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如何操控我们的注意力?神经科学研究:3步让枯燥工作变为‘心流’体验!
作者:芋泥er
来源: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
你好,我是芋泥。
一个专注「生活秩序重建」的成长实践者。
写报告时,你想先查个资料,结果刷了1小时小红书。
打开书本10分钟,手就自动点开了游戏...
学习5分钟,摸鱼半小时。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吧?
我们总以为这是自制力太差,但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这不是我们的错,而是大脑的‘快乐阈值’被刷屏娱乐拉高了。
就像吃惯重口味的人尝不出食材本味,长期高刺激娱乐(短视频/游戏)会让大脑觉得工作‘索然无味’。
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个温和的‘多巴胺重置’方法:
不需要戒手机,只要3步,就能让枯燥工作变得诱人~
感兴趣就认真阅读下去吧!
01
多巴胺系统如何操控我们的注意力?
刷短视频、玩游戏时,明明知道该停下了,却总想「再看一个」?
这其实不是自制力的问题,而是大脑的多巴胺系统在悄悄影响我们的决策。
很多人误以为多巴胺=快乐,但科学发现:它真正的功能是制造「渴望」。
当我们刷到有趣的视频时,多巴胺并不直接让我们感到快乐,而是让我们产生「继续刷」的冲动。
同样,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多巴胺会标记这个行为「值得重复」,从而让我们下次更愿意去做。
这就是「分子记忆」的形成过程——
大脑会主动选择那些更容易获得快感的行为,而逃避需要深度投入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妨将多巴胺想象成大脑里的导航系统,它不断告诉我们:"做这件事很划算"。
但问题在于,现代娱乐太懂得"欺骗"这个导航了。
刷15秒短视频就能获得的快感,相当于传统工作2小时才能产生的多巴胺分泌量。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普通工作/学习会显得有些无聊,因为它们的多巴胺回报率太低了。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们的多巴胺可以「重置」吗?
答案是肯定的。多巴胺敏感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像肌肉一样可调节。
神经科学专家Rian Doris的9天冥想实验恰好生动展示了这点。
在体验「低刺激生活」(无社交媒体、无娱乐)之后,他惊讶地发现:曾经拖延数月的枯燥工作,竟能带来沉浸式的满足感。
而这种状态,正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一种因全神贯注而自然产生的愉悦体验。
关键在于:我们无需戒断手机。通过温和的日常调整,同样能逐步恢复大脑对低刺激活动的敏感度。
02
三步重塑法:让工作变得"诱人"
STEP 1:休息时做「无聊的事」
我们很多人都会犯一个误区:休息时倾向做一些比手头工作更刺激的事情。
比如工作有些累了,就想着刷社交媒体、看新闻。
想象一下,刷了半小时社交媒体后,再去写一篇论文。
在这样新奇内容对比下,论文似乎就显得无比枯燥了对吧?
但如果反过来,在休息时做一些平淡的事。
那等我们再回去阅读文献、写论文时,好像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甚至可能会让我们有些期待。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些提高奖励敏感度的无聊之事,尽量让工作间隙的活动简单平淡。
如果希望工作和刷社交媒体一样轻松,那不妨把“无聊之事”的门槛降到最低。
比如:盯着窗外发呆5分钟,或者单纯做几组深呼吸,散散步,伸展身体。
说真的,以上几种休息方式也是我日常在做的,真的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些低刺激活动让我的大脑「冷静」下来了。
而休息结束重新回到工作或者学习时,对任务的抗拒感也减轻了很多。
STEP 2:碎片时间「戒断训练」
首先,我们先花一分钟时间想一想:
平时在排队等待,或者和朋友一起吃午饭,朋友去洗手间,一个人坐着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我猜很多人应该在看信息或者刷社交媒体。
放心,你不是一个人。我每次在外面排队等朋友,都会不自觉拿出手机刷一刷。
Rian Doris建议我们:在那些等待的时刻,可以试着把手机放在一边,静静坐着。
还有通勤时,选择安静地开车、骑车或者走路。
这样,我们会被迫专注当下,忍受没有太多刺激和娱乐的时刻。
久而久之,我们会对奖励变得更加敏感,对无聊的容忍度也会改变,这有助于你进入深度专注和心流状态。
这一点着实有些难度,出去玩的时候我还是做不到。
STEP 3:开启「单任务模式」
有个有趣的发现:那些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人,往往不擅长多任务处理。
这是因为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MN)和任务积极网络(TPN)之间存在 “冲突”(之前这篇文章也有提及这个概念,指路
简单理解,大脑已经习惯了全情投入一件事的节奏。
因而,我们可以试着给每项任务一个"专属时段":
比如读书的时候就专心读书,工作的时候就认真工作,聊天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聊天。
把生活看作是一系列单一的活动,而不是为了不断寻求新鲜感去做各种事情。
03
随意唠唠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探索了多巴胺系统如何悄悄影响我们的专注力,也了解了三个温和的调整方法。
不过说实话,作为一个还在实践中的普通人,我也没能完美做到所有建议——
目前只实现了"无聊休息","单任务模式"还在练习中,至于碎片时间戒断?有时候等朋友时还是会忍不住刷手机...
然后发现,其实朋友迟到时发呆看云,比刷手机更能缓解焦虑。
不过这些尝试让我明白:改变更像调节音量,而非切换频道。
毕竟,我们也无法一夜之间变成专注达人对吧!
所以不如试着从平日里小小的觉察开始:注意到自己何时"自动"摸鱼。
今天比昨天少刷了十分钟手机,我们也应为自己取得的小进步而庆祝~
如果想更系统性地调整,推荐阅读《贪婪的多巴胺》,后续有机会再给大家做完整分享!
作者简介:芋泥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用看得见的方式,重建生活的秩序」。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