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如何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SF
排版:艺儿
责编:昱橙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谈及自我认知,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具象或易量化的方面,比如优缺点、身高体重等,而忽略意识层面的自我认知。
事实上,作为思想性存在,人的自我意识之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人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界、与他人的不同,而在于能超越自然、社会环境的外在规定性,创造性地实现自我。同时,人做为感性存在,又不可忽视切身感受带给自我的直接的生命体验。
01
自我与自我意识
威廉·詹姆斯将自我视为个人心理宇宙的中心,个体方方面面的心理活动都与自我有关。而自我意识是自我的意识化反映,自我意识对自我的反映毕竟属于意识化的,自我究竟是什么; 自我意识能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映照出真实的自我; 自我意识对于自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等等问题,历来引发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探究热情。
无论从哪个领域入手,对自我的理解总离不开对自我意识的剖析,而对自我意识的探究也无法避开其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而孤立地进行。
关于自我是什么,威廉·詹姆斯曾经做过结构性分析和二元性解析。从自我的结构看,自我由身体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部分组成。
身体自我首先是指作为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的实体,主要是指人的肉体构造及其生理机能。
社会自我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被他人认识到的关于他们自己的特征,比如,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拥有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等。
精神自我是指内部的自我或心理生活本身。它包括个体在从事社会活动基础上感觉到和知觉到的自身的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兴趣、愿望等作为个人特性的心理品质。
精神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自我从类群体中凸显出来,个体认识到自我在本质上有别于他人 (哪怕他们扮演着相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独特性。
从意识层面分析,自我是二元性的,包括主我和宾我。其中积极知觉、思考的部分称为主我; 被注意、知觉或思考的部分称为宾我。
主我意识是对所有基本心理过程 (感知觉、记忆、思维等) 的主观意识,即对于人们正在知觉或思考的意识; 宾我意识是对于 “我是谁”以及 “我是怎样的人”的想法和感觉。
自我意识不仅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在思考和在感受的意识,也是指人们是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的。二元性解析提示,对自我的意识既包含理性的自我思考,即反思,也包含感性的自我感受。
结合詹姆斯自我结构的分析来看,是精神自我在不同层面对自身的感知进行评价和反思。自我意识反映的是被意识到的自我,但由于自我既是意识的主体又是意识的对象,人之自我认识具有主观感受性和内隐性。所以自我意识是自我的,也是晦暗不明的。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间接的知识,而非直观认识。他指出: “自我通过一个他物,即事情而获得确定性,而事情同样又通过一个他物而具有确定性。”
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是自我与外部环境 “反馈性震荡”的结果。这是一种交互作用,即 “人与外界事物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也必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中,在各自一方中留下对方的作用和影响,在对方中得到自身的表现。”
而 “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强调人际互动的重要性,米德指出: “自我只有在与其他自我的明确关系中才能存在。在我们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之间不可能划出严格的界限,只有当他人的自我存在并进入我们的经验时,我们自己的自我才能存在并进入我们的经验。”基于此,自我具有调节的功能,而且自我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是自我意识的发生机制。
因此,对自我意识的界定,还需从自我的功能入手。对自我从功能层面作区分的是心理学四大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流派。
该流派从临床分析实践中发现自我的两种调节功能,并分别以 ego和 self 来表示自我。“Ego强调的是个体对自身的主体调控作用,self 强调的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
Ego 是相对于本我和超我而言的,其功能是抑制本我的冲动,调节行为与意图以符合超我的评判,自我斡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基于自身感受和内化了的评判标准的自主调节,主要在个体内部产生,其调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Self 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被他人认识到的关于自己的一种自我概念和意向,因而其功能是应对基于他人感受与评价的互动反应,其调节的目标是人际适应。
自我意识虽然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和晦暗不明的,但从功能角度看,它是满足自我实现和生存适应之需求的自我调节。自我本身作为一个目的系统,依据自我的感受和反思,在欲望与良知、自我与他人、释放与压抑之间寻求协调以实现自我。
而自我的调节功能离不开对自身的感知和评价。从意识参与自我调节的程度看,有一些调节是生理性的,无需意识参与就可以完成的; 有一些感受和知觉由于与内化的价值标准相冲突,而被自我压抑进入潜意识领域,并以扭曲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以便满足自我需求; 另一些感知觉是被自我接纳的,进入意识领域,成为自主系统的一部分。被意识到的自我才具有感知体验与调节的自主性。
因此,自我意识的意义就在于: 使自我从盲目的存在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存在状态,使无意识或潜意识层面的感知觉和不自主调节转化为在一个自我设定的目标参照下的自主调节。
自我意识虽然内隐于个体的意识活动,难以直接观察,但对于自我的看法、感受和评价渗透在个体其他心理活动中,弥漫在人的情绪、认知、态度中,最后影响自我的行动。
心理学家们相信,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和感觉将决定他们的行为。
而自我在存在的意义上,是其行动的总和。可见,自我意识并非单纯地镜子般地映照自我,而是影响着自我的功能。自我设定怎样的理想目标,选择以怎样的方式行动,获得怎样的生命意义,乃至成为怎样的人,都会受到自我意识的深刻影响。
02
自我意识的本质是超越
就人的生命过程而言,自我意识并非生而就有或者始终如一,而是随着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而发生、演化。在此意义上,自我意识是自我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个体生命进程中,把自己作为一个恒定个体进行认识,意味着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已超出了局部身体感觉的水平,标志着自我意识萌芽。具有初步自我意识的个体能确认自己的生物类属性,意识到自己是同类中的一员,同时又不同于其他同类。尽管自己的外部形象和躯体感觉会不断变化,但自我必须被感受到是统一的、连续的。
当个体能设想与自己交互作用的另一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并从对方的观点反观自己时,则是突破了原有的自我 (生物类别和物质占有) 界定,在人际互动的维度上反观自身,达到对自我特征的综合和内在确认,这是更高的自我意识水平。
个体意识到了作为心理存在的自我,清晰地意识到人有一个真正的内在的 “我”,并且在人际互动中也出现了自我内心与外表的分化。能区分人际互动中不同的心理状态,意识到是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影响并形成了自我的存在,认识到包括个性特征、行为倾向和体貌特征在内的更全面的自己。
个体在认识自我与外部环境之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相对客观的标准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身的思想、行为、动机等因素进行省察,有意识地探索作为独特的稳定个性的自我,并进行纠偏 (调节) 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反思性认识,这是成熟的自我意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在这一意识水平上,自我认识与调节的着眼点从具体情境中交往双方的反应,拓展为社会化准则的评价,个体由此摆脱了对他人评价的依赖,获得了在独立的情境中,稳定地、综合地、主动地反思自我的能力,也获得了以社会化准则为价值取向的自我发展方向。
自我成了自己行为的原因,而外部的情境和各种因素不过是起着干扰和影响的作用。在这个自我意识水平,个体对事件的理解逐渐超越了事物的直观和表面象征,自我意识逐渐脱离了零散的、受具体情境制约和受具体他人评价的牵制,达到米德所说的 “泛化的他人”阶段,即综合内化“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态度” 进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张贝拉.自我的接纳与反思——论自我意识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11(02):135-139.
作者简介:SF。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互动时间
你了解自己吗,你会如何形容自己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