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难?家长需要知道的3个真相!
作者:马丽平
责编:卢思伶
编辑:甄 卓
美编:卢思伶、孙嘉良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放学后的家长群里,你是否经常被各种通知淹没?
一整天忙碌的工作后,本想休息片刻,却发现仍然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老师的作业提醒、学习打卡任务、还有约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家校合作似乎比过去更频繁。那么作为家长,您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
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正常,为什么家长还要参与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为何容易产生矛盾?
作为家校合作活动的“新手”家长,应该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家校合作?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家校合作中的这三大常见问题。
01
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出问题,
为什么家长还要和学校老师开展家校合作?
01传统的家师互动模式需要转变
实际上,“只有在孩子出现特殊问题时才开展家校合作”是过去常见的家师沟通模式。例如,孩子在学校屡次违反校纪校规,教师可能会联系家长进一步解决问题,也被俗称为“请家长”。
Swap(1993)将这一家校互动模式称为“专家模式”,学校教师掌握教育决策的控制权,而家长则是孩子的信息和指示的接收者。然而,Swap(1993)也指出,“专家模式”不利于教师理解学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忽视了家长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能导致教育问题的长期恶化。
因此,当今的家师互动模式应当由传统的“专家模式”或“依赖模式”向“伙伴模式”转变,表现为基于信任、承诺、慷慨、共情和理解的情绪倾向;基于诚信、信任、相互尊重、变通性和共同责任的信念;以及需要积极倾听和自我表露的双向开放式沟通(Dunst等, 1988)。
02合作能够减轻育儿负担,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
许多家长尽管有育儿的意愿,却缺乏相关技能和资源,这种现象在低收入和教育资源有限的家庭中尤为显著(Fan & Chen, 2001)。通过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获得专业的支持和指导,从而在家庭环境中为孩子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支持。
此外,研究表明,家校高质量的沟通有助于增强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Dettmers et al.,2019)。通过合作,家长不仅能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还能获得有效的育儿策略和信息,从而在学业上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
03合作带来的益处>家长与教师努力的简单叠加
孩子作为这段合作关系的核心,能够从家校合作的系统性增值中获益。例如,没有定期的家长会,许多家长可能直到中高考临近时才意识到如何合理调整对孩子的期望,而家校合作则能够提前为家长提供反馈与建议,帮助他们设定更加现实的学习目标与期望(Epstein, 2011)。
李妍等人(2024)的研究还发现,家长与老师之间的高质量合作关系能够通过促进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学校喜欢,这一效应在父亲和母亲中均存在。因此,家校合作不仅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有益,还能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积极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02
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的过程中,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双方容易产生矛盾?
实际上,家校合作并非易事,它面临诸多挑战。张琳和徐翠梅(2024)总结了家校冲突的五大原因:
家校冲突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家校冲突是教育公权与私权的对立;
家校冲突是学校在管理、师资、家校沟通等方面办学水平有待提高的显现;
家校冲突是家庭教育局限性的表象,包括家庭结构差异、家长个体差异、教育资源稀缺下的家长教育焦虑;
家校冲突来自家校对教育认知的差异,例如双方角色定位越界,教育观念、期望、评价、方法存在差距,以及教育责任边界不清等表现。
在此列举国内两所学校发生家校冲突的真实案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家校产生冲突的原因和过程:
▷ 图 | 家校冲突真实案例
图中,家长对学校要求家长每天为孩子“打卡”的规定表达了强烈的反感,认为这是学校在无视家长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强行推行管理措施。这里的家师冲突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学校管理要求与家庭实际情况不符:学校要求家长每天为孩子“打卡”,而家长认为这一规定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未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安排,导致家长对学校管理措施感到不满。
第二,角色定位的认知差异: 家长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要求家长更多参与教育事务,导致双方在教育责任分配上的认知不一致,引发冲突。
第三,情感需求与理解不足:家长感到学校在制定规定时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现实情况,认为学校过度干预家庭生活,导致沟通不畅和矛盾升级。此外,这位家长在班级群中表达不满时,采用了过于情绪化和批判性的言辞,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未能有效传达其实际需求,反而可能加剧家校间的紧张关系。
▷ 图 | 某所学校校长在学生家长代表会上列举的“家校共育要求”
图2是某所学校校长在学生家长代表会上列举的“家校共育要求”,会上多名家长对校长言论及要求表达强烈不满,是一起由校方直接引发的家校冲突。冲突的原因也可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信息透明度与家校沟通不充分。学校在处理内部问题时要求家长“不得对外说”,这种限制性规定让家长感到学校缺乏透明度,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权,进而引发对学校的不信任和不满。
第二,家庭教育责任的不合理转移。学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家长承担更多责任,但这种要求既未体现家校共育的协同性,未考虑到部分家长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容易让家长感到被动和压力,导致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分歧和矛盾。
第三,过度注重外在评价与表现。学校重视家长阅读学校公众号、宣传学校成绩的做法,让家长感到学校更多关注的是表面的成绩展示,而非实质性的家校沟通与合作,造成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产生疑虑。
03
家长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家校合作?
01主动参与
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的支持。家长可以通过定期参加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了解学校的动态,并在家庭中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El Nokali et al., 2010)。这些参与形式不仅限于学校活动,还包括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02建立适当的家师沟通模式
高质量的沟通是家校合作的核心。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的沟通中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
另外,在数字信息时代,家师互动多通过线上工具实现,这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便捷的沟通途径;然而,家长不应因此过度依赖老师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例如,部分家长在微信上频繁发送老师照顾孩子生活方面的提醒,反而适得其反,增加了教师的课余负担。
03找到合适的沟通频率与时间
过于频繁的沟通可能给双方带来压力。研究表明,当家校联系频率较低时,合作效果不显著;但在达到一定频率后,合作效果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加沟通频率则效果逐渐减弱(梁丽婵等,2021)。这意味着家校合作存在一个最佳的频率。更具体来说,Kraft和Rogers(2015)发现,如果老师每周给家长发一条简短的信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指出他们需要进步的地方,能够帮助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更好。
此外,沟通的时间安排同样重要。家长与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同,教师在工作时主要承担教育责任,而家长在下班后则承接家庭教育的任务。因此,沟通时间应充分考虑双方的状态。除了学校安排的家长会和家访,午餐时间可以作为适合的沟通时段。家长可以利用工作间隙与老师交流,避免在下班后打扰教师,从而维护良好的关系。
04不只谈论孩子,还讨论双方对责任的理解
拓宽交流话题有助于促进家校关系的发展。虽然孩子是家校合作的核心,但仅讨论孩子的问题可能无法深化家师关系。家长应尝试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增进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尤其是教师在面对多个学生时的压力与挑战。通过这种相互理解,可以更好地建立融洽的家校关系。
05理性应对冲突与分歧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家长应以建设性的态度应对这些问题。当出现分歧时,家长应避免情绪化的反应,以冷静、理性的方式表达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协商,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避免矛盾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家校冲突,还能为学生的教育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