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生活没有目标,无聊空虚,怎样改变?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每天都提不起劲,找不到事做,无聊、空虚、孤单,只想玩手机、看网文;
自制力差,重度拖延,想变好却无法坚持下去;
宁愿看网络爽文打发时间也不愿意看有价值的书,感觉自己在刻意回避。
我在回避什么?怎样改变?
美楠77:成长路上,每个人都需要疗愈,你我皆不例外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 当下存在的问题
没事可做,人生很无聊
自制力差,重度拖延,改变失败
正事无法吸引到你
● 简单分析一下
——当下的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工作/学习
对于生活没有太大的追求,总是让自己处于一种很颓废或者说过于放松的状态。导致现在没有目标,甚至会觉得人生无意义,还很无聊。不知道这样的状态,对于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周围人的批判、自己内心的恐惧与迷茫还是其他?
你说你内心讨厌自己,那你最想成为的是哪种人呢?你所喜欢的、觉得钦佩的是什么类型?简单问自己几个问题,内心就会有一些苗头,可以帮助你慢慢恢复。
——为什么改变不成功?
楼主说,很多次想要改变都是半途而废,一句坚持不下去就概括了所有,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具体的原因呢?不是这么笼统的,而是很细微、很有针对性的那种。比如,看书好难看,还不如玩手机去,觉得看网文更爽。这里手机就是干扰因素,并且看书的内容、环境也是。
——总是觉得很无聊,现在的一切事情都是打发时间。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目标,或者说没有动力或者兴趣去做一些事情。简单来讲,目前处于迷茫困顿状态,只能用打发时间的各种行为来麻痹自己。
真要做一件什么事,又会觉得不耐烦、不想做。忍不住,会去做别的事情。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习惯性】的问题。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状态的时候,猛然进去入到另一种状态,不仅不会有好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反反复复如此,会让整个人心态和情绪变得特别不好。
● 给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接受当下的迷茫状态
当一个人一下子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停下来困顿一段时间,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生活中太多人,会对你产生“恶意”,把“不堪”放在自己身上。
首先,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不管是“颓废”“堕落”“不上进”等等,管它什么,承认它,这个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有的人连这个都不敢直面,然后一直沉沦。
其次,当下的行为没有错,但是对你的人生有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合别人的未必就适合你。楼主这样,应该被身边人刺激不少,而且自己内心还不接受这样的自己,就会受到多重的打击。
如果你现在是学生,不挂科是你的本职,别的不感兴趣可以,但是这是你的责任。人可以人性,但不能忘本;如果你是上班族,好好赚钱,当下就一个目标——别啃老。先接受,再谈改变。
——不要好高骛远,习惯要慢慢改。
你这样的状态如果持续了一年,你想要10天就变成别人眼中自律的人,简直是做梦……纯粹怼时长,这都不现实。所以说,一开始别急,慢慢来。
(我之前和你一样,颓废了大概8个月,一开始急功近利,结果一事无成,还把心态崩了。后来,别的想法我没有,就想减肥赚钱。我就先尝试早起早睡,稍微做点运动,然后加入了一个写作营,每天公开打卡。最后,好习惯养成了,也瘦了不少,但是没赚到钱。为期100天。)
——利用手机app,切断干扰源。
找找自己最为迫切的愿望,最最想做的事情。不管是不是兴趣,先做起来,并且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不做就不做,做了就每天都要做。
可以利用手机app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可以清理做事情的环境,让自己可以更加专心。简单来说,就是排除干扰项,把他们放得远远的,给自己一定时间沉下心来。
——人还是要对自己狠一点,不行动啥都不算数。
整个计划表,哪怕每天做一件事,只做一个小时。坚持一个月,两个月等等,你就会有变化。
心里想的好,都不如做的好,要是做不好,那就是不够狠。
这里给你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亲测有效。在朋友圈公开立flag,然后定一个时间限制,最低30天。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发朋友圈,并且每天总结。(毕竟要面子,说出去的话得算数,逼着自己硬要完成。)
——转移注意力,到别的事情上打发时间。
放下手机,逗逗小孩,看看花鸟鱼虫,去逛逛超市等等,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一下。或者去跳个舞、学个滑板什么的,等自己的心态好一些,再去尝试所谓的“正事”。
结束语:之所以看网文那么吸引你,第一是你真的无聊,第二是它真的无聊,第三是没什么波澜看着就是挺好,心理暗示接受。
金毛狮王:来路无可眷恋,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
楼主你好呀!希望我的绵薄之力可以帮到你。
● 问题:被空虚感束缚,自制力差,重度拖延,厌恶挫败,想看实体书却沉迷于网文无法自拔,你到底在回避什么?
