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时间到,匿名发布你的秘密
题主说
实时榜单
悬赏专区
  • 古道西风瘦驴 古道西风瘦驴 的回答 08-15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题主说的两种思维方式其实都没有错,但前提或许是我们身心和谐,才能做到不困于小事,胸襟博大。 那些会让我们拧巴不舒服的事情,或许是带着我们一些未曾察觉的创伤,题主或许可以试着感受下: ~困扰题主的事情,是关于评价还是原则的呢?题主生命里重要的人有没有给自己带来过这方面的困扰呢? ~题主本身对这种琐事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的呢?比如包容理解,还是不接纳的呢?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本身就心有芥蒂,或许很难坦然略过。 ~这件琐事激发了题主内心怎样的感受呢?题主抗拒这种感受还是拥抱这种感受呢?题主或许可以试着觉察下自己内心的想法。 ~题主对于胸怀宽广和坏人坏事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呢?胸怀宽广也不意味着容忍坏事,方中有圆或许是更合适的应对之道。 [改变之道] 遵循大善,或许会让题主对于原则性事情和非原则性事情有更底层的判断,从而避免让两种思维模式打架。 试着接纳自己,如果我们都不接纳自己,那可能对别人也很难宽容,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受价值观影响的。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换过来理解或许是我们内心和谐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别人,如果我们内心本身还有没能解的结,可能很难对他人宽容。 告诉自己胸襟和豁达也需要经历事情和阅历沉淀,有人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当我们还没有类似的领悟时,要求自己豁达其实是对自己苛刻,题主或许可以对自己宽容一些。 跟着自己的心走,或许会让题主更容易内心和谐,当我们梳理和打通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时,或许更容易豁达,题主或许不必为两种想法内耗。 推荐阅读《跳出头脑,融入生活》,《你就是答案》。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收起
    评论 0
    有用 8
    分享
  • 古道西风瘦驴 古道西风瘦驴 的回答 08-17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想要把话说清楚又不会激化矛盾,或许需要双方都有成长型思维和宽容的心态,不然可能注定有一方会委屈。 不知道题主和对方关系怎么样呢?题主很在乎对方的感受吗?如果答案是否,或许不必太在乎关系破裂。 换言之,如果一段关系里总是让题主委屈自己成全对方,或许也很难说是一段良性关系,只能是消耗性的,会让题主不开心。 表明感受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题主或许可以坦诚的告诉对方,他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或许会让题主感觉轻松一些。 题主表达感受和对方必然道歉可能没有强相关性,一个人认错的态度取决于对方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可能与题主表达方式没有太大关系。 [改变之道] 坦白的告诉对方他给你带来的伤害并不可耻,题主作为受害者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题主或许不必太有顾虑。 尝试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方如果还是继续伤害题主有权利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对方感同身受。 明确的告诉对方,自己的创伤不需要时间疗愈,只需要他做什么可以解决,或许有助于让对方直面问题,减少拐弯抹角。 认识到表达本身也可以温和且有力量,题主只要表达自己不含敌意的坚决,或许会让对方正视题的需求。 尝试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和对方的课题,说不说是自己的事,道不道歉是对方的事情,但是表达本身有助于我们缓解情绪内耗,让我们更松弛。 告诉自己不必害怕冲突,冲突意味着生机和新的平衡,当对方知道题主的原则和底线,或许会减少越界行为。 不纠缠,表明态度和立场或许会让题主减少被二次伤害。但不意味着对方会道歉,题主或许对于类似行为或许可以尝试敬而远之,减少被再次伤害的可能。 梳理自己的感受,并尝试接纳和拥抱自己的感受,或许会让题主的情绪有一个出口,减少内耗。 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不原谅也没关系》。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收起
    评论 0
    有用 6
    分享
  • 苏伦 苏伦 国家二级咨询师 的回答 08-15
