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忙越空虚,越闲越焦虑?神经科学专家:你缺的不是时间管理
作者:芋泥er
来源: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
晚上十一点,你还在回复工作群消息,大脑想着各种deadline;
而周末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时,又觉得生活像一潭死水,连起床都需要毅力。
这两种状态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陷阱:我们总在「忙炸但空虚」和「无聊又焦虑」之间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我们常用错方法:
面对混乱时,强迫自己更自律→ 结果越忙越乱
感到无聊时,用垃圾娱乐填满时间→ 陷入更深的空虚感
但神经科学专家Rian Doris认为:那些让你头疼的多变、不确定、复杂的环境(专业上叫VUCA),恰恰是帮助我们快速进入高效专注状态的【隐藏开关】。
下文会提供将混乱转化为专注力的实操步骤。请耐心阅读~
ps:内容均严格依据Rian Doris原文,并加入了诸多个人思考。有问题欢迎批评指正。
01
混乱(VUCA)vs 心流:一对隐藏的共生体
1945年,17岁的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从匈牙利战乱中幸存,却始终记得一个奇怪现象:
有人在枪炮声中专注画画,在废墟旁下棋时露出微笑——这种"在混乱中全然投入"的状态,后来被他命名为"心流"。
米哈里发现,心流并非偶然,而是由特定"触发器"引发的。这些触发器分为两类:
心流触发器的提出实际上揭示了高效状态的秘密:当外部刺激(如风险/复杂性)与内在条件(如目标感/技能)平衡时,心流自然产生。
但现实中,VUCA环境(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让“心流触发”变得困难:
当「外部触发器」(高风险/复杂性)失控时 → 挑战远超能力 → 忙炸且焦虑
当「内部触发器」(自主性/目标感)缺失时 → 挑战低于能力 → 无聊又麻木
而真正的解决方法是:将VUCA被控制在"挑战-技能平衡区",即挑战略高于当前能力(如完成稍有难度的PPT)。这常被视为心流产生的前提条件。
02
将“混乱”转化为心流:管理兴奋度
在分享实操方法之前,大家可以先问问自己:过去一周,你更常处于哪种状态?
✔ 忙到爆炸,但效率低下
✔ 无聊拖延,提不起劲
✔ 两者交替出现
“耶克斯-多得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它解释了人在生活中的整体兴奋度与表现之间的关系。
该定律指出,人的表现会随着生理或心理兴奋度的提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兴奋度过高,表现反而会下降。
我们可以把该定律视作宏观的“挑战-技能平衡”,并将整体兴奋度需控制在最优区间。
Rian Doris提出:我们要主动选择让“VUCA”出现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换言之,我们不能让“VUCA”在生活中到处泛滥,而要对其进行区分。
如果你有一份极其复杂的工作,或者正在追求一个宏大的目标,又或者正在创业,那么要让生活的其他方面远离“VUCA”环境。
尽可能把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变量转化为常量,比如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选择一家固定的午餐餐厅,在一个地方定居更久,或者选择单身一段时间。
以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为例,他在打造全球最具技术复杂性和价值的公司之一时,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
但如果我们正在从事一份极其无聊的日常工作,时常感到兴奋度不足,生活过于单调乏味。于是,大概率会去做一些疯狂又不健康的事,只是为了找回那种活着的感觉。
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在环境中融入并增加外部心流触发器。
比如开展一个令人兴奋的副业或培养一个爱好,让它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留意心流循环。因为心流不是像手电筒那样非开即关的二元状态。
ps:关于心流循环的每个阶段,指路这篇文章每天忙到崩溃,却总是完不成任务?11分钟进入心流状态,让你效率翻倍!
随意唠唠
看完今天的分享,或许你会想:生活都这个鬼样子了,还谈什么将“混乱”转化为心流?我完全理解。
正是因为外界越来越不可控,我们才更需要在混乱中划出一小块“自留地”。就像暴风雨中的水手,越是风浪大作,越要死死盯住罗盘上那根稳定的指针。
一些看似反常识的方法,比如在失业时坚持早睡早起、在忙碌期刻意制造“挑战时间”......或许从来不是为了“自律”,而是为了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拥有更大的自由。
邀请你明天就试的两个动作,试过的别忘了和芋泥分享哦!
1、评估自己目前的现状(想要减压or增加挑战?)
2、加一个可控的新鲜刺激(比如换条路去上班)
作者简介:芋泥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恰口芋泥(ID:SweetHanny77),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用看得见的方式,重建生活的秩序」。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