● 分析:从心理学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空虚感也是所有情绪中最无以名状且捉摸不定的。长期感到空虚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精神寄托和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玩手机的时候感觉很快乐,但是从这个状态抽离开来就会觉得自己整个人被空虚感所束缚,像卷入内心的黑洞,感觉痛苦窒息。
● 为什么你会感到空虚?
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步入了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也是最容易感受到挫折的时代。在生活意义上的迷失和价值观的功利主义,比如你认为自己看的网文没有实体书有价值。
② 对自我认知不足或者过低评估自己的能力也会导致你感觉到空虚。既然你喜欢看网文,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培养一个输出的兴趣爱好,在网上分享看网文的经验感受。输出也会让你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帮助你减少空虚感。
关于实体书,或者你执着的并不是它本身,而是你潜意识里认为实体书更有价值,是实质性存在的东西,你执着的是自己的收获感和满足感。
● 如何面对空虚?
① 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个过程可能是缓慢的,但当你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步步前进,哪怕慢一些也没有关系,去付出努力和拼搏的时候,在不经意间空虚感就会悄然离去。
② 感受生活得美好,接触感受大自然,也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取一些成就感,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当你花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来填补生活的空白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和心情来感受空虚!
试图压抑自己想看网文的想法,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让你更容易去想、去看、去做原本你不想做的事情。这在心理学上是属于反弹效应,你需要做的就是直面自身欲望,给自己定一个正向的小目标并记住它,想方设法让一直在做的事情看网文变得有价值。
空虚感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你不需要刻意回避它,只要不越界,树立目标后多行动,相信你会克服的,加油!
z曾晨:疗愈自己,就修通了被自己压抑的那份力量
从帖子中可以感受到的是楼主现在心理状态是混乱的,也是痛苦不堪的。同时注意到了楼主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困扰,并向外寻求帮助这无疑能帮助楼主更好的认识自己,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
一边沉溺于痛苦, 一边又不愿意去改变或者无力去改变。这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现在我分享我的观察,这或许能帮助楼主有更丰富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1、自启的防御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防御机制,而这个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我们。楼主其实很明白自己做的那些事就是打发时间,可为什么还是不受控制的去做呢?
帖子里提到了从玩手机时的状态抽离出来,就被巨大的空虚攥住了,我好无聊,我快窒息了,救救我!而这样的感受是非常糟糕的,难以承受的。为了自己不面对这样的感受,那么我们的防御机制就会自己启动,去避免自己去面对那糟糕的感受。
所以玩手机看网文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呢?是潜意识里不想自己面对那些难以承受的糟糕局面。潜意识在控制着你的行为。
2、既然做什么都没有用,那么干脆就什么都不做
我们都会信奉这样的一个逻辑,就是如果59分和0分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为什么还要去考59分呢?这样的逻辑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的理解是人们很难发现自己很小的进步,能看到的要么就是成功要么就是失败。而这个逻辑对自己影响有哪些呢?就是做什么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干脆就自暴自弃,什么都不做了。
有观察到楼主说 :“ 自制力差,重度拖延,厌恶挫败,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有兴趣爱好也坚持不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这里面有没有暗含着上面的逻辑呢?而且拖延等等也是能带给自己好处的,什么样的好处呢?
就是自己还能控制着自己人生的感觉——掌控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自己能控制,而当不能控制自己积极上进的时候,控制自己拖延,也是一种掌控。
3、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是变好的开始。那么什么是接纳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部分,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调整的部分,那么自己就会慢慢的进步,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被负面情绪消耗完自己的能量。从而什么都不想做。
接纳自己是需要勇气的,当接纳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直面自己那些不好的部分了,意味着对自己不好的那一部分的包容。意味着我们接受了完整的自己。也才能体会到不完美才美。
我们对自己的残忍往往是压垮自己的最后的一根稻草,相反我们对自己的温柔关怀会让我们走的更远。从帖子里可以看到楼主似乎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己。那么请停止这些,不去给自己贴标签,不用那些标签去限制自己。而是对自己温柔关怀,怎么关怀呢?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和你是相同的情况,你会怎么去关怀他呢?怎么关怀他人,就怎么去关怀自己。
自我关怀会让我们不再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情绪出去了,那么我们的理性就有可能出现,那么面对自己的困境我们就会发现有其他的可能,有其他的路适合自己了。
4、学会自已和自己玩游戏,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有时候我们的困难可能就像一座山,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愚公呢?把困难分解成很小的一部分,而自己去做自己现在可以去做,而有能力去做的那一部分呢?
