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心理咨询,如何觉察来访说谎?该怎么处理?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在不对等的交流中,很多来访会不自觉的说谎。
有的存在编撰故事,增加不存在的情节的情况;有的则是编造情感、回避真实情感等问题。
这样的问题和真实的信息混合在一起,怎么确定有说谎的成分?
当发现来访说谎、前后矛盾时,该怎么处理?
summer糖糖:曾国藩曰:“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summer糖糖,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交流这个话题。
关于来访者说谎的问题,其实在这么多年的心理咨询中,似乎并没有这么提及这个现象,以至于我在看到这个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为什么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难道一次都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吗?”
当我这么去想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是因为在心理学上,似乎我们不会用“说谎”一词来形容这样的生活化场景。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
【“说谎”一词包含着道德评价与倾向】
为什么我很少在心理相关的学习中听到这样的词语,因为“说谎”其实一个比较生活化的词语,或者说这种说法里面其实是包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判断与道德评价。
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各流派都会以各自的心理学视角来定义来访者这种表达的倾向。
比如精神分析流派中,会将这种现象理解为一种潜意识的阻抗,认为这是来访者对外部环境的过度警觉,一种习惯性的自然反应。这种反应下,来访者总是会避重就轻,扭曲事实真相,或者潜意识为了博得咨询师同情,而描述出对自己有利的表述语言。这些都是来访者的“真实表达”。
也就是说,只有来访者愿意说,咨询师都会把他们的话当做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客观事实”,因为每一种表达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来访者的某种心理动机,于是便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心理问题。
如果将来访者的这种表达作为“说谎”来看待,其实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暗示一种道德评价,这是不利于咨询信任关系建立的。要知道,道德评价意味着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表达产生了某种观点,这种观点就会通过言语行为表达出来,让来访者在潜意识中感到咨询师的不信任。
【咨询师如何理解与看待“说谎”现象】
作为咨询师,一般会有自己的专业角度来处理与理解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不真实表达。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重新来定义“说谎”这种现象,“说谎”其实是来访者主动或者下意识的改变客观事实,以达到内心某种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
注意看,我们将“说谎”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就像其他的表达方式一样,只有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做到客观中立的原则。
我想咨询师在谈话中的客观中立原则,是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但是在真实的对话中,其实我们很难完全将自己置于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记忆,有创伤,有内心的某个情结,而这些都可能让自己在对话中丧失客观中立,而走向某种偏向中。我们会因为来访者的某个价值观点与内心符合而感到赞同,会因某个观点或看法与自己的有冲突,而产生情绪,这些时刻都是我们“客观中立”阵地的失守。
因此,如果在咨询中,我们听到来访者向自己“说谎”时,请首先觉察一下自己内心有着怎样的情绪感受,哪怕只是一丝丝,这种感受都是你丧失客观中立的警示。
【深入挖掘“说谎”背后的内在资源】
如果我们脑海中想的是如何“处理与对抗”,这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因为来访者也会在潜意识中感觉到咨询师开始对自己的不信任与不理解,于是两人的潜意识就变成了战场的对抗。这是不利于咨询关系深入发展的。
正如前面所说,当我们将来访者的“说谎”作为一种合理现象时,我们就会以一种深深的好奇心与“如获至宝”的态度来探索与面对来访者的这种表达方式。
