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忙越累?原来每天64%的清醒时间正在被偷偷浪费(附3个可落地的思维习惯)
作者:芋泥er
来源: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
你好,我是芋泥er。
一个专注「生活秩序重建」的成长实践者。
这些场景你是否熟悉?
✔明明计划学习,却花1小时纠结先看书还是先做笔记?
✔闹钟响了,面临着要不要再睡会儿的抉择,最后还是起了床...
这不是因为你"想太多",而是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MN)在作祟——它在我们走神时自动开启,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收音机,不断播放各种杂念。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普通人清醒时64%的时间处于这种低效的"思维反刍"状态。
今天,我们就用Rian Doris经过神经科学验证的「系统思维法」,帮助大家停止在琐事上的自我消耗,最终实现:用更少纠结,获得更高质量的人生决策。
ps:今天内容真的很干!一共2500字,大家请耐心阅读,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的~
01
无意义的思维反刍:原来我们的大脑正在"空转"
如开头所提及的,我们很多人的思维反刍内容既无意义,又无产出。它们通常围绕三类主题:
✅ 社交比较:"我是不是表现得太差?"
✅ 琐碎回忆:"上周快递到底放哪儿了?"
✅ 虚假决策:"待会儿是先回邮件还是先写报告?"
而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陷入无意义的思维反刍,在于其独特的两套工作模式:任务正激活网络(TPN)和默认模式网络(DMN)——
当我们专注工作时,TPN会全速运转,让我们高效处理具体任务;但当我们走神或休息时,DMN就会自动接管,像一台永不关闭的背景处理器持续运作。
问题在于,在缺乏明确引导的情况下,DMN会本能地沿着"最小阻力路径"运行——更倾向于处理那些简单、不需要深度思考的琐碎问题。
这正是因为注意力分散导致DMN失去了聚焦点。当DMN被各种碎片化信息占据时,我们就会陷入"想得多却做得少"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由于DMN消耗的能量可达专注状态的60%,这种无意义的思维反刍会让人持续感到疲惫,却又难以停止。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你的疲惫感并非来自工作本身,而是大脑在无意义思考上的空转耗能。接下来的方法,或许能够帮助你改善这一状态。
02
三步重构你的「思维系统」(结合个人实操分享!
# 第一步:斩断注意力分散
我们常常误以为"多任务处理"是高效的表现,比如想着编程学习、副业、开网店…
实际上,同时关注多个目标会带来一个隐形敌人——决策疲劳,进而降低思维质量。
Rian Doris在原文中描述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当他同时推进多个项目时,原本在洗澡时产生的业务灵感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各种截止日期的焦虑。
而这个教训让它意识到:分散注意力是大敌。取得进步的黄金原则是:在一件事上坚持的时间比你想象的更久。
对我来说,日更公众号这件事本质上也是在实践Rian Doris强调的「专注单一目标」原则。
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持续输出这件事上时,脑海里冒出的都是"明天的文章如何切入更有价值"。
# 第二步:重启“思维反刍”,实现认知卸载
那些不成熟的想法、未完成的事务、担忧、该做未做的事,以及各种疑虑,就像垃圾⼀样堆积在大脑中。这时,我们需要去清理各种杂念,从而为大脑腾出空间。
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是:取一张白纸和一支笔,把脑海中浮现的各种想法都写下来(各种烦心事、愚蠢念头、后悔的事都可以!)这一行为的关键就在于「外化」。
如果想更进一步,作者推荐加入独处这个要素。参与一些进修冥想的活动,让积累在内心的杂念浮现出来并消散。
但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警惕“沉思”(Social Rumination)的认知消耗。
这种特殊的思维反刍不同于普通走神。社交媒体时代,“沉思”常表现为被动比较:看到前同事升职照片后,大脑会自动进入"自我评估循环"。
所以为了避免让“沉思”干扰自己,一是减少与他人比较,比如少刷社交媒体;二是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和直接,努力让生活中少一些模糊的社交关系。
# 第三步:持续维持升级后的思维反刍
完成前两步以后,我们要确保这种高质量的思维反刍能持续下去。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我们每天仅在食物方面就会做出226个决策。
我们常常觉得做决策是一件很轻松、平常的事情,但实际上,决策会消耗意志力。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决策太多→消耗意志力→增加认知负荷→思维分散,创造力僵化→阻碍心流产生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决策的看法。有两个工具可以帮我们实现,一是决策回收,二是决策自动驾驶。
↓
首先,我们要尽可能减少那些 “我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 的中等决策,而是对重复场景做一次性决策。
比如确定"工作日午餐只选择高蛋白餐食",社交媒体每天只查看一次(固定在18:00)。通过建立决策规则,可以将这些选择转化为基底神经节管理的自动化程序。
社交媒体这个决策规则真的好用!像我一般上午写推文,社交媒体统一在中午吃饭前查看,一次性处理上午的微信消息、同意好友申请等。没有消息干扰,会让自己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如果说决策回收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第二步-决策自动驾驶则针对"怎么做"的微观流程。这种方法要求将固定行为序列编写成可重复执行的'脚本'。
原文中以马丁·路德的每日惯例为例:早晨5点被仆人叫醒→喝茶并抽一斗烟→冥想→写作→讲座,每个环节的时长和内容都严格固定。
作者也推荐我们可以从任何重复的日常惯例开始,比如晨间习惯、下午锻炼或者晚上放松的流程。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微观决策,会让我们逐渐减少信息处理量,让思维从小事中得到释放。
好家伙,这不就是我日常在使用的固定SOP吗!!!难怪每天上午都感觉工作很高效(不过看完作者分享之后,我觉得还可以拆得更细一些~)
我的晨间SOP:起床→喝水→洗漱→护肤→吃早餐→确定今日TO DO→阅读心理学小知识→写推文
随意唠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系统思维法」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消耗意志力。通过前期的系统设置,大脑会逐渐进入优质反刍状态。
就像Rian Doris在原文中强调的:"最高级的思维管理,是让正确思考成为默认路径。"
今晚就能开始的微行动:
写下脑袋中各种杂乱的想法;梳理一个简单的固定流程(哪怕只是"起床后先喝水再碰手机")
(如果觉得有用,别忘了点击【在看】,之后有机会给大家分享我个人的实操经历~)
作者简介:芋泥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用看得见的方式,重建生活的秩序」。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