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录——头脑中最深的印记
文/摘自《你不是孤单一人》 | 白大卫 著 刘海龙 译
无意识头脑就像一片田地。一次强烈的事件,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在这片田地上挖出一条沟。事件越是强烈,这条沟就越深,也越宽。下雨的时候,雨水会从这些沟里流过。同样地,现在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感受也和当初事件发生时一样。对于这些强烈的事件、创伤,以及对童年造成重大影响的经历,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作“刻录”。刻录就像在头脑中犁出的一条条沟,是内在小孩经历过并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的事件。小时候,我们都经历过各种强烈的事件,有开心,有恐惧,也有伤痛。刻录包括正面和负面两种。负面的刻录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伤”。
我先用两个自身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刻录”。先说正面的刻录。那时候我还很小,大约三四岁的样子。有一天,外公陪着我在他的花园里玩,花园里有棵柠檬树,我们一起坐在树下的长凳上。突然,他对我说:“来,我们进行一次男人之间的谈话。”他语气中带着慈爱,我虽然不懂他说的话,但能体会到那种爱的振动。我感觉自己很受重视。这件事情深深地刻在了我的无意识头脑中,让我难以忘怀。
我负面的刻录是关于父母的。我六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离开了家,留下我、哥哥和爸爸一起住。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妈妈告诉我们,她要离开了,不过不会搬出这个城区,所以我们还是可以经常去看她。但是,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哪怕妈妈只是离开这个家,也是难以承受的消息。我感到震惊和恐惧,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和任何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一样,极度的恐惧和悲哀让我感到全身麻木,无法动弹。
有些刻录属于“缺失的刻录”,比如被人忽视、失去关爱、无人照顾,等等。这些经历让我们感觉被遗弃、被拒绝。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可缺少的东西被人夺走,但自身还有一部分仍在等待,希望某一天能够得到补偿。
有一些其他的刻录属于“过度的刻录”,比如受人侵犯,被人控制、批评、打骂、强求,等等。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我们身上有一部分仍处于愤怒的状态,并且对自己、对照顾自己的人怀有恨意。
每一次经历重大的刻录之后,我们就会有一部分保持在那个年龄的状态,不再长大。有些孩子曾被遗弃、拒绝,或是缺少身体的接触,他们的某一部分就会卡在这个时间点上,希望某一天能得到当初缺失的东西。有些孩子曾被打骂、批评,或是目睹了暴力的场景,他们的某一部分就从那时起被保护起来,不再变化。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会以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年龄呈现。每一种形象都告诉我们,我曾经在这个年龄经历过重大的刻录,于是我的某一部分不再长大,而是一直保持这个年龄的状态。
发生了重大的刻录之后,当时的每一个细节都会留在无意识头脑中。我们可能还会记得当时人们的表情、说话的声调、带着情绪的话语、四周的声音,甚至还能记得某种气味,身边的物件、家具,等等。
根据我们之前所说的原因,刻录发生得越早,对无意识头脑的影响就越强。童年的我们处于打开的状态,非常敏感,可塑性强,需要依靠。我们思考的角度有限,这会让恐惧和伤痛更深。在成年之后,我们仍然会经历各种强烈的体验,但由于我们产生了心理的保护层,这些刻录的影响就不如童年时那么强。除非某次经历异常强烈,它才能穿透我们的心理保护层,深入无意识头脑。这些大多是生死关头的体验。例如地震不仅让房屋剧烈摇晃,也撼动了我们的心理防备。如果面临一些极端的情景,比如强烈的事件、自然灾害、暴力行为、战争,我们所产生的反应就和经历负面刻录的孩子相似。我们会感到震惊、恐惧,甚至全身颤栗,腿脚不听使唤,当时的场景会变成重复的画面,在夜晚的噩梦里出现。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作“创伤后心理压力”。
童年早期的刻录是情绪世界的基础
每一种刻录都会和某种感受相连。要疗愈某种刻录引起的创伤,就要考虑与此相关的感受是什么。例如妈妈曾经对你大喊大叫。这种刻录主要和听觉有关,所以要发出声音,将心里卡住的声音在治疗时释放出来。有些刻录和视觉有关,例如目睹父母争吵,或是在放学的路上,看到街上有人打架。在相应的治疗中,我们要回忆造成创伤的场景,并想象自己不再被动,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另一些创伤和触觉有关,例如被打、经历事故、性侵犯,等等。对于这一类创伤,必须从身体上疗愈,因为这种危险的感受不仅留在头脑中,也留在了身体之中。人们在经历这类创伤之后,会把许多身体接触都当作侵犯,于是做出强烈的反应,比如退缩、抗拒、发痒、紧张、麻木等。通过特别的练习,例如呼吸、放松、按摩以及灵活的动作,我们就可以为身体录入新的信息,如安全、快乐等,这样就可以达到疗愈的效果。如果要全面地理解过去的经历,光用头脑还不够,还必须用上身体,才能实现深层的疗愈。