因为在这样的表达方式背后往往隐藏着来访者的某种内驱力,不管他们是主观上的刻意“说谎”,还是下意识的表达方式,对于咨询师而言,这都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一旦我们主动接纳了来访者的表达方式,或者在交流中,看到了来访者这样表达背后的真实故事,反而会撬动他们内心的那个点,更加真实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之中。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来访者由于从小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长大,母亲尽管从小教育抚养,但是很少真正倾听与了解孩子的内心,在强势的母亲的影响下,孩子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表达习惯。总是会以撒谎的方式来表达生活中的事实,他的撒谎特点是夸大或者扭曲事实本身,让人看起来更令人引起注意,这种方式让他在生活中饱受折磨,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相信他。
因此,他就越来越夸张扭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某个人与他深入接触,就会发现他的这个问题,然后与他保持距离。
在来到咨询室咨询时,这个孩子仍然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当咨询师开始接纳他这样表达的时候,他开始变得真实起来,直到后来这个孩子哭着说:“我一直没有发现自己在说谎,我每次听到别人这么说的时候都感到很委屈,但事实上我真的说了谎,可是我并不想这么做,我现在才知道我是多么渴望有人相信我,我以为这样的表达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我错了。”
当咨询师接纳了来访者的这种表达后,来访者真的开始发生了转变,这就是他“说谎”背后的真实故事。这就是接纳与探索带来的真正改变。
总之,作为咨询师,我们一定要警惕自己的“道德”偏向,在咨询中保持第三只眼的视角,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与身体变化,这样会帮助自己更好的坚守咨询中的“客观中立”阵地。同时,始终保持一颗接纳与好奇的心去了解与探索,对于咨询师而言,自己的面前永远都是一副有待与来访者共同探索的画卷。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在此与你一起分享交流。
心理圈圈主~洗心岛:立志做摄影界文笔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八卦界养宠物最棒的段子手
你好啊,我是咨询师岛哥,很愿意与你探讨你的困惑。我 的基本意见是:来访者每个关键期都可能会自觉不自觉说谎;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的五原则,最终促进来访者的个人成长。
你说,在不对等的交流中,很多来访会不自觉的说谎。有的存在编撰故事,增加不存在的情节的情况;有的则是编造情感、回避真实情感等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来访者有着求助的动机,更多时候并不是有意的说谎——这对花钱主动求助的他并没有任何好处,更多地是被自己的谎话所困住,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防御机制】。
在教科书级别的《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一书中这样认为,人们用心理防御来把不愉快的感受拒绝在意识之外,心理防御是指不愉快的情感的某个(些)组成部分——想法、感觉或两者——移除到有意识的觉察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
防御机制可以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方式运作。人们可以有目的的去使用它们,抑或无意中就使用了它们。
其中,【压制】是有目的的忘记,【压抑】是无意识的忘记;【搪塞】是有目的的说谎,【虚构】是发生在一个人无意识的歪曲事实。
这可能就是我们通俗意义所说的【说谎】。
每个阶段,都会有类似于说谎的防御机制。
根据《101种防御机制》书中表述,防御本身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分别是 口欲期 (0 ~ 3 岁)、肛欲期 (1.5 ~5岁)、 性蕾期(2 ~6 岁)、潜伏期(6 ~ 11 岁)、
青春期及成人期( 13~ 20 岁)等。
【幻觉】所处的口欲期就是比较低级的防御机制,
【否认】属于肛欲期。
【支吾搪塞】处于第三阶段性蕾期,是为了一个原因而故意撒谎。
同样处于性蕾期的【压抑】(或名潜抑)是指你忘记了没有想要忘记的想法。
【合理化】处于更高阶段的潜伏期,意思是你找个借口来减轻张力,通常是在否认某些现实之后。
我们所说的无意识“说谎”可能也就是指这几种表现,在各个防御机制中都存在,咨询师需要甄别来访者处在哪个级别下的哪种防御方式。
这样的问题和真实的信息混合在一起,怎么确定有说谎的成分?当发现来访说谎、前后矛盾时,该怎么处理?
