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发脾气,爱打人?可能是Ta心智化发展受阻
作者:张定燕
策划:蔺秀云
编辑:王立威
排版:王立威
来源: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明明只是游戏输了,却崩溃大哭,怎么哄都听不进去,一口咬定“他们耍赖!”;
一不高兴就动手打人、摔东西,和TA讲道理根本没用,最后只能以哭闹收场……
作为父母,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无奈时刻?孩子情绪失控、固执己见、攻击性强,真的是因为他们“不讲道理”吗?
其实,这可能是孩子的“心智化”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更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需求。心智化,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想法和意图的能力。
今天,我们就聊聊为什么孩子会心智化发展不足,以及面对心智化能力尚未成熟的孩子,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01
心智化及其发展不足的表现
1.1什么是心智化
心智化是指孩子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Fonagy & Target, 1996)。心智化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管理,还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同理心,甚至是未来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孩子如果心智化发展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1.2心智化不足的表现
(1)情绪表达困难
情绪表达困难是指个体在识别、理解和表达自身及他人情感方面存在系统性障碍。
比如5岁的明明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抢了玩具,只会直接打人,而不会跟小朋友沟通交涉,让对方还给自己或者一起玩。老师问他为什么打人,他只会说“因为他坏!”——这里的明明,就是无法准确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2)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是指个体在情感或行为上过度依附他人,难以独立应对生活挑战。
比如7岁的莉莉每次遇到一点困难就哭闹:“妈妈帮我!我不会!”她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为她习惯了父母替她做决定。
(3)社交冲突
社交冲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因需求、目标或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对立状态。
例如8岁的小强总是误解同学的意思。当同学说“你的画真特别”,他会以为同学是在嘲笑他,并和同学吵了起来。
以上这些场景中孩子的表现,实际上是在发送求助信号,孩子的心智化能力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支持。那孩子的心智化发展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02
孩子心智化发展影响因素
2.1 父母的反思功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心智化)与父母能否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相关,这就涉及到父母的反思功能(Slade, 2022) 。父母的反思功能(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是指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做出恰当回应的能力。父母的反思功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需要“适度”和“灵活”(Fonagy et al., 2023) 。
具有不恰当反思功能的父母,可能会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情绪,过度控制或替孩子做决定或者采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不一致的回应方式。

(1)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说“我害怕黑”,父母回答:“有什么好怕的!勇敢点!”——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忽视或否定自己的感受,也很难理解和顾及别人情感上的需要。
(2)过度控制或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想自己穿衣服,父母却说:“你穿得太慢了,我来!”——这会让孩子失去自己安排事情和发展自主性的机会。
(3)不一致的回应
今天孩子哭闹,父母哄他;明天同样的行为,父母却发火。这种不一致会让孩子困惑:“我的情绪到底是对还是错?”
2.2早期依恋关系
依恋(Attachment)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中期提出,用于描述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描述了个体(尤其是儿童)与主要照顾者(如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稳定、信任的情感纽带。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能够自由探索环境,并在需要时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慰和支持。安全依恋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康的心智化(Ainsworth et al., 1978)。拥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会哭/不高兴,但会很快平静,平静后可以继续投入到游戏中,妈妈回来后,他能很快被妈妈安抚,继续玩耍。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独立的探索和与同伴互动。