在当下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会让我们突然想起某一次刻录。这时,我们好像一下子进入了当时的情景,再次产生相同的体验,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感受,都和当初一模一样。这样一来,我们或许会在当下的这一刻做出不当的举动。这会让身边的人觉得困惑,因为我们孩子气的行为让他们无法理解。
不断重复的主题源自主要的刻录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感受、思考方式、遇事的反应,都和刻录中的经历相似。请看这个例子,小伟小时候常被爸爸批评,他觉得很难受,很愤怒。他心想“我真没出息,总是让爸爸生气”。要知道,每一种刻录都带着一种情绪,以及一些狭隘的想法。现在,只要妻子说他两句,小伟就觉得受伤,心里很生气。但是,他并不会表现出来,只是一声不吭地走开,闷在屋里上网,对她不理不睬。这时,他脑子里的念头和当年被爸爸批评的时候一样——“我真没出息,老是让爱人生气。”有一天,妻子又说了他几句,他突然大发雷霆,对她恶语相向,然后摔门而去。他心里压抑了太多伤痛和愤怒,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才会这样。然而,妻子却一脸困惑,想到他说的话,心里也有些受伤。
童年时经历的刻录,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行为模式
要是不知道自己的刻录有哪些,又怎么能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其根源就在于童年早期的经历。西班牙诗人乔治· 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曾说:“不能铭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经常出现的感受、习惯性的想法,都来自于我们过去经历的刻录。很多习惯是通过情绪养成的,而刻录又会让我们产生机械的反应。例如小时候缺少成人照顾的人,长大后也经常忽视自己的孩子;有的女孩被妈妈管得很严,长大后,自己也变成强势的母亲。这种重复过去经历的趋向,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 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并非有意识地养成这种习惯,而是无意识地重复过去的经历,并且吸引自己最反感的东西。比如,有个女孩爸爸很专制,对她百般控制,她很不喜欢;但她长大之后,却嫁给了一位这样的男人,同样的专制,同样对她控制。这是为什么?因为她已经习惯于爸爸的控制,只要遇到一个控制她的男人,就会被这种“熟悉的”感觉吸引。我们的选择经常会受到刻录的影响。有的人我们并不认识,但很有好感,而有的人我们一看就不喜欢,为什么?因为他们引起了我们的回忆,有快乐,也有痛苦。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早上起床之后,走进厨房,准备沏茶,突然看到一只老虎卧在地上!你从来没见过这种场景,在这危急关头,你一下子从半梦半醒的状态清醒过来,处在非常临在的状态,集中精神,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你的心脏会将血液送到全身,让你充满力量,准备逃跑。在无意识头脑看来,强烈的负面事件和集中精神、充满活力的状态并没有区别。所以,无意识头脑会被强烈的冲击所吸引,甚至主动寻找刺激。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喜欢恐怖片,以及暴力、夸张的场面。这些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是被某种内在的力量拉着,不得不去经历这些负面的场景。如果我们的童年缺乏正面的体验,这种感觉就会更多。
小时候被母亲抛弃过的人,长大后也经常有被抛弃的感觉。她会不自觉地吸引这种感觉,甚至制造让自己觉得被抛弃的事件。和她在一起的男人,不是离开她,就是对她疏远,可她还是经常和这样的人在一起。
重大的刻录会留下各种念头和情绪,而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依恋它们。即使经历新的情景,我们也会带着过去的感受和念头,从而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
我们对事物的解读源于自己习惯性的模式。如果我们对内在小孩毫无意识,那就难以从痛苦中脱身。那些最深的伤痛会在我们身上不断重复,也会波及我们亲近的人。比如,你小时候经常被妈妈体罚,长大后,你说自己绝不会对孩子这样做。但无论下了多大的决心,你最后还是打骂了他们,甚至连说的话都和妈妈当年说的一样。事实上,我们经历的刻录越强烈,相关的念头和感受就越容易重现。这样一来,我们不断重复的情绪和感受,就被一代代地传了下去。
