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科学揭秘持久动力的5个开关!
作者:芋泥er
来源: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
你好,我是芋泥。
一个专注「生活秩序重建」的成长实践者。
早上闹钟响起时,你已经脑补完自己晨跑、做早餐、背单词的完美早晨。
但手指划掉闹钟的瞬间,昨晚熬夜的疲惫涌上来。"明天再开始吧",于是把脸埋进枕头,第N次推迟了健身计划。
我们总以为问题是“懒”或“拖延”,但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动力类型’上。就像给汽油车加柴油,再努力也跑不动。
其实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你的动力类型——
如果财务自由后,你还会做现在的工作吗?
A. 立刻辞职→ 你可能更依赖外在动力(如薪水)
B. 调整方式继续做→ 你已经有内在动力雏形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种更持久的‘动力燃料’——它藏在好奇心、目标感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
01
为什么我们会失去动力?
开头那些似曾相识的拖延场景,背后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
我们的大脑对不同类型的动力,反应截然不同。
很多人都习惯于依赖外在动机(如金钱、地位和赞扬)。
受外在动机驱使时,我们的行动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
但这里有个问题:对大脑来说,期待某件事所带来的愉悦感比真正得到它时更强烈。
这是什么意思呢?
即我们在期待的过程中,能提升注意力和动力的多巴胺会大量分泌。
然而,一旦达成目标,这种兴奋感就会迅速消退。
所以,外在奖励就像化石燃料,它们来自你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只能带来暂时的激励,而且很容易消耗殆尽。
而内在动机则源于内心,它由好奇心、目标感、掌控欲等因素构成。
内在动力激活的,则是完全不同的神经回路:它会让人进入一种"主动投入"的状态,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逝。
我们行动单纯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无论它是否有外部奖励。
这种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持续专注,而更多人陷入"想努力却使不上劲"的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重新点燃动力呢?请接着阅读第二部分~
02
重新点燃动力:5步激活法
要素1:好奇心——给工作装上探照灯
好奇心是指对工作抱以强烈的求知欲,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相关的一切。
有好奇心时,学习不会因为某场考试结束而停;缺乏好奇心时,学习这件事就像一本你随时可以放下的书。
为了激发好奇心,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不断挖掘学习或者工作中那些尚未被发现的有趣之处。
比如整理销售数据时,不要只想着"赶紧做完",而是问:"这些数字背后反映了哪些客户需求的变化?
或者“如果我用另一种方式来整理数据,会发生什么?”
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你能将日常工作变成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此外,跨领域学习也能极大地激发好奇心。
对此我非常认可!
本人是非心理学专业背景,但出于对心理学的热爱,通过持续阅读相关书籍、收听播客,慢慢尝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效率提升等领域,从而让我的学习过程始终保持着新鲜感~
要素2:目标感——绘制意义地图
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愿景,而是将日常工作和个人价值相连接的桥梁。
提到目标感时我头脑中想到了很多画面:
比如之前有位设计师朋友告诉我,她希望把每个界面按钮的优化,都视为"让残障人士使用更便捷"的机会。
真的是很棒,很有意义的愿景啊!
至于要如何建立目标感,不妨从建立"影响日记"开始吧~
尝试记录自己的学习、工作带来的实际改变(如客服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温暖瞬间)。
比如:"今天我做了XX,帮助了XX,这让我觉得…"
或许过了一段时间会发现: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慢慢变成了"值得去做"的事。
要素3:掌控欲——设计进度条
掌控欲是对卓越的追求和持续自我提升的渴望。
它其实指向了一个明确的、可衡量的目标,而非模糊地说“我要把工作做好”。
以写作这件事为例。我希望“每天日更一篇文章”。
这个目标其实就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实现的步骤。
比如:选题搜集→阅读消化→整理框架→撰写初稿→润色修改→最终校对→格式排版。
每完成一步,像是在进度表上贴一颗星星。这种可视化的进步反馈,能让大脑持续获得成就感,激励我继续前进。
另外,寻求反馈也是提升掌控感的关键。
比如,通过很多读者朋友的反馈,能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空间,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技能。
要素4:自成目的性——寻找心流触发器
自成目的性,这是对所从事活动的热爱,在于学会从活动过程本身找到乐趣。
当我们专注于活动本身而非结果时,大脑会进入一种愉悦的专注状态。
这种体验不限于特殊工作,同样也可以存在于日常事务中。
比如我会把整理房间、收拾衣服视作“整理艺术品”的过程,按照特定的收纳规则去重新安置每一个小物件。这个整理的过程本身已经足够让人欢愉了!
至于很多人在进行的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挑战,增加趣味性。
比如数据分析工作,可以挑战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分析的准确率和速度,或者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数据,让工作变得不那么枯燥。
要素5:自主性——争取选择权
自主性,即对工作的时间、方式和内容拥有掌控感。
研究发现,即使微小的自主决策也能显著提升幸福感。不必等待大改变,日常中处处都有争取自主权的机会。
比如将通勤路线从固定地铁改为"每周三尝试新路线";
再比如打破"必须每天打扫"的惯例,而是根据心情自主选择清洁时间。
如果是在工作场景下,一些朋友可能无法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那不妨调整工作方式~
把会议纪要改成思维导图形式用自己喜欢的笔记软件整理资料。
这些微小的改变,可能就是重获自主感的开始。
03
随意唠唠:我的内驱力藏在生活细节里
今天我们聊了内驱力的五大要素——好奇心、目标感、掌控欲、自成目的性和自主性。
其实呢,它们不是遥不可及的"超能力",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慢慢培养的思维习惯。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怎么能坚持做这么多事?"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只是把"必须做"变成了"想做"。
写作时,我不急着交稿,而是享受推敲每个词句的过程;
运动时,我不盯着体重数字,而是感受身体变得更灵活;
甚至整理房间,我也会放喜欢的音乐,把它变成一场"空间改造游戏"。
这些小事之所以能自然发生,不是因为自律,而是因为我找到了让它们变有趣的方式——把外界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选择"。
如果你也想试试,从接纳现状开始吧!承认"我现在确实不想做这个"(自我接纳比强迫更有用)。
接着,试着给每个任务贴个新标签。比如"回复难缠客户" → "锻炼我的沟通艺术"。
关键不是改变任务,而是调整你与任务的关系。
就像同样的雨天,有人抱怨潮湿,有人享受雨声——任务本身没变,变的只是我们体验它的方式。
你准备最先尝试哪个要素的调整?来评论区聊聊吧~
作者简介:芋泥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用看得见的方式,重建生活的秩序」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