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与越来越无法自主掌控的人生
作者:梅塔奈
来源:微信公众号:耳巢(ID:ear_nest)
我发现他自杀的原因和我以往所有的经验都不一样,我没有看到非常典型、非常明显的家庭问题,也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创伤经历,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学习有种非常矛盾、非常痛苦的心态,这个心态是既一定要让自己考第一名,一定要让自己什么都能够做到最好,但同时对学习,尤其是考试又极其地厌恶。这种厌恶甚至强到不惜用尝试自杀来回避或者处理这样的冲突。……这样的个案在我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是这样的个案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我们有越来越多物质的满足,却越来越多地开始失去自我。这并不是一个居于道德层面的评判,而是我们看到的现实的临床现象。
——徐凯文《时代空心病——功利化应试教育之祸》,2016年
最近这些年,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方面的文章和讨论也日益多了起来,如「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当儿童抑郁症成了时代病」「休学潮席卷小学生……」,我们会去想,这个时代出了什么问题。「空心病」成了一个流行的词,用来指学业内卷下学生的抑郁问题,而它也是时代的病症,很多人虽未得病,但也表现出一种精神世界的空茫和贫瘠。
黑塞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人是在两种对抗的力量,即「对成为他自己的渴望」「环境对适应的要求」中形成的。一个是内心的声音「我想要」,一个是外界的声音「你应该」。「空心病」是这两者失衡的结果。一个人内心有太多的「应该」,而「想要」的声音因为长期被压抑不被听到。对「想要」的长期压抑,让他丧失了自主的能力。
十多年前有个新闻,一位 MIT 的中国女留学生在 28 岁时选择自杀。报道中提到,她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什么年龄前结婚,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之后去哪里深造,活出了父母期望的完美人生,也最终成为了父母意志的牺牲品。说起「空心病」,我总会回想起这个极端的例子——拼命压抑自我,去做一个别人期待的自己。
自主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一个人需要感觉到自己是行动的主人,而不是由外部力量操纵的棋子;他做一件事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是遵从外界的要求(因为别人期望他这样做)。自主感长期被压抑,得不到必需的满足,就会导致「空心病」。
徐凯文老师最初提出「空心病」的概念,源于他在越来越多的名校学生身上观察到的一类难以医治的抑郁症。他们成绩优秀,却感到内心空洞,看不到活着的意义。在他看来,「空心病」的原因是功利化教育对价值观的剥夺。这些学生在人生的前 19 年、20 年都在为别人而活,为取得高分而活,导致自我被深深地压抑。
有些优等生在成绩优秀的同时伴随着抑郁,感受到强烈的无价值、无意义,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常常用有条件的爱要求他们的「控制型的父母」(前面提到的 MIT 的中国女留学生便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只有在达到父母的标准时才能得到爱和肯定,需要压抑自我、迎合父母的期待来获得自我价值感,久而久之,这些人的内心当中除了用「应该」「必须」建立起来的「虚假自我」,就只有一片空洞了。不过,这只解释了其中一种可能。即便一个人没有遇到这样的父母,还是有可能患上「空心病」。
「空心病」背后更本质的问题是,为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服从于外在标准——父母或社会给予的「应该」「必须」,会导致对「真实自我」的远离。
很多心理学的书都会告诉你,要接纳真实的自己。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但是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迷失自己。
罗杰斯的人格发展和心理改变理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说明,关于我们为何会远离「真实」,以及如何走向「真实」。罗杰斯提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朝向生长和完善的自我实现趋向,即「机体评价过程」。婴儿开放地接纳所有的经验,根据经验带给他的感受(能否增强有机体),去选择趋向或回避。一个人依据其内心「真实的体验」,就能做出适当的选择,走向自我实现。但是,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对爱的需要),常常让人偏离原本通向自我实现的道路,让他和「真实的体验」失去联系。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外界施加了很多「价值条件」——只有我达到某些「条件」时,我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当一个孩子的行为,或是他表达自己的兴趣、感受,不被父母赞成、接受的时候,这些不被父母喜欢的部分就会被他压制和隐藏起来。例如,一个小女孩被弟弟惹生气了,但感觉到她的生气不被父母接受,那么下次再出现「讨厌弟弟」的感受时她便会否认、压抑这种感受。出于对爱的需要,我们屈从于「价值条件」,打造出一个他人喜欢的「虚假自我」,压制和歪曲那些与之不一致的感受、兴趣和渴望。于是,外界强加的「价值条件」取代了「机体评价过程」。「价值条件」越多,「真实的体验」被压制和歪曲的程度就越大,「真实自我」就被压抑的越深。
除了父母给孩子施加的「价值条件」,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评价体系都在对人起着「驯化」的作用。比如,「只有成绩好,你才是有价值的」「你必须足够好,才会被爱」。从家庭到学校到工作,我们会遇到各种评价体系的约束,剥夺我们的自主,用有条件的接纳让我们接受一些外部的价值观,利用我们对爱的需求驱使我们去做一些事情。为了被他人接纳,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来获得自我价值,我们拼命努力以达到「价值条件」,而在此过程中抛弃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渐渐远离了「真实」。为了重新回到「真实」,一个人必须摆脱「价值条件」的束缚,把人生的自主权拿回来。