拥有不安全依恋的孩子, 可能会在社交和情绪表达上遇到问题, 比如孩子可能不愿与同伴互动,或表现出攻击,容易焦虑、愤怒等。不安全型依恋根据孩子不同的行为特征分又为: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比如拥有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可能在妈妈离开时大哭,很难平静投入到游戏中,妈妈回来后,很难被安抚,或推开妈妈。
2.3童年期创伤经历
经历过童年期创伤的孩子,像一些突发灾害事件、亲人离世等等,都可能会发展出“防御性心智化”(Defensive Mentalization)。防御性心智化是用于描述个体在应对心理威胁或压力时,扭曲或限制心智化能力(即理解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的一种防御机制,目的是为了避免痛苦体验(如被拒绝、羞耻感或创伤记忆),从而对自我或他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极端化、片面化或错误解读,出现过度警觉或情感麻木(Luyten et al., 2017)。
比如一个经历过情感忽视型创伤的孩子,可能会过度猜测他人想法:“老师今天没表扬我,她一定不喜欢我!”(其实是老师太忙了) ;或者完全无法理解情绪:当被问到“你为什么打人?”时,孩子茫然回答:“我不知道。”
03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健康心智化?
前面我们提到, 父母的反思功能、 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孩子的创伤经历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化发展。那么,在日常养育中, 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心智化呢?
3.1提升父母的反思功能
(1)采用适当回应的方式-多问“怎么了”
当孩子突然不肯去学校时,不具备恰当反思功能的父母可能会说:“不行!必须去!” 而我们建议父母多问问孩子“怎么了”,比如“你今天不想去幼儿园,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这样的问法能使孩子更愿意表达。我们再通过跟孩子的沟通,去发现孩子不去的原因,以及有什么解决方案。
(2)帮助孩子命名情绪
当孩子因为搭建的积木倒了而大哭时,无视情绪的父母可能会说“别哭了,再搭一个就行!” 但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建议父母这么做:“积木倒了,你很失望对不对?你感觉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是吗?不过孩子你知道吗,你通过搭建练习了技能,你的技能有了提升,我们再搭建看看,你是不是搭建的更好了。” 这么做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理解情绪,建立良好的成就观。
(3)避免“过度解读”
当孩子去拿零食时, 过度解读的父母可能会说:“你肯定是饿了,快吃饭去!”(其实孩子可能只是单纯的想吃零食)。 建议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把肯定句换成疑问句——“孩子,你是饿了吗?”
(4)保持一致性
规则和约定要有一致性。如果规定“睡觉前不能吃糖”,就要坚持,而不是今天允许、明天禁止。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要临时更改规则,也要和孩子讲清楚原因,并与孩子一起商讨如何完善规则和约定。
3.2建立与孩子的安全依恋
日常生活中, 父母们可以通过及时回应需求,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孩子还是婴儿,当他哭了的时候,父母要及时抱起他,检查是饿了、困了还是尿布湿了;
当孩子长大可以正常沟通时,如果他哭了,父母可以试着抱抱他,拍拍他,等情绪平稳一点时,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如果孩子表达不清楚,或不愿意说,可以多给一些耐心和空间,等孩子调整好再表达也可以(Shai & Belsky, 2017)。
3.3通过游戏和故事培养心智化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比如和孩子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问:“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么帮助病人?”
通过故事讨论情绪,提升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 比如读绘本时可以问孩子:“主人公为什么生气?他自己做了什么?周围人是怎么去帮助他的?”
3.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需要)
对于经历童年创伤,比如出现长期严重情绪问题的孩子(如频繁攻击他人、极度焦虑),可以考虑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 提升孩子的心智化水平。 比如通过寻求亲子互动治疗,帮助改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或者通过寻求EFT家庭治疗,重塑亲子间的安全情感连接,帮助父母更准确地“读懂”孩子的情绪,同时教会孩子用健康方式表达需求。

结语
心智化能力,是孩子情绪管理与社交的“底层密码”。而父母的反思与安全依恋,正是帮助孩子打开理解自我和他人内心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记住,育儿不是要做到完美,而是要“恰到好处”。当我们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耐心回应他们的需求时,我们已经在帮助他们成长为情绪健康、善于沟通的人。
最后的小练习:今天睡前,试试问问孩子:“今天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最难过的是什么呢?”——心智化的培养,就从这个小对话开始吧。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Fonagy, P., & Target, M. (1996). Playing with reality: I. Theory of mind and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psychic re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77(2), 217–233.
Fonagy, P., Luyten, P., Allison, E., & Campbell, C. (2023). Reflective functioning as a transdiagnostic predictor of parenting.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 247–272. DOI:10.1146/annurev-clinpsy-072220-023235
Luyten, P., Fonagy, P., Lowyck, B., & Vermote, R. (2017). The assessment of mentalization. In A. Bateman & P. Fonagy (Eds.), Handbook of mentalizing in mental health practice (2nd ed., pp. 43–6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Pally, R. (2019). 反思的爱 (戴艾芳,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Shai, D., & Belsky, J. (2017). Parental embodied mentalizing: How the nonverbal dance between parents and infants predicts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9(2), 191–219. DOI:10.1080/14616734.2016.1255653
Slade, A. (2022). Fathers matter: The role of patern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24(3), 291–307. DOI:10.1080/14616734.2021.2013045
作者简介:张定燕,我们学会用专业途径来完善自己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张定燕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原文标题 孩子爱发脾气,爱打人?可能是Ta心智化发展受阻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