现(Szpitalak, & Polczyk, 2019),人们在对无论是未来的财富、人际关系还是健康状况进行预测,他们通常都会高估发生正面结果的可能性、并低估发生负面结果的可能性。
还有其他的一些认知偏差,包括:
7. 注意力偏差
一种关注某些信息的同时忽略其他信息的倾向。例如,在购买手机时过于在意外观和手感,忽略了硬件性能和电池续航这些因素。
8. 错误共识效应
一种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的倾向,比如当你对一件事件持有某一观点时,错误地认为其他人会和你持同样观点。
9. 功能固着
一种认为事物只能以一种特定方式运作的倾向。例如,你可能会认为锤子只能拿来钉钉子,但没想到锤子还有帮助敲开核桃等其他用途。功能固着会限制人们的创造力,从而难以从新的思考角度来解决问题。
10. 误导信息效应
一件事事后的信息干扰你对这件事记忆的倾向。换句话说,如果你了解到一些关于某件事最新情况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改变你对这件事的记忆。
11. 自我服务偏差
一种当坏事发生时责怪外力因素、好事发生时则归功于自己的倾向。例如,自己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考场太冷/热、没睡够、早餐没吃饱……而考试考好是因为自己智商高。
12. 邓宁—克鲁格效应
一种人们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聪明更有能力,因此无法认识到自己在某个领域能力不足的倾向。
具体来说,人们会因为对某个事物了解甚少,从而低估了这个事物的复杂程度,并因此高估自己的水平、表现出不切实际的自信。
13. 群体内偏差
一种相较于外人更倾向于支持和相信自己群体内成员的倾向。这种倾向会让我们偏向于帮助或听信那些我们认识的人,忽略外人的声音。
14. 后视偏差
中文里有一个对应的描述叫「事后诸葛亮」。指的是人们在事件发生后觉得自己事前判断很准确的倾向,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我们在看到某人做出某种行为后总以为自己早就看透这个人了,然而事实却是事前根本没有观察到任何迹象。这种偏见会让人们高估自己事先预测结果的能力,即便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还不足以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15. 现状偏差
一种人们将事情保持在目前状态,并将任何形式的变化都视为损失的倾向,这种偏差会让人们难以处理或接受环境的变化。
……
认知偏差有时候并不会单独出现,你对一件事的错误认知有可能是受到多个认知偏差影响,例如,你可能会记错一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误导信息效应),并认为其他人对这件事也拥有同样的记忆(错误共识效应)。
(二)一些你可能出现认知偏差的迹象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我们很容易能发现出现在别人身上的认知偏差,但当认知偏差开始影响自己思维时,我们则不容易察觉。
有一些迹象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反思自己是否正在受认知偏差的影响:
1. 只关注那些能证实你观点的新闻报道;
2. 患得患失、怨天尤人;
3. 把别人的成功归功于运气、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个人;
4. 对某一主题略知一二,就因此认为自己了解该领域的全部内容。
(三)个体差异
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但是受到个体差异影响,每个人认知偏差的程度会有所区别。
首先认知偏差和人们的认知能力有关联。那些在认知能力测试中获得高分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能帮助他们在认知偏差测试中获得更好的表现(Toplak, & Richard, 2011)。
另一个可能影响认知偏差的因素是年龄。年轻人因为比老年人拥有更多的认知灵活性,从而让他们比老年人更不容易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Wilson, Nusbaum, Whitney, & Hinson, 2018)。
(四)如何克服认知偏差
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消除认知偏差,但通过认知训练能帮助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认知偏差对思维和决策的影响(Sellier, Scopelliti, & Morewedge, 2019),比如:
1. 意识到认知偏差的存在。
认识、了解到这些认知偏差的存在以及它们会如何影响你,能帮助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对某件事形成判断或意见时采取必要的额外步骤防止偏差的产生。
有研究发现,在帮助被测了解到认知偏差及其运作原理后,能有效地将认知偏差对被测的影响减少29%(Sellier, Scopelliti, & Morewedge, 2019)。
2. 挑战自己的信念。
一旦你意识到你自己的思维存在偏差,不断挑战你过去曾坚信的东西是开始去伪存真的好方法,特别是在接受新信息时。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扩大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对某一领域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
3. 盲实验。
有稍微接触过一些医学的朋友一定听说过医学里的双盲实验,简单来说就是在测试一款药物是否真实有效时将被测分为两组,一组用真药、一组用安慰剂,同时医生也不知道哪组用真药、哪组用安慰剂,最后通过统计被测用药情况来判断这款药是否真的有效。
这种实验可以同时规避安慰剂效应和实验者对被测的心理暗示,得出更严谨的结论。类似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规避认知偏差的影响,得出客观的结论,比如我曾经就跟宣称能喝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区别的室友做过一次双盲测试看他是否真的能喝出差异(结果是不能)。
04
个人见解
聊了一些关于认知偏差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理性思考的东西,最后一部分想从一些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
虽然我们会认为认知偏差不够理智,但我们还是要正视偏差出现的原因。理性思考很好,但也不要完全贬低经验法则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的大脑节能,从而在更重要的事上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
如果你在做决定时强迫自己必须考虑到每一种可能,那么即便是最简单的选择也会花上你大量的时间。你所处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信息,有时候必须要依靠一些心理捷径才能确保你能快速行动。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我们都是依靠近乎自动巡航的方式进行,否则你可能就连喝什么口味的酸奶都要沉思半天。同时,在特定情境下,迅速做出判断有时是比全盘考虑的理性思考更合理有效的选择(Gigerenzer, & Goldstein, 1996),比如我们面临危险或威胁时。
假设你在夜晚独自外出,你发现似乎有人在跟踪你。理智、客观上我们需要判断这个人到底是普通路人还是真的歹徒,而你的认知偏差却让你坚信这个人会对你图谋不轨,迫使你准备自卫或尽快离开该区域。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是路人,你可能只是瞎紧张了一番,可一旦这个人真的是歹徒的话,你快速且带有偏见的的想法便能让你尽早脱离危险。
理性与否、偏差与否,有时并没有那么绝对,我们当然要尽可能规避错误信息、得出正确结论,但判断何时要深思熟虑、何时要果敢决绝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