这个理论启发我们思考的是,「空心病」越来越多的背后,是不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价值条件」的力量太大,而一个人想要得到自主、想要「做自己」太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以前,现在的我们对于如何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但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比以前大大减少了,因为社会环境灌输的价值观会限制我们的自由。
曾经有研究者对心理问题背后的时代原因做过考察。Jean Twenge的一项研究对比了 20 世纪 60 年代和 2002 年美国年轻人的外控倾向——即更多感觉到他的生活是受外力控制的,而非由他自己控制,发现 2002 年年轻人报告的外控倾向要比过去高出不少,其中2002年大学生外控倾向的平均水平要高于 20 世纪 60 年代 80% 的大学生。后来的一项研究则指出,和1938年相比,2007年的美国年轻人有更多心理问题的症状。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原因,Twenge 认为是美国的文化越来越重视外在的目标(如金钱、地位、好看的外表),同时越来越不重视内在的目标(如拥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实现心理成长、帮助他人和为社群做贡献、找到生活的意义)。外在的目标旨在获得外在的认可和奖励,它们给人带来的满足是有条件的,取决于是否达到外在的评价标准。内在的目标基于人内心的真实需要,追求这些目标本身就是令人满足的。内在的目标更关乎一个人的幸福和心理健康,而更多聚焦于外在的目标,会让人的心理变得脆弱。
社会环境对自主的压抑和阻碍,还体现在我们难以拥有闲暇上。为什么我们不被允许有 gap year,甚至休息和闲暇都会被视为一种罪恶?必须跟上社会的时钟,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人活的就像一只陀螺,一刻不停地在旋转……让人感觉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对此,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让人一直处于「缺乏自主」的状态可能是社会所鼓励的。
gap year 的本质是你在一个无压力的环境下,去感受自己的真实需要,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的生活选择。而否定 gap year,不允许人拥有太多休息和闲暇的时间,这背后的人性假设是,人只有在外力的鞭策下才能变好,否则他就会荒废自己。目前的社会环境是喜欢给人约束,而不愿意给人自主的。整个环境在不断地提醒你,你必须达到××标准,否则你就没有价值,然后用这种「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驱使你去努力,让人在「必须」的压力下生活。而一旦你远离了这个压力体系,你就有可能摆脱社会的约束。因为当你开始和内心「真实的体验」建立联系,逐渐获得自主性,并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和自我价值感不需要以达到某些「条件」作前提的时候,别人就很难来干涉和控制你的人生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何解决内心的声音、外界的声音之间的矛盾?
黑塞后面的回答是,每一个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抵御世界,以保护他内心的理想和梦幻免遭枯竭」,这种抗争是青年的特征,也是他能够争取「成为自己」的起点。对我们来说,拥有自主、能够「做自己」是重要的。同时,在不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情况下,做别人期待我们做的事,满足我们对爱、对归属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现实是,两边的声音我们都要听。只听从外界的声音,会变得缺失自我;只听从内心的声音,可能会无法融入社会。我们只能在「想要」和「应该」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使自己既能与社会接轨,又能保护内在的真实自我不被社会压倒或扼杀。
为了在社会中生存、为了在人群中找到归属,我们从小开始就经历了各种「社会化」,做那些「应该」做,而不是「想要」做的事情。事实上,将外界给予的「应该」内化并不总是会导致「真实的自我」被压制甚至被扼杀(虽然通常是这样),问题出在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控制性的环境」,让我们压抑自主、服从于「应该」。人的自主常常得不到尊重和支持,对自主的严重阻碍更是成为了「空心病」的土壤。
而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来看,这些也许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家庭、学校、工作,都可以创造一个更加支持自主的环境,用「平等的对话」代替那些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比起强迫让人服从某个要求,用「价值条件」「有条件的接纳」控制他去做某件事,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对话,让一个人理解做这件事对他而言为什么重要,以及让他看到这一要求和他自身看重的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将外在的价值观以自己认同的方式内化,将「应该去做」「不得不做」变成「愿意去做」。
只有改变控制性的环境、关系中的支配和服从,我们才会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梅塔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耳巢(ID:ear_nest),一个在出版社工作的心理人。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梅塔奈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耳巢(ID:ear_nest)
原文标题 「空心病」与越来越无法自主掌控的人生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