这需要我们在做初使访谈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根据来访者的语言和非言语观察来作综合的判断,并通过【澄清】、【面质】等方式来进行具体的了解。
说谎只是结果 ,说谎背后的 原因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要学会了解来访者、理解来访者。
防御是心理冲突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也是来访者得到生存并发展的适应社会环境的方式,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与此同时,防御本身也是折衷形成。防御的使用可以是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而且可针对环境适应。换句话来说,说谎也是被逼无奈的。
同时,这对咨询师也是有意义的,他需要自己作为一面空的镜子来接受来访者的投射,并依此判断来访者属于哪个级别、哪种防御机制。
咨询师可以针对来访者使用的防御机制,来判断他的心理成熟程度,并有的放矢。
熟悉并打破来访者甚至咨询师自身的防御机制是咨询师个人和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了解,作为咨客的来访者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症状,最终要以他的感受为原则。
因此,最关键的是,我们要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需要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的五原则,以减少来访者运用各类防御机制来进行说谎的可能,推进咨询的发生。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以借鉴和思考。
我是洗心岛,世界和我爱着你。
不在不听不知道: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亲亲,抱抱你,看到你在咨询过程中有一些困惑。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你会觉得来访者有时候是在说谎的,不知道怎么确定,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状况。
我留意到你这边用的词是“不对等交流”,我觉得这个可能代表着你对于咨访关系的看法,会觉得自己和来访者是不对等的,自己是服务商?还是自己是权威?所以在面对来访者说谎的情况,你好像不是很可以自己体察和处理。试想,如果对方是你的朋友,你和他是对等的朋友关系,发现朋友说谎了你会怎么处理?又或者对方是你的领导,如果领导跟你说谎你会怎么处理?再试想对方是你的下属,发现下属说谎了你会怎么处理?
其实咨访关系与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一样的,你在生活中如何发现和解决朋友说谎的问题,就可以在咨访关系中怎么觉察和处理来访者的说谎问题。
在咨访关系中,如果来访者是付费咨询的,其实会明白真诚是对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只有真正说出自己的感受,才可以更好地解决。另外,我假设几种可能性,来访者的谎言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来访者说谎是为了社会赞许性
来访者如果是为了社会赞许性而说谎,其实就是想让你觉得他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就是这样的形象,给自己塑造一个“人设”,让你在共情的时候也可以走进他的世界。
为了社会赞许性而说谎,其实是他想成为的人,其实你可以在他的谎言中看到目标,另外也可以看到他的人际交往方式。
来访者说谎是为了圆满自己的故事
来访者圆满自己的故事可能是为了想要自己说出来的东西是完美的,是希望你可以相信他所讲的故事,让你可以知道她现在的境地和感受。
让你明白他的境地和感受,其实也是让你了解他的一个处境,更重要的是“他所认为的他的处境”,所以,如果我们突破这个,看到其他的闪光点,是否就可以让他走出困境呢?
来访者说谎是为了回避某些事情
来访者的回避是什么呢?是自我防御?还是阻抗?来访者的回避是因为这个事情让他感觉到自己不舒服了,想离开的地方。
而这个他想离开的地方,也是你可以突破的地方,看到背后的故事或者是以往的经验,看到来访者的感受和痛苦,共情的同时保持觉察。
以上只是列举了集中可能的情况,未能全尽请谅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呢?
无可否认,如果有说谎的部分,肯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首先就是进行觉察,你可以觉察到这个是来访者说谎的点,然后如果是在咨询关系还未建立的时候,那可以不正面和来访者讨论这个事情,只是顺着他和他共情即可。如果已经发现了比较明显的前后矛盾,或者是关系建立到后期,可以直接提出来,和来访者进行面质,询问关注背后的原因,当然伴随着的也是共情。
希望可以帮到你,世界和我爱着你~
Freya三级心理咨询师:倾听不同的声音,丰富认知地图。
看到你的提问啦,分享一些我的想法,献丑啦~
① 《扪心问诊》里,咨询师被欺骗的情节
《扪心问诊》是很经典的心理咨询美剧,里面有提到一位印度的来访者,他在美国很孤独,渴望回到印度但是儿子不同意他回去。
于是他在咨询过程中,偶然找到一个办法,就是欺骗咨询师自己有暴力倾向,给咨询师他会伤害儿媳的假象,导致咨询师电话提醒了他儿媳,最终来访者的儿媳报警→这位来访者拒绝提供证件→被遣返回印度。
在咨询师去监狱探望这位来访者,得知自己被欺骗之后,感觉非常生气。
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不过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得不承认咨询师对来访者还是有帮助的,甚至我觉得,来访者是在咨询过程中下定了想回印度的决心,咨询师也取得了来访者的信任。
所以即使被利用了,我觉得也算是一次成功(或者说有效果)的咨询。
② 鉴别真伪,是咨询师需要做的事情吗?
