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文章节选自壹心理读书会,王柳萌老师解读的《停止你的内在战争》,部分内容有删改)
生活中,你是不是总会在心里反复和自己较劲?
总是苛责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
活得很拧巴,又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
习惯否定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的阴暗面......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王柳萌,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书是《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这本书的作者黄仕明老师,是一位催眠师,他是国际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博士的亲传弟子。
我有幸跟黄老师接触过几次,切身感受到了黄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咨询室里,黄老师接触过不少苛待自我的人,关于“自我战争”,他有一套独有的方法论。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能隐隐触摸到黄老师帮助过的诸多来访者生命的温度。
无论是想要疗愈创伤的朋友,还是想要绽放天赋的朋友,我都强烈推荐这本书。
因为无论是自我成长还是疗愈,停止你的内在战争——都是你首先要做、而且最关键要做的事。
点击下图
领取壹心理读书会vip7天体验卡
即可在首页进入读书会
免费收听本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01
每个人的世界,
都有一场“内在战争”
因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在过去十几年,黄仕明老师聆听过各种生命故事,曾有数不清的来访者,向他敞开了生命中的问题、挣扎、挑战。
在这个历程中,他发现人们生命中的冲突、拉扯、内耗,常常都集中于这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所想的和我体验到的不同。
• 我想享受每一天,却体验到生气、无助;
• 我想投入工作中,却总是拖延、分心;
• 我想在关系中放松,却总是争吵不休......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成为那个人,但我真正体验到的是自己并不是那个人。
• 我想变得耐心,但我总是发脾气;
• 我想专注投入,但我总是拖延分心;
• 我想更加健康,但我总是熬夜......
我们内心这两种冲突,让我们发起了一场内在战争,产生了消极想法、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
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些冲突存在于不同的意识层面,但存在于潜意识层面的居多。
黄老师曾接待过一位来访者郑文,经过多年创业打拼,公司发展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规模。
咨询室里,他神情疲倦,双手时不时揉搓着自己的太阳穴,眉头紧锁:“我真的不好意思去说这些话,我怕别人都认为我疯了……”
在黄老师的鼓励下,他才说出自己很累,每天重复的工作已经磨掉了他的热情,甚至还想过放弃,把公司关了。
黄老师没有说话,只是打开好奇心,和他的体验共振,然后问他,在这个“慢性疲劳”的地方,“他”的需要是什么。
令人心痛的回答出现了:“我的身体和心都累垮了,我只想全然地放松。”
没过一会儿,他又加上一句:“但是工作对我很重要。”
对郑文来说,“放松”和“工作”,二者只能留一个,他用排斥、对抗来否认潜意识当中的需求,于是内在的冲突就产生了。
但其实这两者完全是可以共存的,他既可以专注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可以找时间放松。
《反内耗》一书中指出:
知道却做不到的背后,是无止境的自我战斗。
当身心资源全部用于自我战斗式时,我们无力应对挑战,也无力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缺乏自我同情,对自己不够接纳,对抗自己内在的需求,是很多人的心病。
生活已经很难了,如果连自己都站在自己的对立面,那人生将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02
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
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有来访者对黄老师说:
“老师,我不够自信,我来见你,是希望你帮我去掉自卑。”
“我无法体验到平静,你能不能帮我去掉焦虑?”
“您能帮我去掉恐惧吗?这样我就有勇气冒险了……”
书里提到这么一段内容:我们常常以为去掉生命里那些“坏的”东西,剩下的就会是“好的”。
以为去掉了无力、恐惧、厌倦,剩下的就是力量、信心、热情。
这种“努力”,往往让我们陷入改变的陷阱,引发一场内在战争,而战争的形式,我们一定不陌生:
要尽快把问题解决掉,把那个我不喜欢的自己剔除出去。
这种回应内在“问题”的方式,常常把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但正如黄仕明老师所说:
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每一片乌云背后都发着金光。
生活中,很多看起来负面、有损身心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背后都暗示着潜意识的需求。比如:
• 熬夜,是在为自己创造宁静、独处的时刻;
• 焦虑,是提醒我们要未雨绸缪,为未来多做准备;
• 失眠,是有心事还未解决,想得到一些确认才能够安心......
