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荣格在心理学的贡献?为什么有人说他是个神棍?
作者:林川登罗
来源:微信公众号:林川登罗(ID:lcdl2020)
01
荣格在心理学的贡献
评价荣格在心理学的贡献,必须提到一点,那就是荣格身份的难以定位,如果单纯从一个“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评价荣格,无疑会得出他就是神棍,江湖郎中等等评价:
“作为医生,我认为从死亡中发现一种能够为之努力的目标是符合‘卫生’的;反之,在死亡面前退缩则是不健康、不正常的;它使我们的后半生完全失去了目的。我因此认为所有的有一个超世俗指向的宗教,从心理卫生的观点来看显然是合理的、可取的。当我住在一间房子里,心里却知道它在两周内就要塌下来砸在我的头上,我所有的生命功能便会因为这一想法而受到损害;但如果我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我就能正常而舒适地居住在里面。因此,从心理治疗的立场,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转换,看成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其范围和延续均在我们的认识能力之外,我认为是可取的。”【1】
这一看啊,死亡是目标啊,信仰是心理治疗可取的之类的话,直接会被科学打入“迷信”。但是“科学”,就一定是对的么?相信科学、相信生命是一种“蛋白质现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么?
另外,从精神分析医生的角度上看,荣格也和当时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医生不同,他更注重的是接纳和吸收内在的精神需求中的“他性”(the other ),是为了达到完整的自我认识并由此而把握住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像其他精神分析学家一样让患者走向对外部世界的顺应和屈从。
打个比方,如果你天生是个内向的人,在荣格之前的精神分析,他们会分析你为什么内向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在他们看来,“内向”是个不能在外在世界好好生存的问题,可如果是荣格,荣格会告诉你:孩子,内向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从这个角度上,我认为荣格的意义可以对比哲学史中的叔本华,在荣格之前,心理学是只有怎么怎么样才是好的,你得把自己心理治疗到适应社会,但在荣格之后,你内向或者外向,通过信仰治疗自己还是通过科学治疗自己,理性还是非理性的人格,都是可以的,人学习和研究心理学从此多了一个意义——认识自我,整合自我。这就和叔本华的出现打碎了只能“理性”的哲学一样。
荣格的思想和其他的精神分析学派还有心理学派有交融和整合,比如我们常说的依恋关系,就有一些荣格的影响。
荣格学派的理论早已与现代精神分析合流了。客体关系学派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都受到了许多荣格的影响,特别是客体关系学派,许多理论中都有荣格的影子。Melanie Klein的许多研究虽然是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但却在荣格理论指导下做了很多修改。例如,Klein认为,儿童的心理活动更多地受到以原型为基础的幻想系统的影响,而不是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很早就出现了,它是动力性的,是普遍存在的,它影响着儿童所有的知觉和对象关系”。
所以我们感觉荣格学派不那么突出,是因为荣格学派也在发展,跟所有的学派都一样,慢慢都走上了一条整合的道路。国际荣格分析师Brian Feldman,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研究方向是儿童依恋关系和心理皮肤理论,单看他的研究方向,已经看不出那么明显的荣格烙印,而实际上Brian的研究处处都有荣格的思想。
后荣格学派分成了经典学派,原型学派和发展学派,其中原型学派与后现代精神分析融合,发展学派与客体关系学派融合,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都已经有互相借鉴,很难再清晰地分一个彼此,这也是所有心理治疗流派共同存在的现象。
另外还有比如人格中的遗传,这个有点生物侧的说法,也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有关,比如进化心理学的拉马克主张进化是一种获得性遗传,既前代在生存过程中因适应而获得的特征会直接遗传给后代;而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进化是通过基因突变或消退得以实现的。而好像荣格说的的原型也是差不多:它由一代或几代人通过经验学习而获得,并遗传给后代。这样,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
再谈一个,荣格是鼓励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各有优劣且平等的,所以荣格觉得东方是有自己的心理学的,这种想法再当时非常可贵,就从我个人的角度上来看,等到日后真的有基于中国思想出现的心理学,那么荣格在心理学中的前瞻视角,真是值得让人尊敬。
但如果我们以为荣格的意义就仅限于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心理学学派,这就算是局限视野了,荣格的意义,不仅在于此。
02
在哲学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结构主义盛行的时候,不少人把荣格当做结构主义的先驱。
后来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出现时,人们又颇为困惑地发觉:荣格对“理论体系”的坚决反对,以及通过“语词联想” (words association)、“放大” (amplification)等方式对梦、幻觉、象征所作的自由而开放的解释,竟与德里达“延宕” (defer)、“扩散” (dissemination)、“增补”(supplement)等说法有某种内在的联系,那么,德里达在阐述自己思想的时候,会不会也从荣格那里受到过某些启发呢?
更奇怪的是,如果把梦、幻觉、象征等视为“自性”这位隐匿的作者写出来的“文本” ,那么荣格对这些文本所作的阐释,在方法上竟能够为当代阐释学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荣格的意义还远远没有穷尽【2】。”
03
在艺术和文学上
荣格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依旧是解读艺术常用的一种理论,我们代代相传的原型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我们的可能性,艺术家看起来是个人的,艺术的,但实际上却是生于时代的,作为整体存在的:
在荣格看来,艺术是起源于内在的集体无意识,但并不是纯粹主观的所作所为,而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表现,因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隐藏着千百年来人类聚积起来的普遍经验,艺术家本质上是他的作品的工具,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传达这种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这样,他从集体精神中召唤出治疗和拯救的力量,深入到那个所有人都置身其中的生命模式里,这种生命模式赋予人类生存的共同的节律。
在这一高度上,艺术家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生活着,他个人的祸福无关紧要,只有整个人类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客观的和非个人的性质,在回归到“神秘共享”的状态中才能发现:我们有可能找到一条返回最深的生命本源之路。这就是艺术的奥秘之所在【3】。
比如我们现在的文学家,都是曾经文学作品积淀下来,成为我们的无意识内容,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就像上面说的,这些集体无意识变成了艺术家创作的“自主情结”,支配着他(她)们文学创作活动,中国人诗歌和散文,是外国人很难进入的,因为他们没有获得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而这也从心理学层面回答了为什么有些艺术家要牺牲自我,例如梵高牺牲自己的好工作为矿工打工,因为身体太脏丢掉了牧师的工作,而这种牺牲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便成为了文学艺术“传统”的一个部分。
另外还有对于当代宗教,历史,思潮等等方面的贡献,不过我感觉写到这里也足够了,有50个赞再更新吧。
参考文献:
【1】 《荣格袖珍本》 ,英文版, 17~ 18、 21页,纽约, 1985。
【2】冯川.荣格对当代思想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1999(01):3-5.
【3】马焕军.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非个人化思潮的理论贡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02):69-72.
作者简介:林川登罗,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林川登罗(ID:lcdl2020),哲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文学,神经科学等知识的汇总,林川登罗的个人公众号,满足你对知识的收集癖!
原作者名: 林川登罗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林川登罗(ID:lcdl2020)
转载原标题: 如何看待荣格在心理学的贡献?为什么有人说他是个神棍?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