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时,你会怎么做?父母的回应里,藏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作者:刘张行
策划:蔺秀云
编辑:张月娇
排版:张月娇
来源: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原文标题:心理视角 | 别让“不许哭”毁了孩子的情商发展
社区医院打疫苗的等候大厅里,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有的孩子是因为刚打完疫苗感到疼、有的孩子是因为害怕......与此同时,家长们哄孩子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旁边有一个头发花白的奶奶在跟孩子说“打针针不可以哭的,宝宝勇敢,不可以哭的”;有爸爸在对孩子说“这点小事不能哭哦,这没什么好哭的,男子汉这点事还哭”;可能还会偶尔听到妈妈抱着宝宝安抚,“打针针会疼,疼一会儿就好了,宝宝如果难受可以哭一会儿,妈妈会一直抱着你的”......
从上面的场景可以看出,不同的养育者对待孩子哭泣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养育者认为哭是一种消极情绪,是坏的,不利于儿童的情绪发展,需要克制压抑;有的养育者认为哭虽然是消极情绪,但却是正常的……对孩子情绪不同的态度和想法,恰是“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真实写照。
01
什么是“父母元情绪理念”?
“父母元情绪理念”并非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育儿术语,而是由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团队深入研究的核心概念。 “元情绪”不是指高兴、悲伤等具体的情绪,而是指我们如何看待、评价和应对这些情绪(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父母元情绪理念(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PMEP)是指父母对自我或其子女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行为的一种认知态度与情绪反应特征(Gottman et al., 1996),它决定了父母在孩子情绪表达时的自动化反应模式。
研究者们(Gottman et al., 1996,1997; 叶光辉,2002)认为,父母元情绪理念可以分为情绪教导(emotion coaching)、情绪摒除(emotion dismissing)、情绪紊乱(emotion dysfuction)、情绪不干涉(emotion noninvolvement)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塑造者截然不同的家庭情绪氛围,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四种“父母元情绪理念”的表现。
02
四种典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类型
1、情绪教导型
持情绪教导理念的父母认为所有情绪(包括消极情绪)都是自然的、有价值的,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和孩子的情绪觉知敏感,能够觉察和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帮助孩子学习正确命名自身的情绪感受,并能够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共情,与孩子共同解决情绪问题及指导孩子用恰当地方式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此外,这种类型的父母通常会将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刻视为增进亲密或教导孩子成长的契机。
2、情绪摒除型
持情绪摒除理念的父母认为某些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诸如伤心、生气、愤怒、恐惧、紧张等是有害的、无用的,代表软弱或失控,认为表达这些情绪会让孩子变得娇气或脆弱,需要尽快消除,他们急于让孩子停止表达情绪而不处理情绪本身。因此,这样类型的父母常常忽视孩子的情绪信号,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不甚在意或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回避问题,甚至嘲笑否定、批评惩罚孩子的情绪表达(“男孩子这么哭真丢人!”),让孩子感受上觉得消极情绪不值得重视和关注。
3、情绪紊乱型
持情绪紊乱理念的父母不仅难以调节自身与孩子的消极情绪,反而易被孩子的情绪触发强烈反应,甚至失控。在语言表达上主要体现为对孩子的批评,比如“烦死了,你能不能闭上嘴别哭了”。但事后他们时常后悔自己的处理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很难与孩子沟通情绪,也不明白如何处理自身和孩子的负面情绪。
4、情绪不干涉型
持情绪不干涉理念的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无特别的态度和意向,面对孩子的强烈情绪时可能感到无助或不知所措,放任孩子表达所有情绪,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设限,认为让孩子自由发泄情绪就够了。
03
为什么“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孩子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威力,远远超过一次情绪事件的应对。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孩子的情商发展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 ),全称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指导思维和行动的能力。父母元情绪理念会对儿童的情绪觉察和调节能力——即情商产生显著影响。持有情绪教导型理念的父母会对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影响,能帮助儿童在面对消极情绪时,采用减弱策略恢复和缓解情绪(费叶, 2017)。黄会欣(2013 )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情绪教导型理念的母亲更有助于子女建立稳定的情绪和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持有情绪摒弃型理念的父母会对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消极影响。根据研究,持情绪摒除型理念的父母所养育的子女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来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桑晔, 陈祉妍,鲍文韬,2019),在情绪调节的抑制控制和冲动行为两个方面出现问题,情绪发展出现障碍(赵允丽, 2013 )。
2.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
父母元情绪理念在子女的心理健康、塑造子女心理状态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持情绪教导型理念的父母面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反应,会教导儿童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表达更多积极情绪,可以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产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Gottman et al., 1996, 1997);持有情绪摒除和紊乱理念的父母,其子女更容易表达出烦躁、愤怒等消极情绪,且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难以平复(Bariola, Hughes, & Gullone, 2012 ),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高焦虑的情绪(瞿鸿雁,2011 )。
