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用理性的力量驱散神秘与魅惑
“祛魅”是马克思·韦伯思想中最常被提及的概念之一,也可以叫“世界的祛魅”。
人类最初对大自然崇拜,是因为对大自然不够了解,把自然现象解释为一种神秘力量。(例如图腾、神话传说(女娲造人)、祭祀等)
在人类认知提升后,把各色宗教信仰中的神圣存在从世俗生活中驱逐出去,乃至根本否定有高于世俗世界的神秘力量在支配和影响世俗生活,最终发展出一种理性化的、非神秘化的、世俗化的世界观。就叫做“祛魅”。
字面意思就是:破除封建愚昧➡️建立知识体系。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重要的是,因为世界已经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
——韦伯《学术作为志业》
放到现代,「祛魅」的本质更多是悦纳自己、接纳事物的本质、消除不确定性,提升控制感(心理优势)。
什么是“魅”?
在知道如何除魅前,我们先知道什么叫“魅”。
“魅”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如果心里先有“好”的印象,
TA就会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先前的印象是“坏”的,
TA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常见的案例是明星的商业广告——明星因为才貌被大家认可,他们代言的商品也会被认为是好的。这就是「赋魅」。
自带光环的职场生活
每逢毕业季,即将步入职场们的毕业生对未来的职场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大厂,更是对光鲜亮丽的职场生活进行赋魅,为什么年轻人大多以进入大厂工作为目标和能力的象征?
【赋魅】
大家都知道大厂高收入、高福利已是基本,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向上的企业文化。除此之外,不断探索新领域,成为互联网大厂的一员,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倾注热情、获取回报,会使他们形成一种身份认同的价值感。
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不断被标签化的互联网行业,让年轻人们对其的附着力越来越深,甚至很多毕业生在拿到大厂offer后也忍不住要发圈分享一番,从而完成职场生活的“神化”和“赋魅”。
每一个即将毕业的青年们都憧憬着能在写字楼有一席之地。
【祛魅】
随着更多95后、00后开始步入职场,问题也接踵而来——职场歧视、加班、临时的变故、甲方的刁难等等,这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打得新手职场人们措手不及。
掀开真实大厂世界的外衣后,我们发现,不管你穿得多光鲜亮丽、在地段多昂贵的写字楼里上班,只要不干活,你就没饭吃。
而最近两年大热的《令人心动的offer》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祛魅。
很多人厌恶职场、讨厌工作,本质上是由于对职场抱有了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所以现在更多人都称自己为“打工人”,“白领”“高管”这些称呼越来越不值一提。
类比职场延伸更多“魅”
1. 爱情不是神话运动
你知道吗?那个情书里的ta是你杂糅了无数层理想化滤镜形成的。
西装革履的禽兽,也不占少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不要爱抽象,要爱具体的人。
所以,再见到任何一个人的时候,不如试试祛魅——先把ta身上一切虚假的磁场全部消除掉,把ta先变回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吃喝拉撒的人再说其他。
2. 家庭关系也需要祛魅
无论是“孝顺”,还是”长尊有序“,它们的核心都是“顺序“,是明确一方对另一方有绝对控制权的声明。
父母假“爱”之名,行伤害之实。虽然有些伙伴未曾经历,但是这样的事件不占少数。
当我们尝试把这些虚伪的概念去掉,就会发现父母与子女除了生物层面的关系以外,剩下的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善良,也有恶念;有无私,也有自私;有爱,也有恨。
家庭关系中的祛魅,就是看见真实的亲子关系,互相独立,互相尊敬,又互相依存。
关于“魅”,还可以延伸很多很多:离婚需要祛魅、给孩子报辅导班需要祛魅、对权威的祛魅……
祛魅,不是矮化某人某事,鄙夷对真正热爱的目标的渴求,而是为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看见自己的真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