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话你根本没在听!”意见不同就是没好好倾听?|每周心理学研究vol.6
本期导览
● ta 反对我,是不是因为 ta 没听懂我在说什么?
● 人们是否愿意和失联许久的老朋友重新建立联系?
● 失败过后,是不是一定会走向成功?
01
相比不同意见
人们更想听到外界的认同
在与人辩论的时候,你是否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尽管你竭尽全力倾听,对方却认为你根本没有听进去?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你可能会点头、保持眼神接触,甚至不时地「嗯嗯」应和,但只要你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之前所有的倾听表现似乎都烟消云散。对方会说:「你根本就没听!」但实际上,你可能只是持有不同的看法。
最近一项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探讨了这一复杂的社交现象。研究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参与者超过3000人,通过一系列场景测试人们对他人倾听的感知。结果显示,人们往往会将「不同意见」误解为「没有倾听」(Ren, & Schaumberg, 2024)。
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与他人交流校园生活的相关话题,对方是由演员扮演的另一位参与者,他们会在参与者讲话时表现出有在认真倾听的样子。讨论结束后,参与者会对这位「倾听者」的倾听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相比起表达不同观点的「倾听者」,如果一位「倾听者」对发言者的观点表示赞同,那么这位倾听者就会获得更高的「倾听评价」。
后续的研究调整了实验设置,参与者要与一位模拟「上司」讨论他们偏好的求职候选人。同样的规律再次出现:「上司」如果同意参与者的观点,就会被评为倾听能力更强。
从这些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通的观点:如果别人不同意我们的看法,我们往往会认为别人没有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
而且在另一项实验中,即使「倾听者」明显忽略了参与者的观点,只要表达了赞同,他们的倾听技能评分也比那些认真倾听但持不同意见的「倾听者」要高。这可能说明了,我们对赞同的追求有时会超越我们对真实交流的重视。
只有在展示出非常高水平的倾听——包括尊重、兴趣以及对差异观点的清晰解释——时,发言者才会对倾听者表示认可,但即便这样,发言者仍有可能将此解读为,对方与自己观点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
研究人员甚至悲观地指出,要在表达不同意见的同时向对方传达自己有在认真倾听的信号,这可能会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
这项研究提醒了我们,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关注对方,更重要的是让对方感到被理解,特别是在意见分歧的时候。
如果有人指责你没有理解他们,你可以指出自己确实有在认真倾听,只是意见不同罢了;如果你感到别人没有理解你,可以问问自己:「他们真的没有倾听吗,还是仅仅因为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这些都有可能是将潜在争议转变为建设性对话的关键。
02
你有多久
没和老朋友联系了?
你是否曾在翻看旧照片时,看到某个老朋友的身影,心头掠过一丝怀旧之情,但随即又把联系他们的念头搁置了呢?如果有这样的经历,那你并不孤单。
近期发表在《通讯-心理学》(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上的一篇研究揭示了人们普遍对重启旧友情的犹豫,即使内心真有这份意愿(Aknin, & Sandstrom, 2024)。
研究首先调查了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 600 名参与者,询问他们重新联系老朋友的意愿,方式包括电话、短信或邮件。调查显示,90% 的人曾与朋友失联,但多数人对重新建立联系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常常担心对方可能不愿意再次接触,或是重新联系会显得场面很尴尬。
研究继续深入调查超过 1000 名表示愿意与老朋友重新联系的参与者。尽管这些参与者被鼓励发送简单的问候消息,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真的采取行动。那些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后来表示,他们体验到了更多的正面情绪,这表明打破沉默可能会带来情感上的益处。
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了人们犹豫的原因。其中一项研究比较了人们给老朋友发信息,和与陌生人交谈的意愿,结果显示,人们联系老朋友的意愿并不比与陌生人交谈更强烈。
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人们与感觉较为陌生的老朋友重新取得联系的意愿会更低。似乎老朋友间的距离感越大,人们重启联系的可能性就越小。
最后,研究人员尝试了一种潜在解决方案,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减少与,老朋友联系的心理障碍。具体来说就是让参与者先与现有的朋友练习发送信息,这样的「热身」活动会显著提高他们后来向老朋友发送信息的概率。
该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你脑海中有某个老朋友的影子,也许现在是时候放下过度的顾虑了。一个简单的信息不仅能让你收获美好的一天,还可能重燃一段宝贵的友情。毕竟,不去尝试,你将永远不知道可能的结果。那么,何不行动起来,发那条简短的问候信息呢?
03
失败是否真的
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历史悠久,虽然这句话本身现在很少再听到,但相同的概念,几乎已经成了现代「励志学」的固定模板。从励志书籍到励志电影,处处都在强调「失败只是成功路上的一个小插曲」「经历失败没关系,因为最终都会成功」。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劳伦·埃斯克雷斯-温克勒博士和她在凯洛格管理学院的团队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看法。
这项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的研究开展了包含「田野调查」和「控制实验」在内的11项实验,探讨人们是否能准确预测他人经历失败后获得成功的概率。
结果发现,人们(包括专业人员)通常会过于乐观,高估人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改正错误的能力(Eskreis-Winkler, Woolley, Erensoy, & Kim, 2024)。比如你觉得某人考试挂科后补考就能轻易过?事实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研究人员猜测,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会高估失败者在失败后继续尝试的频率和对失败本身的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高估失败者从失败中学习、成长的程度。而当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提示人们「实际上对失败关注较少」这一事实时,参与者对于人们失败后获得成功的预测会更加接近事实。
尽管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在失败后获得成功的预期过于乐观,但研究并不是要人们在失败后就直接「放弃」「躺平」,而是要正确理解失败的真实面貌,重新思考我们的应对方式,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改进措施。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在失败后仅仅在精神上给自己或他人加油鼓劲,关注现实、评估现状、寻求改进和外部支持也同样重要。
对于失败过的人来说,要做的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要调整状态、调整方法认真面对问题。特别对于那些习惯孤身一人「死磕」到底的人,需要在失败后认识到,要克服困难往往也需要外界的支持。
而从旁观者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应该只是对失败者喊「要加油」「要坚强」,而是应该提供实际的援助,来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失败」可能确实是「成功」路上的小插曲,但主调一定是「现实合理的预期」「正确的方法」和「有力的支持」。
以上就是本期的文献分享。关于下一期的研究主题,如果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