3.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梁宗保等人对341名儿童和家长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教导对子女的社会性有证明的预测效果,而情绪紊乱有负面的预测效果(梁宗保, 张光珍, 陈会昌, 2012 )。李艳菊( 2021)等则发现情绪教导型父亲能快速捕捉儿童的消极情绪,并加以正向引导,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技能发展,而情绪摒除型和紊乱型的父亲由于自身情绪不稳定,压抑儿童的消极情绪,导致儿童无法正确认识消极情绪,阻碍其社会技能的提升。
04
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发现自己偏向“情绪摒除理念”、“情绪紊乱理念”或“情绪不干涉理念”,别气馁,元情绪理念并非固定不变,觉察即是改变的开始。成为情绪教导型父母不是要求永远平和完美,而是建立一种情绪健康的家庭氛围。当孩子情绪暴发时,不妨试试基于Gottman研究的“元情绪训练五步法”:
1.觉察情绪信号
觉察情绪信号,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反应,尤其是消极情绪:注意孩子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行为的微妙变化。比如红红的眼眶、紧握的拳头、突然的沉默或语音语调的变化可能都是情绪信号。家长不妨在情绪事件后问问自己:“我刚才的情绪反应是什么,为何有这样的反应?”“我刚才的情绪反应向孩子传递了什么信息?”“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怎样做更好?”,这种元情绪觉察正是改变的起点。
2.命名和表达情绪
确认情绪反应,正确命名和表达情绪:“我看你气得发抖,是因为弟弟把你的玩具弄坏了吗?”——这样的描述既认可孩子情绪的正当性又帮助孩子学会标记命名情绪。
3.建立情感联结
共情而不评判,建立情感联结:“如果是我最喜欢的玩具被弄坏了,我也会很生气,很伤心”,向孩子传递“我理解你的感受”的安全感,避免“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你真小气”“你要让着弟弟”等贬低、评判性的语言。
4.设定行为边界
设定行为边界,引导情绪调节:“生气、伤心很正常,但是不能打弟弟,这样会伤到人,你可以告诉弟弟你的感受,让弟弟补偿,或者我们一起看看可以怎么做?”,明确界限让孩子知道情绪是正常的、被接纳的,但情绪表达和行为需要管理。
5.共同解决问题
面对情绪困扰,共同解决问题:“下次再觉得生气时,除了扔东西,你觉得还能做什么?”引导孩子思考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和处理方案,培养自主灵活调节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在家庭中设计“情绪日记墙”用于家人分享情绪感受,或者和孩子共读情绪回本,讨论角色的感受,以及设置错误修复仪式,如“早上妈妈吼你是不对的,对不起,我当时很焦虑,现在我想听听你的感受……”,既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也向孩子示范为自己不当的情绪表达承担责任,强化孩子的人际信任。
05
结语
父母元情绪理念如同一副眼镜,深深影响着我们“看见”孩子情绪世界的方式和色彩。当我们选择戴上“情绪辅导”这副眼镜,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麻烦和挑战,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理解、被引导的情感丰富且坚韧的鲜活生命。每一次对孩子眼泪的接纳、对愤怒的理解、对恐惧的安抚,都是在为他们未来广阔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浪储备力量。
做父母并不需要一直维持表面上的“情绪稳定”,不需要也无法做到完美。从今天开始,一起练习做情绪教导型父母。当我们开始调整自己对情绪的认知和反应模式,将使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联结他人,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保持鲜活、坚韧且温柔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Bariola,E., Hughes,E.K., & Gullone,E. (2012).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use: A brief repor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1, 443–448.
Gottman, J. M., Katz, F. L.,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 243–268.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7). Meta –emotion: How families communicate emotionall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费叶.( 2017).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黄会欣,李银玲,张锋.( 2013). 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母亲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应用心理学,19(2):126-135.
梁宗保, 张光珍, 陈会昌, 张萍.(2012).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 系.心理学报, 44,199–210.
李艳菊,连佳璇.(2021). 父亲元情绪理念与 4-6 岁儿童社会技能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十个月的追踪研究.学前师范学院学报,37(2):19-27.
瞿鸿雁.(2011).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2):127-128.
叶光辉.(2002).父母的后设情绪理念类型及测量. 情感、情绪与文化: 台湾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桑晔, 陈祉妍,鲍文韬.(2019). 父母的特质元情绪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父母元情绪理念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12):72-77.
赵允丽.( 2013). 父母的元情绪理念、4岁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其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刘张行,一只每天用力划水的八爪鱼。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刘张行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原文标题 心理视角 | 别让“不许哭”毁了孩子的情商发展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