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开心,无法靠辞职解决
作者:GenJi
来源:微信公众号:GenJi(ID:whushq)
三月一到,朋友圈就出现两种极端:
有人晒出工位上的新绿植,配文"新季度新气象";
有人深夜发一张写字楼夜景,文案写着"这次真的要说再见了"。
跳槽季像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大家反复刷着招聘软件,把简历改了又改,在咖啡店偷偷参加视频面试。
但那些真正困住我们的问题,从来不是"如何找到下份工作",而是"我究竟在为什么而工作"。
今天,我们不谈简历优化、面试话术,试着拆解那些真正让职场人辗转反侧的问题:
01
钱重要吗?重要。
但比钱更贵的是"机会成本"
当朋友拿着翻倍的offer来问该不该跳槽时,我总会反问:"如果这份工作没有涨薪,你还会心动吗?"
我们习惯用薪资丈量价值,但往往忽略隐形成本:通勤3小时透支的精力、重复劳动磨损的创造力、有毒人际关系消耗的情绪能量...
一位从大厂裸辞做自由职业的设计师说:"过去我月薪3万,但每个深夜改稿时,都在用眼霜钱治疗黑眼圈。"
钱是底线,不是答案。
真正的财务自由,是让收入结构匹配你的生命节奏。
02
"创造性工作"的幻觉:
杀死热情的往往是期待本身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文物修复师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却让千年古画重获新生。
这让我想起广告圈的一个悖论:越标榜创意的行业,标准化程度越高。
追求"不重复"本身可能是个陷阱——任何工作终将沉淀出方法论,而真正的创造性,恰恰诞生在重复的缝隙里。
就像村上春树坚持跑步三十年后才明白,重复本身,会孕育出新的东西。
03
意义感不是找来的,是长出来的
一个朋友去年从教培转行做临终关怀,她说过去在豪华写字楼里教孩子解方程时,反而更常怀疑工作的意义。
现在每天直面死亡,却在为老人读诗、整理旧照片的过程里,找到了奇异的平静。
意义感像植物,需要具体的土壤:可能是帮客户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时的成就感,可能是听到同事说"这个方案幸好有你"时的温暖,甚至只是下班路上完整听完一张专辑的小确幸。
当我们停止追问宏大意义,意义反而在细节里显形。
04
那些被美化的"未选择之路",
藏着我们的认知失调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反事实思维",意思大概就是,无论你选了A还是B, 大概率都会后悔没选另一个 。
考研失败的人总觉得直接工作更好,996打工人幻想如果当初考公会多幸福。但数据显示,公务员的抑郁量表得分并不比企业职员低。
我们总在想象平行时空里的自己,不过是因为人类无法忍受"选择必有代价"的真相。
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05
终极问题:人真的需要工作吗?
我突然意识到:工作本质上是一种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你可以选择朝九晚五,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价值坐标系。重要的是觉察自己正在为什么买单:用时间换生存保障?用技能换成长空间?还是用自由换不确定性?
三月求职潮来临时,或许我们最该做的不是刷新简历,而是给自己一场"职场断舍离":
1. 列出现职真正让你痛苦的三个核心因素(别把"同事嗓门大"和"没有成长空间"混为一谈)
2. 写下你愿意为理想工作支付的"代价"清单(可能是降薪、跨城市、甚至暂时啃老)
3. 连续记录一周的"心流时刻",找到你的能量来源地
跳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清醒的自我认知,至少能让我们在下一次选择时——少一点自我欺骗,多一份从容笃定。
毕竟,工作终究只是生活的手段,而我们想要的,始终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作者简介:GenJi,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GenJi(ID:whushq),三观比五官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GenJi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GenJi(ID:whushq)
原文标题 工作不开心,无法靠辞职解决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