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受助者恶意”,便明白不要试图拯救任何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帮助别人,也时常接受他人的帮助。
然而有时候,好心帮忙却可能换来意想不到的冷淡甚至敌意,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受助者恶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源Pexels
01
并不存在拯救者
曾仕强教授说:“宁可救虫,不要救人,我们有太多的苦难,都是从救了一个人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辛苦,就是陷入了一种“拯救者思维”。总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想救对方于水火,让他免受生活的苦楚。
可到头来,千言万语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无论你怎么做,对方也还是会走入命运设定的路。
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你妄图去别人的世界当个救世主。
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到朋友有难,你就自顾自插手,想要帮对方渡过难关;
看到父母省吃俭用,你就苦口婆心劝告,想让他们对自己好一点;
看到伴侣没有上进心,你就整天逼ta改变,想让对方成为你期待的那种人……
可最后的结局,大概率是你既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让彼此产生嫌隙。
作家徐可曾说:过度插手他人生活,一心想替别人改命,只会给自己找罪受。
人活一世,有些弯路你无法替他躲过,有些深坑也必须由他亲自去踩。
你若抱着拯救者的心态,随意介入他人的因果,那命运的惩罚就会落在你的身上。
强行更改别人的剧本,是对别人命运的干涉,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
02
“受助者恶意”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受助者恶意”。
意思是说,对于某些人,当对方的认知层次低于你,你越是帮助他,越会滋长他的恨意。
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那么的善良,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要恨你,我恨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把我对自己的恨一并给到你,全都用来恨你。”
这是一种既微妙又具破坏性的心理现象,常常在帮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悄然滋生,导致原本善意的援助行为变得棘手而可怕。
你对他越好,他反而会觉得你软弱,骑在你的头上欺负你。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
盲目去拯救一个恶魔,你也会被拉进地狱里。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好意。
◎图源Pexels
对方若不懂感恩,你的帮助就是理所应当;对方若心智不全,你的同情就是瞧不起人。
如果你执意去拯救错的人,就会被他拉入深渊,与他一同沉沦。更何况,一个人有怎样的境遇,都是他自己导致的。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那是不是对所有人就应当放任不理,就算看到了他即将踏入深渊也视若无睹?
非也。
03
自己才是救世主
阿德勒曾说,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马喝水。
因为只有它自己渴了,才会低下头,张开嘴。
人也是一样。
在《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给爱人芮小丹的礼物是在王庙村创造一个神话,什么神话呢?其实也就是扶贫计划。
丁元英没有使用任何“神”或救主的手段,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他尊重市场规律和自然法则,让市场规律打开农民的眼界,让市场的无形之手抑制他们的小农意识。
他让农民明白,要富强不能靠别人,真正的救世主是他们自己。
比如丁元英让王庙村村民自主建造音响设备零部件,音响的生产则是由当地村民户户合作生产的,每一户是一个生产环节,待生产完成后,由下一生产环节的村民验收并收购,依次类推,最后生产出完整产品。并且赚多少都是他们自己的。
也就是将“市场经济”引入贫困村。村民不顾健康地日夜加工零部件,加工的速度和质量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国际歌》中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你可以做别人的灯塔,为他指明方向,但不能做拉绳的纤夫,把对方的人生课题转移到自己身上。乘风破浪的,只能是那个掌舵人。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修好自己,有余力时再去管别人。
性格决定命运,请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剧本,去经历自己命定的一些事。
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清醒。点个喜欢,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