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你将自己“客体化”了
作者:晓萍萍萍
来源:微信公众号: 晓萍萍萍(ID:HXP1990424)
你是一个特别容易紧张焦虑的人吗?尤其是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会不自觉地在意别人的评价,特别害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
而且如果是做了一件没有符合对方心意的事情时,可能这个时候对方并没有说什么,但即使是一个不太满意的眼神,一句不积极的回应,都会让自己产生自我怀疑。
于是,此刻的自我就会陷入过度反思的负面情绪之中,这个过程中,就仿佛是有一个无形的目光站在一旁审判着自己,在哪里观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被指责,被批评。
因此,自己无论是做什么都会变得小心翼翼。
如,不敢在别人面前畅所欲言,想要说一句话,一件事,都会在脑海里反复审核。
于是很多时候都会选择不说了,为的就是避免自己去体验突然在脑海里冒出一个“审判者”,在哪里审判着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这其实是你将自我客体化了,当一个人的自我客体化了,就会从一个“上帝视角”来看待自我,甚至会以一个完美化的标准来要求自我,那么可想而知这会将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这是因为你在玩一个敌意的想象游戏,而且在这个游戏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你自己。
那么,自我客体化的心理又是如何形成的?
01
有“客体化”的心理
是还没有建立起自我主体化
如果一个人有着一个将自我客体化的习惯,那么大概是他们的“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过自由的伸展。
什么是自我?
其实就是你的想法,你的意愿,你的意识。
如果是一些属于你的意愿在你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打压,被拒绝,不允许自由伸展时,即使是伸展了,也会被规定,被要求,就会因此害怕去伸展自己的“自我”。
因为你一伸展,就会听到否定,规则,改正的声音,譬如,哪怕是水杯没放好,身边的人都会站出来指导你。
当这种带有“善意”的提醒总是来临时,你就会有种被否定与被打击感,觉得自己做什么好像都不对,都获得不到认可。
于是,这种小提醒,大“关心”在关系中累积的足够多时,就很容易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很容易将自我客体化,这时脑海里冒出一个审判者的声音,在哪里不停地审判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是不是又说错话了,告诉你多少遍了,要三思而行”等等,这样的批评是实在是太多了。
因此,当一个人将自我活成了客体化时,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唯唯诺诺,过度在意别人看法,明明自己的人生,但却会将自己摆在“他者”的角度,在哪里不停地自我批评,指责,打压。
02
自我客体化是一种自我攻击
当一个人将自我客体化了,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攻击。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自我攻击?
当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期待,被要求,必须达到某个标准时,才会获得被爱。
那么,他就会把这种追求完美主义的心态内化到心中,长大后和外界构建连接时,也同样会认为外界的所有人,都是这样地在审判和要求自己的。
因此,他就会对自己言行举止特别的在意,生怕自己哪里做不好就被讨厌,被嫌弃,被议论。
而这种对自己的高要求,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不能有任何缺点的和不足的心理,其实就是在进行自我攻击。
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完美,被所有人都喜欢,而如果你期望着自己能获得所有人的满意,这也就意味着内耗与痛苦的开始。
那么,如何才能有如何才能摆脱自我客体化?
03
学会将自我主体化
想要摆脱自我的客体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回自我的主体。
在生活中,我们都很容易弱化自我,将外界的一个人或一件事赋予无限魅力,来放大自己的弱点。
但这也会让自己变得自卑,事实上自己不知道的是,你的心决定着你体验当下外界的一切,当你的心将自我视为客体时,你就会一直处于客体化的视角。
但如果你的心能够坚信自己就是自己人生的主体时,那么外在一切的客体化也会随之而改变。
所以,想要真正的摆脱自我客体化,就在内心里先去认可自我价值感,不要把自我的评价体系交给别人。
虽然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父母的教育方式给影响,但一切心灵的改变都是从觉察内在的情境开始,当你能够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后,并去创造新经验,新体验,就会变成外在的命运。
04
写到最后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过:“凝视是来自上位者的软暴力,被凝视的感觉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凝视不仅仅是观察,它还包含了评价甚至攻击的权力”。
而这份权力又是谁赋予给他的,其实就是你自己,是你的心把自我的主体权交出来了,因此你就活成了自我人生的配角。
因此,如果你想要找回自我的主体性,就要懂得无论自己做的好与坏,对与错,这都是完整自我的表现,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
而当你自我不在对自己苛责时,也就会接纳自己的不足,从客体化的视角中解绑出来。
正如这句话说的:“人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才能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
记得点个「在看」,当你能接纳一个好坏兼备的完整自我时,便是走向自我主体化的开始。
作者简介:晓萍,90后女生,一个励志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女孩,想陪你去看更大的世界。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晓萍萍萍(ID:HXP1990424),一起探索思维与心灵的成长,陪你终身学习♡
原作者名: 晓萍萍萍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 晓萍萍萍(ID:HXP1990424)
转载原标题: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你将自己“客体化”了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