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理解“年”,过更有滋味的年!
作者:易梵心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易梵心理(ID:gh_aa1a92fab803)
春节,乃一年之中的开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华夏大地,流传至今。
春节对于我们心理层面上最大的意义是除旧迎新。尽管古代尚未有心理学的概念,但春节的一系列仪式却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巧妙地顺应了人的心理。
人类学者Monica Hunter Wilson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层次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仪式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价值……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年”的含义,让过年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01
去除消极能力,转化人格阴影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是关于过年。传说太古时期,深山老林中栖息着一种名为“年”的猛兽。其外貌狰狞,性情极为凶残,甚至以人为食,致使人们一提到“年”就心生恐惧。
后来,人们逐渐摸清了这种怪兽的习性,预测到了它出没的具体时间,将这可怕的夜晚命名为“年关”。
人们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在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躲在屋里吃“年夜饭”,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共同等待“年关”的结束。
还有一个关于除夕。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名为“夕”。它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
因冬季大雪覆盖食物短缺,“夕”就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后来大家想着用各种办法除掉“夕”,比如燃放鞭炮、在门前悬挂红布条等。
那一夜,被人们称为“除夕”。“夕”虽然没有除掉,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
这两个传说,都提到了凶恶的怪兽。怪兽的心理学意象是我们最本能又最野蛮的生命能量,是我们生命底层原始、凶猛又不被控制的部分,也是我们集体无意识里的人格阴影。
这部分人格阴影由于无法被自我接纳,自然也就被割裂出去,排除到“自我”之外,也就是投射到外部世界。
于是,人格中的阴影部分便不再以人的形象呈现,而是化身凶猛庞大的怪兽。如此可怕的形象,正说明这部分心理能量是强烈的、充满攻击性的。
但由于怪兽这个意象,从根本上讲都是来自于人本身的生命能量,所以不管是“年”还是“夕”,都无法根除,这个传说也流传至今。
与此同时,人们内心深处仍对“怪兽”所代表的这部分失控充满恐惧,这份恐惧,促使人们通过各种过年的仪式,与心中的这头怪兽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防止那部分潜藏的心理能量失控爆发,保护我们免受其带来的伤害。
02
面对这些负能量,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再看另一种仪式,贴春联和年画。
这两项习俗最初是从“挂桃符”与“贴门神”的传统演化而来的。
从象征意义上来讲,家门也是我们的心门,是进入我们心理世界的通道,而门神就是一种保护,用正气守护着我们,让鬼魂、鬼怪这些东西没办法进入房子里。
我们为自己的内心构建了一层防御,让这些消极的心理能量不会伤害我们的自我。
这些仪式,都是在帮我们清除并平衡内心的消极情绪。当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也会感受到其中之乐。
03
唤醒内在资源,迎接新生活
春节还有一部分仪式,可以唤醒我们内在的生命力,激发我们的活力。
以放鞭炮为例,炮竹声的迸发不仅瞬间点燃了欢快与热烈的节日氛围,更能唤醒人心灵层面的生机,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人的内心变得振奋而充满力量。
放眼望去,大街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的红色。从窗花、灯笼到鞭炮,无一不彰显着我们中国人对喜庆色彩的偏爱。从心理象征上而言,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象征着生的能量;同时,它亦传递着火热与热情的气息,是激发生命力,让生命力蓬勃发展的颜色。
除夕之后,大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彼此祝福。长辈给晚辈发红包,给压岁钱,这些祝福的语言和红包,是更直白的积极心理暗示。它们不仅是物质上的赠予,更是心理资源的注入与心理能量的激发。
通过这些仪式,我们调动潜意识的能量,让自己盈满幸福积极的感觉,从而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作者简介:易梵心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易梵心理(ID:gh_aa1a92fab803),针对儿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人际关系障碍、校园霸凌、长期情绪失控、青春期叛逆早恋等。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互动时间
春节已过,这个假期你过得怎么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原作者名: 易梵心理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易梵心理(ID:gh_aa1a92fab803)
原文标题 用心理学理解“年”,过更有滋味的年!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