把困难当成游戏的通关,每当自己完成自己制定的小任务,那么也别忘了像游戏里一样给自己奖励。比如今天我减少了3次玩手机的次数,那么这也是一种胜利。看到自己的进步,去奖励自己,比如一个拥抱,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些小东西。
学会自己和自己玩游戏,自己奖励自己,那么就会让改变变得有意思了,自己也会有成就感了,这些感受都能帮助我们走出负面情绪。
Freya~:在这里,让我们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你好呀,今天收到这个问题的邀答,点进来看见已经有21个很棒的回答了,为了不辜负这份邀答背后的期待(如果有的话/笑cry.jpg),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吧。
从问题描述中,感受到了题主对自己的批判指责:
#无聊、无所事事、空虚孤单;
#看网文玩游戏很快乐,但是停止的时候又责怪自己不看实体书。
可是,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心看网文呢?
为什么一定要看实体书呢?
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奋斗、充实、拼搏呢?
其实,很多是社会的一些观念在束缚着我们,让我们惶惶不安,让我们不停得批评指责自己,让我们觉得“我们必须要努力”。
可是,这是“必须”真的是“必须”吗,真的是我们内心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吗?
其实,不是的。
这是社会在逼迫着我们,也是我们自己在逼迫着我们自己,为难自己。
网文那么好看,你看的时候也真的很投入很开心,为什么不能好好享受一下网文带给自己的愉悦,反而要责怪自己呢?
其实我以前也会有类似的心态,比如我看了一本小说,就会指责自己:
“你为什么要看没用的小说呢,你用这个时间去学点技能、看点专业书籍不好吗?”
后来,我上心理学的课程,老师说:“心理咨询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看看小说,去感受里面的人物情感,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等等。”
此时,“看小说”就不再是一件“浪费时间不应该做的事情了”,它被赋予了意义,当我再看小说的时候,就不会再自责了,可以真正开开心心看小说了。
有一天上另外一门接纳自己的心理学课程,老师讲到他自己会玩手机游戏,手机游戏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转移自己的情绪等等。
你看,玩游戏也被赋予了其意义。
讲这些,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每天无所事事,看小说玩游戏就可以了,而是我们需要放下对自己的批判。
玩游戏就开开心心玩,看小说就开开心心看。
然后,放下社会的“统一价值观”,去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找到自己真的喜欢的生活模式。
鲸鱼鱼鱼鱼鱼:1星优质答主
楼主你好!
其实贪图安逸,追求短期刺激,喜欢做更轻松的事情是非常非常非常正常的现象。
别说年轻人了,看看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长辈,他们不也是回家就瘫在床上,看看电视看看新闻,没事做就约几个朋友,吹吹牛逼,喝喝酒,做一些看上去没啥意义的事情吗?
但是你不能心安理得得享受这种状态,觉得空虚无趣,想要改变现状,说明你内心还是想要挑战一下自己,去做一些难度更高,更困难的事情。
很不错呀小伙子!
那我们开始慢慢分析吧!
● 你说你喜欢网文,但看完又觉得空虚。
现代网文作者擅长把握节奏,能精确抓住读者的爽点,在断章上设置钩子,让人欲罢不能。
看小说本质是透过文字,窥视别人的生活。网文讲究苏爽,主角强大,处理任何事都游刃有余,爱情绝美,故事有趣,与我们这些在手机屏幕外的渣渣完全不同。看网文某种程度是对现实的逃避,是在做梦。
所以,你将目光从手机上挪开,面向自己,面对现实,空虚的感觉就尤其明显。
建议:在看网文的过程中,尝试一下每章评论。留一些有内容的评论,关注一下你看的时候自己究竟想些什么。同样,这种做法也能帮助你提升对时间、阅读进度的控制感。
● 你说你想看实体书,但是总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看不进去。
需要注意的是网文和实体书本质没有区别,只是载体不同。
你打开手机,就能很自然得点击阅读app,开始你的网文阅读之旅。而实体书,你需要先购买,收快递,然后坐在书桌前,才能开始阅读。在真正翻开实体书之前,你需要做许多额外的动作,有很多行动和心理上的准备工作。而这些准备打消了你的积极性,最后:“算了吧,下次在看”。
嗯!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看那本实体书,请放下那些预先准备的想法,放下对实体书的敬畏之心,在你产生这个念头的那个瞬间,立刻冲到它的面前。
读它。
在你看得头痛,感觉很烦躁的时候,就像对待那些你不喜欢的网文一样,放下它,换一本再看。