    题主好,感谢您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到平台,我们一起探讨。 我尝试着从三个方面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给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了解那个内在的自己,自我认同。在我们还是一个小婴儿的时候,是通过父母的镜映来感知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与主要养育者的互动和回应来感受自己,经年累月的回应,感受不断的叠加,小婴儿就会从外界的回应中产生对自己最初的理解和认知。镜映顾名思义,父母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小婴儿的样子,如果父母的回应稳定可以预测,并且更多的是正向积极的回应,表现为对于小婴儿的哭闹表示关注,尝试安抚小婴儿,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和孩子玩耍,那这面镜子就是相对正常的镜子,是功能比较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镜子本身是一个哈哈镜,孩子在里面映照出的自己是头大身子小的,或者是细长的,和本来的自己不一样,孩子会想,我的感觉不是这样的呀,我感觉自己的头圆圆的,身体比较匀称,为什么镜子里的自己是这样奇怪的样子呢?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是我错了吧,我的感受错了吗?甚至会去认同父母投射过来的自己的样子,比如,父母有时候会说,这个孩子就是胆子小,不会说话,就是有小聪明,爱撒谎,他就是懒,就是小家子气,他身体弱天天病,慢慢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但随着他长大,遇到更多的人,做了更多的事,有些人会表达不同的感受和观点,你很落落大方呀,你很真诚,你挺有趣,你好可爱啊,你好勇敢,你不是懒,你只是累了,有些自己认为肯定做不成的事没想到居然做成了,这些话和小小的成功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好像心被敲打了一下,咣的一声,好像与那个不熟悉的却久违的自己相遇。 2、自己是否接受那个所谓“坏的”自己呢?荣格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人格面具,阴影,也有智慧老人,永恒少年,阿尼姆,阿尼姆斯,渴望别人接受自己的“坏”,那可能先问问自己,自己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被“涵容”过呢,坏的情绪,坏的想法,坏的行为,这些所谓的“坏”其实是一个人,从二元世界,只有好和坏,是和否,对和错的对立世界,走向整合的三元世界,开始明白,很多时候,大部分的区域介于二者之间,开始接纳生命的局限性,接纳自己的局限性,也就生出更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待自己对待关系,但走向三元的前提是,二元的被涵容,也就是这个所谓的“坏”被接纳了,你可以做错呀,偶尔坏坏的,也不错哈哈,这不是坏,这是有趣。可能撒了慌,被妈妈发现了,妈妈说撒谎不是问题,妈妈小时候也撒谎过,妈妈更担心的是,有事情别一个人扛着不敢和爸妈说呀,你可以有自己的秘密,没必要为了秘密而撒谎,知道不。偷了东西,爸爸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呀,跟爸爸说说。父母把教育的目的放在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拿道德标准压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拉近了心的距离,孩子感受到爱反而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对的。三元世界也是一个孩子从婴儿的一元,走向母婴的二元再走向父亲母亲我的三元,开始分化,明白你我他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我认为对的,你不一定认为对,他可能认为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地图和思维模式,慢慢得不再期待通过别人的接纳来认可自己,对别人的评价开始有自己更客观的理解和判断,不会以对方是否接纳自己而判断自己好或不好,我们无法掌控别人怎么理解自己,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如何理解自己。你很好,我也不差。 3、疗愈在成长过程中无法被接纳和喜欢的真实的自己。可能作为养育者自己也没有被很好的接纳和喜欢,就很难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被接纳的事件发生,会让那个没有被看到甚至被误解的悲伤的/愤怒的/委屈的小男孩/小女孩一直停在那个事件中,没有再长大,等自己长大之后,时不时的那个小时候的自己会戳戳长大的自己说,我还在这里哦,尤其是当有压力状态的时候,比如工作压力大,或者人际关系紧张,或者感到孤独,渴望朋友,这时候内心期待就更加迫切。我们可以做的是转过身,蹲下来,看看那个小孩子的自己,跟他说说话,抱抱他,告诉他,你允许他做真实的自己,辛苦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和您分享,希望对您有一点帮助。
    收起
    评论 0
    有用 6
    分享
        • 全部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