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当你开始厌倦"改变自己",生活反而通了
作者:光谱社交圈
来源:微信公众号:社交光谱(ID:gh_4c02108291ce)
01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永远跑不过某些人时,我们会怎么做?
大多数人会选择:要么拼命"死磕",要么彻底放弃。这两个选择,都让我们筋疲力尽,却离终点越来越远。
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性",就像鱼天生善游,猴天生擅爬。当我们顺应天性时,我们如鱼得水;当我们违背天性时,我们步履维艰。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违背天性。我们被告知要"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结果呢?因为这个限制性信念,我们筋疲力尽,却离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越来越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会探讨:为什么顺应天性才是人生的制胜法则,以及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践行这一智慧。
02
在我们深入探讨天性之前,让我们先厘清一个常见的误区:天性、天赋和性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
天性是你的本质,决定了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够茁壮成长,以及你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天赋是天性的外在表现,是你与生俱来就特别擅长的能力。性格则是你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和倾向,它可以改变,但改变起来并不容易。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天性可能与我们大脑中某些神经回路的预设倾向有关。这些倾向使得我们在处理某些类型的信息或执行某些任务时,会比其他人更加高效。违背天性很难,就是因为我们是在强迫大脑以非最优的方式运作。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在某个领域很有天赋,却总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天赋如果不符合天性,就像是把海豚放在沙漠里 —— 再怎么努力也难以真正绽放。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违背自己的天性。也许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也许是为了追求社会定义的"成功"。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却忽视了违背天性所带来的隐藏代价。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以被解释为"社会认同"压力的结果。我们倾向于按照社会期望来塑造自己,即使这意味着要违背自己的天性。长期来看,这种不一致会导致心理压力和身份认同危机。
当我们长期违背天性时,我们会感到疲惫、焦虑,甚至抑郁。我们可能在表面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内心却总觉得空虚和不满足。
更可怕的是,长期违背天性会让我们逐渐失去对自我的认知。我们会开始怀疑:"我到底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种自我怀疑,往往是许多中年危机的根源。
所以,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天性,是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的内在指南针。
03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古老的谚语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从小学到职场,我们不断被灌输一个信念: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短板。
从神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不同类型的任务时,会有不同的效率和代价。当我们试图强化自己的短板时,大脑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和资源,这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死磕短板"的做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自信受损:频繁的失败经历会逐渐侵蚀我们的自信心,影响整体表现。
心理压力:不断强迫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情,会造成持续的焦虑和挫败感。
时间浪费:花大量时间在短板上,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在优势领域取得突破的机会。
创造力受限:当我们把精力都花在追赶短板上时,通常会忽视发展独特优势的可能性。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死磕短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次优策略。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那么,为什么死磕短板通常事倍功半呢?
1.忽视了"协同效应":当我们专注于发展优势时,能在相关领域产生意想不到的进步,而这种协同效应在死磕短板时很难出现。
2.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经济学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在所有领域都不如他人,只要专注于自己相对优势最大的领域,就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3.忽视了"边际效益递减法则":我们在短板上的进步是最慢的,需要投入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收获却最少。
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由各自发挥所长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比一个人人都追求"全面发展"的社会更有效率,也更有创新力。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忽视自己的短板呢?当然不是。
04
我们如何识别自己的真正优势?又应该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平衡短板管理和优势发展呢?其实,有四个层次:
1.觉察层:识别个人天性特征
你就好像是一个考古学家,正在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你的任务是找出那些最原始、最真实的自我特征。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放下社会给予的标签和期待,真正倾听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在什么时候你感到最自在?什么样的活动让你进入心流状态?你童年时最喜欢做什么?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天性通常与大脑中某些特定的神经回路有关。当我们进行符合天性的活动时,这些回路会被激活,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但我们的天性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显现出新的面貌,所以要保持开放和好奇的态度,不断探索和重新认识自己。
2.环境层:重构匹配的生态位
一旦我们识别出自己的天性,下一步就是要为这棵独特的树找到最适合的土壤。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同样,每个人也有最适合自己天性的环境,这可能涉及到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甚至是生活的地理位置。
重构你的生态位可能意味着改变职业方向,调整社交圈,或者改变生活方式。这需要勇气,因为它可能意味着要离开舒适区,但只有与自己的天性和谐共处,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舒适感。
3.恢复层:建立能量补给站
顺应天性不仅仅可以用在工作和实现成就上,也可以维持我们的能量和热情。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能量补给站"——那些能让我们感到放松、愉悦、重新充满能量的活动或环境。对有些人来说,这可能是独处的时光;对另一些人,可能是与朋友相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能激活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我们从紧张状态中恢复过来。定期访问你的"能量补给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提高整体效率的必要投资。
4.决策层:优化资源分配策略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权衡。如何在这些决策中顺应自己的天性?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基于天性的决策框架。当面临选择时,问问自己:这个决定是否符合我的天性?它是否能让我更接近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关于如何优化稀缺资源(时间、精力、注意力)分配的问题。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符合天性的领域,通常能带来更高的回报。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忽视短板,而是要将短板提升到"及格"的水平,以确保它们不会成为致命弱点,但更多的精力应该投入到发展我们的优势上。
当我们真正开始顺应自己的天性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更有意义、也更加富有成效。
05
那些我们一直认为"应该"做的事,其实并不适合我们。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
顺应天性,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和信念。但正是在这种不适中,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不仅会感到更加自在和快乐,也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更好。
所以,点个推荐,不需要你彻底改变人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小的、持续的调整,让你逐渐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光谱社交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交光谱(ID:gh_4c02108291ce),我们不追求被爱,而是要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光谱社交圈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社交光谱(ID:gh_4c02108291ce)
原文标题 天性:当你开始厌倦"改变自己",生活反而通了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