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得累?因为你忽略了90%的知识来源
作者:唐辉的成长笔记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辉的成长笔记(ID:gh_01317b362168)
人类相比于其他动物,最得意的一点就在于,人类会思考。人类通过思考可以积累知识。我们习惯于认为,知识都是存储于大脑之中,存在于神经元的链接之间。
01
然而,这种看法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史蒂芬斯·斯洛曼(Steven Sloman)和其他作者在《知识的假象》一书中提到,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储在大脑中。事实上,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按信息量计算,大脑的信息量不会超过10GB。
然而我们要处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各种复杂事务,在面临各种智力相关的任务时,都能游刃有余,仅靠这10GB的知识量明显是不够的。
作者在书里面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证明,我们的知识不只是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环境中,同时更为重要是,存在于社会上的其他人身上。
书中有一句原文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重点在于,我们不应该把心智视为资讯处理器,成天在脑中进行抽象运算;我们得仰赖大脑、身体和外在环境的共同合作,才有办法记忆、推理和决策。知识其实散布于这整个体系,并非仅存于大脑里。思考也不是发生在大脑中,而是借助大脑、身体和世界的知识,聪明地采取的行动。换句话说,心智并非藏在大脑里,反而是大脑藏在心智里。心智运用大脑和其他事物来处理资讯。
这种新的思考方式不仅让我感到解脱,也带来了成长的喜悦。
02
我曾经一直犯一个错误,认为知识和思考只存在于大脑中。为了积累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我常常沉迷于苦思冥想,认为这才是唯一的正确方式。
我也曾一度认为大脑才是所有知识的来源,因此非常关注大脑的思考,反而忽视了身体、环境和他人所能提供的知识。
这种错误观念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一,过于关注大脑的思考,让我的大脑承受过度的压力。之前的我甚至做出过,在大脑已经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还继续阅读了10小时的“壮举”。这导致我在之后的一个月里,都提不起阅读的兴趣。
在遇到难题时,我的整个思维都会陷入这个题中,我会不停地思考。哪怕那个固定的思维完全解决不了问题,我还是会持续思考,而不是借助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的知识力量。
第二,对他人那里存在知识的理解不够深,我不太重视社交学习,而总是习惯于闭门造车。遇到什么问题多喜欢自己独立解决。虽然喜欢独立思考是相当好的一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同时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框架。缺点却是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可能导致很多低效的重复。
由于知识更多地存储于我们的社会环境和他人那里,社交学习的重要性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是大于闭门造车的。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通过与创业者交流,获得有用的创业经验和试错经验;同时在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观点时,通过这种“以教带学”的方式,倒逼自己内化知识。
第三,对于社交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我不太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
想要有效地提升社交学习的作用,其实也是有前提的,在你本身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成长路线的前提下,参与社交学习,可能并不能让你学到有用的东西。虽然每次社交学习都能让人涨涨见识。
但是带着目的去学习,这样的提升才是巨大的。如果每次都只是抱着涨涨见识的目的,即使每天都参与很多的社交学习,也很可能无法给自己带来多少成长。
所以社交学习的前提,应该是,在弄清楚自己的特点制定好自己的学习提升方向之后,有选择性地参与,才有利于自我提升,才能带来个人的有效成长。
完全不在乎社交学习肯定是不对的。关键在于学会在“社交学习”和“闭门造车”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平衡。
03
写了这么久的文章,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到最后,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道理。我们其实只需要找到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视角。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关键是如何运用到自己身上。
在没有理解到知识可能更多存储于环境中时,我对于大多数人际交往都是排斥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新也更有实质意义的理解。至少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能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其实,关于知识存在于大脑、身体和周围环境中,我们平常也能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当我们吃得太饱的时候,身体在大脑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会发出很多的信号。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身体第一时间就会紧张起来,大脑还来不及思考,我们就能做出行动。
然而,之前那些零散的,对这些知识没有总结概括形成准确结论的前提下。我们没办法把这样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畅销书作家李笑来老师曾说,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取决于他脑中知识的数量以及知识之间准确清晰必要的连结的数量。
信息不能被称为知识,正如一堆砖头不能被称为房子一样。知识之间准确清晰必要的连结,是我们成长的关键。人类的大脑虽然不能存储足够多的信息,但我们很容易就能识别知识之间的链接,并把它们运用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模式识别”。我们的大脑可以建立很多处理事情的判断模型,遇到某种类似的情况就可以调用某种模型。这也是为什么大脑在信息量不到10GB的前提下,还能处理一些思维难题的原因。
而对于知识存在身体和周围环境这一观点的准确描述,让我改变了过去很多错误的认知,还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的链接。这就是在阅读好书时,作者带给我的“他人的力量”。
想法决定感觉,感觉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一个错误想法的改变,就是一次正确行动的开始。而个人成长的质量,取决于能否跳出单一维度(如纯脑力竞争),构建“大脑-身体-环境-他人”的四维成长系统。这种“分布式认知”思维不仅能缓解知识焦虑(无需记住一切),更能通过“精准连接”实现指数级进步。
作者简介:唐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唐辉的成长笔记(ID:gh_01317b362168),思想(想法)决定感觉,感觉影响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所有正确的改变都源自纠正某个错误想法。这里是唐辉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现并纠正自己错误想法,理清各种概念之间链接同时分享感悟的地方。希望这些文章也能给你带来启发、灵感、快乐。
互动时间
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怎么做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原作者名: 唐辉的成长笔记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唐辉的成长笔记(ID:gh_01317b362168)
原文标题 为什么你学得累?因为你忽略了90%的知识来源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