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孩子对“平等”的执念,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作者:龙隐老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龙隐学习力笔记(ID:Tsinghuazhizhuxia)
我觉得清华能要一个33岁的人,来当学生,是清华之所以是清华的原因。
我考上清华的那年,已经33了。
按道理来讲,这个年龄,老师也比我大不了几岁,毕业了都卡在该被职场优化的年龄了,这样的人还有啥培养价值吗?
但是清华还是要我了,老师后来说,看中的是我对教育专业的那份热爱,和一些特殊的成长和教育经历。所以,我真的非常幸运,成了那年清华年龄最大的全日制学生。
我觉得能无视我的年龄,清华体现的就是教育的平权,是人人平等。
在清华给学生塑造的价值观里,我觉得最有分量的,就是平等。
而高敏感的孩子,其实会特别在意“平等”这两个字。
我在初中时候,那时候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任课老师就不待见我,我和同桌上课讲话,被老师发现了,我被罚去走廊罚站,但是同桌没事。因为他是班长。
等上了高中,读了两个高二的我,才知道努力学习,那时候成绩慢慢上来了,大概是班里前十。这时候老师对我态度就不一样了。
有一次我和另一个同学早上吃饭的时候,跑到校外的小卖部去看早间体育新闻,然后早自习回教室晚了两分钟,班主任正站在门口,看我俩过来了,上去对那个同学就是一个大嘴巴,但是我安然无事,回到了座位上。
但是我记住了这两件事。
好学生似乎有一种特权,但我知道这是一种不平等。
我虽然躲过了那个大嘴巴,但导致我对这个老师的印象变差。
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这些事情从心底蔑视某个老师,甚至蔓延到讨厌整个学校,最终拒绝上学。
其实很多高敏感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觉得:
自己太乖太懂事,反而被忽略;明明努力了,却总是不被看见。
这种“早年被忽略、被误解”的体验,会在心里埋下一个执念:“我不想再看到不公平了。”
于是他们长大后,就特别在意“谁被排除了”“谁被冷待了”“我是不是也没被一视同仁”。
然后再长大,甚至工作了,会慢慢发现,在很多时候,消耗别人、折磨别人,设置各种麻烦,故意刁难、挑刺,都是权力的表达形式,是控制的手段。
许多奇怪的要求,其实是服从性测试,比如酒桌上那些规矩。还有点评他人,给人建议,其实是默认己方地位优越。
很多糟糕的关系里,其实都能看到权力的影子。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适,就是因为有人在展示权力,宣告他与你之间有一种不平等。
虽然高敏感孩子有时候是非黑即白地理解“平等”。他们对平等的定义,有时会很理想化:
“只要一点点偏心,就是不公平,不平等。”
这是因为高敏感人往往有更高的自我要求,也会用同样高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就像法国心理治疗师库蒂里耶在她的新书《我的刺猬小孩(高敏感孩子如何应对高刺激世界)》里说的,高敏感孩子有高尚的价值观,他们无法忍受那些虚情假意、装模作样和拉帮结派的把戏。
说到底,这种对平等的执念,其实很多时候是源于一种“对受伤的恐惧”。
因为他们知道,不平等=边界被侵犯=情绪会受伤。
他们开始对“平等”特别看重。希望每个人都能被一视同仁,希望世界是公正的,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平均分配。
这不是计较——这是童年的伤在说话。
所以他们会不断提醒自己:“我要捍卫平等,这样我才不会再次被伤害。”
而且,天生同理心就高的高敏感人,看到不公发生在别人身上,也感同身受,会替人鸣不平。
高敏感的孩子,往往天生镜像神经元更活跃,他们能更快“读懂”别人的情绪,甚至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伤害:
看见同学被老师批评,他们心里先一紧,像自己挨骂了一样;
看到餐厅里有人对服务员不耐烦,他们忍不住想为服务员说句话;
有人被排挤、被嘲笑,他们恨不得冲上去:“你们凭什么这样对他?”
这种“为别人感到痛”的能力,听起来有点圣母心,但现实中却往往让高敏感人身心俱疲。
过去我接触的拒学案例里,就有一个这样的高敏感孩子,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打了他同学一个耳光,他的同学倒是后来没怎么样,但这个孩子从此开始不愿意去上学了。
作为一个高敏感的叔叔,最后我想写给高敏感孩子的是:
你之所以在看到不公时愤怒难平,不是因为你脆弱,而是因为你太善良,太清醒,太愿意共情他人的苦。
但你也要记得:
这个世界的改变,不必全靠你一个人承担。你可以是一束光,但不需要点燃自己才能照亮别人。
参考文献:
1.Aron, E. N., & Aron, A. (1997).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introversion and emoti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感觉处理敏感性及其与内向和情绪性的关系》(首个提出“高敏感特质”的心理学研究)
2.Acevedo, B. P., Aron, E. N., Aron, A., Sangster, M. D., Collins, N., & Brown, L. L. (2014). The highly sensitive brain: An fMRI study of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response to others’ emotions. Brain and Behavior《高度敏感的大脑:一项关于高敏感人群面对他人情绪反应的fMRI研究》
3.Schmitt, M., Gollwitzer, M., Maes, J., & Arbach, D. (2005). Justice sensitivity: Assessment and 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space.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正义敏感性:测量方法及其在人格结构中的定位》
4.Decety, J., & Cowell, J. M. (2014).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empath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道德与同理心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简介:我是龙隐老师,一个高敏感大叔。中学厌学休学,30出头才找到学习动力,幸运成为清华年龄最大全日制学生。我研究孩子学习力提升和高敏感孩子成长,帮助过上百个学习动力不足和拒学孩子和家庭,需要《高敏感孩子测量表》和《100个养育心法》,请评论区留言。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龙隐学习力笔记(ID:Tsinghuazhizhuxia),高敏感人,研究教育。曾是清华最老的全日制学生。教育理念:无我中道、慈悲喜舍。学习力=功力+心力+愿力+体力(在清华我最崇敬的章润老师总结)。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龙隐老师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龙隐学习力笔记(ID:Tsinghuazhizhuxia)
原文标题 高敏感孩子对“平等”的执念,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