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来访者婉婷找作者黄老师做心理咨询,婉婷觉得自己总是很胆怯,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个世界更好地互动。
黄老师首先打开身体感受,全然地感受婉婷的内心,然后对她说:
“好像你想把内心那个部分赶走,你觉得她不该在这儿。你排斥她,于是她就卡着了。”
婉婷安静了一会儿,脑袋里似懂非懂。但接着,她打了两个大嗝。
于是她不好意思地捂住嘴,更有趣的是,她继续控制不住地不停打嗝。
我们常说身体充满了大脑尚未意识到的智慧,她早年压抑在身体深处的负面情绪,就这么在黄老师的点拨之下,开始苏醒了。
当她发现原来她讨厌的胆怯,其实也是自己的一股能量,只是被卡住了,她就可以把卡住的地方疏通,而不用试图把它赶走。
在这个过程中,婉婷就给了“胆怯的自我”一个安身之地,她开始试着允许这个自我在自己生命中存在。
当她这么做,在现实中,她就可以不用一再地重复同样的痛苦模式,生命可以更加流动。
由此可见,越是被我们讨厌、想丢掉的那一面,我们越要接纳它,保持跟它的连接。
就像揭开伤口去治疗,越痛,越要温柔,越要有耐心。
03
如何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曾说:
所有人在属于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早已拥有解决自己困境的丰富资源。
当我们陷入僵化状态时,内心就会陷入冲突、内耗;
而当我们放下对抗,接纳不好的一面,就能停止内战,迎来生命的流动,自如地做自己。
那么,要如何停止内在战争呢?我为你总结了以下两个要点——
① 不要完美,而要完整的自己
在心理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被头脑全副武装的来访者,他们分析自己的问题头头是道,但就是解决不了自己遇到的难题。
其实,他们的确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但是用错了地方。
当我们在头脑里发起一场暴政,要求自己做到理性分析的那样,那内心那个非理性的、不够聪明的自己,就有了更大压力。
这样一来我们很难变得完整,于是会怪自己、怪别人、怪外界,陷入恶性循环。
我特别喜欢这么一句话:当你想改变自己时,请看一看你的动力是什么。是对自己的厌恶和嫌弃,还是对自己的爱?
朋友们,与其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不如爱上完整的自己。
② 改变回应问题的方式,把它变成资源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把自己等同于问题,就像陷入沼泽,看不到怎么能出来。
如果这时候问你你是谁,你可能会说:“我是个陷入沼泽的人”。
那你就给了自己一个僵化的身份。
其实很多人都这么做——我是个焦虑的妈妈,我是个不得不卷的牛马,我是个天天想着房贷的打工族……
而跟问题保持距离,离自己更近,你会收获到更完整的自己——
我既是焦虑的,也是充满信心的;我既是疲惫的,也是充实的;我既是担忧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你可以有更多力量回应你的问题,你会发现——
这份焦虑让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育儿方法;这份焦虑推动我升职加薪;这份担忧激发我闯出了我的副业……
认识到“我”不等于问题,才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正向动机。
一个人如果能在不同的自我间流动,就可以建构一幅更完整的身份地图。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练习连接资源,我们会获得支持和力量,生长出自信和稳定。
写在最后
正如黄仕明老师所说:“成长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邀请过去的自己加入全新的旅程。”
希望我的解读可以带大家走出对“改变”的执念,转化问题为资源,真正达成与自己的和解。
愿你我能停止内在战争,爱上并不完美的自己。
点击下图
领取壹心理读书会vip7天体验卡
即可在首页进入读书会
免费收听本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作者:心理咨询师王柳萌
编辑:Moon
图源:Pexels
End.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