如果说咨询师对来访者讲的故事,都要带着警察破案一样的心态,那倾听、共情、接纳就变得十分困难。
在学习咨询师培训课程里,有提到来访者会讲故事给我们,一个故事有很多个版本,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来访者为什么会讲这个版本的故事。
对于来访者讲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去辨别真假,我们需要关注他为什么这样讲,背后想表达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
就算是我们觉察到被来访者欺骗、甚至利用,也不一定要拆穿它,而是保持接纳,让来访者看见就算你欺骗我,我也是会接纳你,这样可能来访者就会放下“面具”。
开始试探性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展现一部分,发现咨询师还是保持接纳,然后继续展现一部分,发现还是被接纳,慢慢就建立了信任和良好的关系。
③ 有些前后矛盾,但并不是欺骗
有时候会有来访者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可能说我男朋友一点都不爱我,从来不照顾我;有时候又说他还是挺好的,曾经怎么怎么样对我好。
这些就并不是欺骗,只是来访者在带着情绪表达而已。
如果咨询师发现来访者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个地方对咨询很重要,我觉得咨询师应该温和地、不带指责地询问来访者,和来访者进行探讨。
蔷色:又佛又丧又上进的心理咨询师。
首先说谎是一种正常的日常行为。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展开了一个有关撒谎的调查。这一在2000名英国人中展开的调查显示,男性平均每天撒谎6次。这意味着,男人平均一周撒谎42次,一年撒谎2184次,而平均一辈子撒谎126672次。而与之相比,女性平均每天只撒谎3次,一生平均撒谎68796次 。当然,这些谎言中不乏善意的谎言。有些谎言是很容易被看穿,有的人也很容易看穿谎言。
心理咨询室算是一个谎言的高发地带。那么对于“说谎”的来访者,咨询师需要识别为什么来访者会说谎,以及如何面对咨询中的谎言。
识别说谎的来访者。
第一,来访者不说实话是正常的。
来访者可能是记忆错误无意识的提供了错误信息,可能因为病耻感,可能是真实想法太过惊世骇俗害怕被谴责不敢说实话,甚至是故意用谎话来欺骗咨询师。来访者对咨询师有所隐瞒贯穿在咨询的全过程中。
第二,比识别谎言,更重要的重视“为什么会说谎”。
来访者在咨询中说话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来访者,也可能来自于咨询师。
比如来访者并不是自愿来咨询的,来访者不信任咨询师,来访者选择顺从咨询师以便快速结束访谈,咨询对来访者来说太痛苦了,来访者并不想改变自身以解决自己的问题等。
咨询师要通过来访者说谎这个表面现象,找到背后隐藏的秘密,并且告诉来访者咨询师会“无条件的接纳”,保持价值中立,不会评判,而是理解和包容。
咨询师要如何面对说谎的来访者呢?
第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以解除来访者的戒备心理。
咨询师可以通过会谈技术来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于戒备心强烈的来访者,可以重申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伦理道德,价值中立等,让来访者能够信任的把自己的秘密交给咨询师。
第二,正确地进行心里诊断和分析。
在咨询的初期,求助者所谈论的往往的表层的问题,如果咨询师能能够及早把握深层次问题,将有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
第三,能够觉察来访者想表达,但表达困难的机会,帮助他们表达。
很多人能够走到咨询室已经经过了内心长时间的挣扎和矛盾,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害怕咨询唤起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咨询师要能够通过自己的咨询技巧,敏锐的觉察力,去引导来访者慢慢敞开心扉,表达自己。
对于有些太过痛苦的,来访者不愿意说,但又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咨询师去和来访者讨论袒露秘密能够给来访者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对于来访者的思考也是有帮助的。
应对咨询中的“谎言”,重要的是了解来访者说谎的原因,并最终突破谎言使咨询工作取得进展。这需要反复的解释和讨论。
但同时咨询师也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谎言都能被识别。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