● 你踌躇满志,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应该有些焦虑,在启动一件任务的时候,就已经提前想好了最后要获得什么样的效果,却忽略了整个过程。
或许,你想要做的那些事,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你真正的兴趣。只是你在朋友圈看到别人这么干,看小说的时候看到女主角有这个技能,就想着自己也需要有。
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最后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
建议:你可以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关注一下自己实际的想法。所谓兴趣,不是跟风,而是你真正愿意花时间去做的事。
举个例子:喜欢看小说,每天看小说,这也是兴趣,也是坚持。从这个兴趣入手,以此为中心展开,你能做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你可以学习写网文点评,在抖音上开一个账号,发布你的点评内容,积攒粉丝数。你可以总结网文套路,尝试自己写小说。
● 你说你在回避,但不知道在回避什么。
我大胆猜测,你在畏惧失败。
一方面,你可能对你要做的每一件事期待度都太高了,于是真正开始的时候,就觉得索然无味。
另一方面,你可能对自己的要求也太高了,觉得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意义有价值,能让你受益匪浅才行。
所以你选择的那些兴趣,或许都是看上去很高大上,学会了能装逼的兴趣。
总而言之,希望你能多多关注自己本质的需求,同时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当你只想躺着的时候,就安静得躺着,别想什么作业还没做,书还没看。
同样,当你想看书的时候,就立刻看书,不要犹豫。
祝你生活愉快,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咸鱼时安心咸鱼,奋斗时努力奋斗。
shelley职业教练:2星优质答主
你好,那个总在说“你是个没毅力、总是半途而废的人”除了你自己还有谁嘛?……
从你的描述里看不出你的年龄,是否工作啦?
● 这两个信息很需要,如果是青春期,这样的迷茫状态有时也映射出自己很少有决定和选择自己所做事情的经验,大都是被家长安排,这种浑浑噩噩的行为也会有很多种心理动力的可能性,因为不是在咨询室里,没法很准确的知道你的情况,但有三种动力比较常见:
○ 习惯了“被安排”,就放弃了自己决策和选择的力量,当自己需要为自己负责时,也缺乏这种决断和实现的能力。既然是能力就可以学习提高,如设定一周时间,每天都拿出那本最想读的书,读一页,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坚持完成。绝不可以读两页三页,严格执行自己定的目标,完成周计划,连续四周都完成可以变成月计划,半年计划,随着能力增强可以增加项目。(不宜多,宜需要努力能实现的)
○ 用“浑浑噩噩”抗争对习惯安排你生活的人,用“我的失败”证明你是错的。
○ 由于生命中重要人员的离开,从未从“被抛弃”感里恢复。
(这些都需要在咨询过程中进行探索和修复)
● 如果已经工作了,看看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浑浑噩噩。如果在工作中都可以顺利完成,只是工作之余才会如此,这也是可以和你的咨询师一起探索一下,工作之余,“什么都不做”是不是就是无意义的废柴状态,“忙的连轴转”是不是就是有生命价值?这些问题的探索会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存在本身,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意义。
● 对自己负责,字面很好理解,实践起来,尤其是遇挫的时候,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寻找外部的影响,并愿意把它放大,这样自己会好受很多……但真的想改变生活状态时,自己内部的影响力才是决定性的。而寻找自己内部力量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不堪、无力、无能感,但我们真实的看到自己,才能学着接受自己的不好和好,把好用足用够,同时,也自嘲一下自己的不好,不让它们羁绊自己好的发挥。(有点抽象,简单说就像打游戏,你不是无所不能,只是扬长避短)
● 你也提到玩手机时,还是有愉悦感的,但一停下来就会有巨大的空虚感。这种状态常会出现在我们为了逃避现实中的问题而“躲在”某个事物的后面,这样至少暂时可以不必面对。上瘾行为的心理动力原理大都如此。解题思路是:找到不再逃避的力量,当力量足够强,自然不会想再“躲”。当有了心理力量时,以前逃避的问题,有时突然也会没有那么可怕和巨大。
● 心理困扰如果比做生病,有些最初就是感冒,学学心理学知识,自我开导一下,和朋友聊聊吐吐槽就又满血复活啦。有些就像病毒性感冒,只是休息、喝水不借助抗病毒药物就无法快速好转。从你的描述中能看得出,你做了一段时间自己的医生啦,这个时候可以借助一下外力,找一个专业的咨询师,来帮助自己复原。
希望你能顺利的走出这种自己不喜欢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