小于的主要刻录是妈妈对他过度控制。她总是拿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他,让他觉得压力很大。她什么小事都要管,吃饭、穿衣、功课、交朋友等等,都得听她的。面对她所做的,小于一言不发,同时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此来保护自己,避免和她争执。然而,当时为了面对母亲所采取的方式,却变成了常态,形成了习惯。现在,只要小于感觉受到了控制,他就会自动做出同样的反应,和小时候面对母亲时一样。这样的童年经历,使他对别人的控制非常敏感,很容易就产生受人控制的感觉。每当小于的妻子要他做点什么,他总是一言不发,并且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这让他妻子也难以忍受。面对这样的情况,小于无法自我调节,每当遇到类似的事情,过去的那种反应就会被激发出来。要是他能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承认对控制的恐惧,认识到自己对妈妈积累已久的怨恨,情况便会好得多。如果我们能承认真实的内在情绪,内在小孩就会感到放松,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这样,小于就可以耐心地告诉他的内在小孩:“一切都过去了,你不再是那个无助无力的小孩子了。你觉得受到了控制,但其实那是你自己的投射,一种认为自己被控制的倾向。”我们也可以告诉自己的内在小孩:“你现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回应,不用每次都一言不发,不用每次都从情绪中抽离,现在你可以和人交流,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
刻录的重复还有另一种形式。由于逆反心理,我们有时会做出与自己经历截然相反的事情。请看下面的例子:小薇的妈妈非常凶,经常对她打骂,而且凡事都要听她的。于是,她长大以后,就特别喜欢那种腼腆害羞的男生。他们从来不叫小薇做这做那,更别说对她打骂了。然而,虽然小薇尽力不让过去的刻录重现,但仍会经常感到一种忧虑,其实就是对打骂的恐惧。
有些刻录会以补偿的形式重复表现。小莉小的时候,父亲就得了重病,一直坐在轮椅上。她喜欢跳舞,但每次都不能和爸爸一起跳,这让她觉得很难过。长大后,小莉就嫁给了一位运动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情景、念头、情绪都在不断重复。也许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有些场景似乎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有些习惯好像怎么也改不掉。我们一次次立下决心,但某些行为就是无法停止。我们总是被一些情绪缠绕,怎么也甩不掉。这些重复现象的背后,就是我们童年经历的刻录。
刻录产生的时候,除了事件本身,我们在当时所做的反应也会被记录下来。如果当时我们做出了某种行为,使自己免于痛苦或惩罚,或者成功获救,那么就会习惯于这种行为,并不断地反复经历。小敏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把她一个人留在摇篮里,自己去上班。于是她不停地哭,但怎么哭也没有人来。她八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外面玩,不小心掉进一条河里。她不会游泳,只能拼命向岸边招手,大声呼救。但她喊得越厉害,沉得就越快。她呛了几口水,心里很害怕。后来,她干脆不再喊叫,结果反倒浮了起来,最终成功获救。在两次刻录中,她都学会了同一个道理:哭闹、喊叫、呼救都是没用的,一动不动,默不作声,结果反而更好。这种想法造就了她的行为模式。后来,很多人都觉得她很沉默,不爱交流,不爱表达。遇到任何事情,她都自动地保持沉默。请注意这一点:过去有效的方法,现在却成了她的束缚,好像一座心理的牢狱,把她困在里面。打仗的时候,人们会躲在防空洞里,躲避炸弹袭击,但战争结束之后,还躲在里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不用一直藏身于这座“心理防空洞”,也不要一出事就躲进去。
经历了相似的事件之后,刻录就会加深。除非我们能疗愈自己的刻录,否则,过去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就会不断重现。
如果当下发生的事情和原始刻录中的经历很相似,我们的感受就会异常强烈,甚至会扭曲事情的本来面目。刻录经常会不断重复,人也会不断陷入同一种刻录。这种循环造就了整个家族的行为模式,一代代传递下去。
人人都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只要找到它背后的原因,你就成功了一半。
回忆起重大的刻录,我们就能把生命的剧本写得更好。
-------------------------------------------------
练习:生命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这个练习可以帮你找到自己主要的刻录。请列出你生活中不断重复的现象。它们也许是那些无法摆脱的情境,或者挥之不去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无法改掉的行为有哪些?如果有些行为你已经下决心改正,但还在不断重复,那么把这些行为也写下来。然后,看看背后的刻录是什么?如果一时找不到,也没关系,在生活中不断地观察,你就会对此有所意识。此外,我们还要想想,这些不自觉的重复行为对你有什么作用?这种作用也许不太明显,但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平衡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