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解离技巧解析 | DBT精读
作者:Circle
来源:微信公众号: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ID:symptomsnetwork)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
应对解离是痛苦耐受技能的番外篇,全文3000字。这一篇可以用作对解离的科普,让身边的人去理解解离,但是成员普遍认为这些技能较难使用到,个体有充足动机以及较多的技能累积才能做到,或是可以由个体的照顾者学习后帮助当事人。让四周人从害怕、歧视或污名化的对立态度,逐渐转为更同情并有效的应对。
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的讨论:
【理论探讨部分】
全然接纳的哲学基础
【技能详解部分】
DBT应对解离主要基于帮助识别解离的特定早期预警信号,并及时干预以阻止解离的发展。
解离被概念化为一种强烈痛苦下感知的暂时中断。这种中断涉及了我们的感官系统——视觉、听觉、对身体的感知,以及对自我、时间和空间的觉察与世界的连接。解离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或是对极度痛苦情绪的缓解。尽管解离的症状似乎总是突如其来,但实际上,最初作为逃避如疼痛恐惧等极端情绪的方式,随后逐渐变得自动化或习惯化。解离也会受到其后果的调控,当解离者在解离后得到朋友、伴侣或护理人员的过度关注或持续处于压力应激状态,解离的症状可能会更频繁地出现。
解离症状通常是非常不愉快的。它们会让人觉得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脱节。让身体感到麻木,感知模糊,周围的一切看起来都不真实。甚至情绪似乎也会消失。有时,解离的强度足以让你与现实失去联系,或者失去对运动能力的控制。解离本身并不危险;这是一种暂时的状态,一段时间后会自行结束。然而,解离的发生是不愉快的,可能影响到人的自尊,使人感到脆弱和失控。
人在解离的状态中容易让自己处在危险的环境,伤害到自己,或是被他人伤害。解离也会因为干扰情绪学习过程而变成一个问题。解离过程中的新体验并没有被正确地存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根本没有被存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这尤其会对治疗造成干扰。
减少与预防解离症状的步骤:
第一步:做出决定
我们可以通过权衡解离的利弊来支持自己做出决定。来个利弊分析四宫格,了解下解离的利弊。
许多人此前不了解解离的概念,觉得解离与自己没关系,充分学习与了解解离的各种知识,识别自身出现的解离的状况,尤其是在自己遇到负面刺激时自动化的解离反应。另一方面,了解到积极对自己的作用,解离很多时候是有效的保护机制,减少解离症状的第一步是有意识地决定减少和消除解离。
第二步:了解解离的易感因素
了解容易让人发生解离的因素,你占了几条?
睡眠剥夺
水分缺失
大麻与其它精神活性物质
酒精使用
压力
缺乏身体锻炼
其它
改善健康状况是很关键的。健康状况不佳或身体疾病会加剧强烈的情绪和解离症状。因此,饮用足量的水(至少1.5升)、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锻炼(例如每天4000步)可以帮助减少易解离性。
第三步:识别在哪些感官信号出现时,个体容易诱发解离
第四步:识别早期预警信号
许多来访者报告说,他们感到自己的解离是无法控制的、自动化的,而且是突然发生的。解离症状的出现通常是非常迅速且自动化的。然而,也有一些典型的迹象预示着解离症状的发作。我们称这些信号为早期预警信号。
当你即将出现解离时,你会出现哪一种身体感觉或知觉变化:
详细了解解离体验:分离性体验量表(DES II)
第五步:抗解离技能(专门见痛苦耐受技能,尤其是下肢的平衡活动)
关于着陆的详细阅读:30种Grounding(着陆)的方法以及使用心得
第六步:解离日记
讨论:DBT解离技能的应用时机
上述解离应用在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在精神症状已经控制得较稳定时主动参与的情况下,识别自己在情绪痛苦激发时可能出现解离的现象是有帮助的,此外,让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属朋友学习,让周围人更了解当事人以促进相处也是有帮助的。然而技能在应用于分离性障碍或是复杂创伤持续频繁的解离可能会出现困难。讨论时做了个比喻,DBT专门看边缘型人格障碍,就像内分泌科专门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也可以在内分泌科顺便调了,若是来个疑难杂症高血压,内分泌科也能调,但是没有心血管科专业。
对于复杂创伤,若是个体愿意进行DBT,尽管个体可能出现频繁的解离,但是在工作过程中,DBT的每一个部分的技能都不是独立的,也不是一个针对具体症状的疗法,而是整体的提升,对于有明显解离困扰的人,并不是针对解离这个症状盯着练,而是同时有其他的技能,改善当前的处境。
讨论:多意识体运用于解离技能。不同的意识体可能总结的解离日记都会不同,记录过程可能会有新的问题。多意识体也许可能会发现一些与创伤与解离的规律的重叠,但是对于多意识体现象本身不可简单概念化为解离并套用解离模块。
讨论:双相/单相抑郁都会有解离体验。尽管在过去会将精神症状体验到的痛苦排除出创伤的范围。如果解离是对极端情绪的应对,那心境障碍确实普遍能够体验到解离体验。
讨论:部分个体解离问题突出,频繁出现危险行为(例如自伤自杀、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记忆不连贯,以至于每次治疗谈话后的内容记忆均清空,下次再见面时完全不记得上次的内容也不记得期间发生的事。
此种情况有很多不同的具体情况,有人可能是处在持续的危机刺激与解离中;有些人可能是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或精神症状与此伴随的注意力不集中与解离,此时以控制精神症状为主;有些可能每次来的是自动驾驶,只是一个惯性,但是DID的躯体系统与人格之间很多情况下是分开的,可能是两种规则,此种情况下自动驾驶进行着陆可能无用。
讨论:持续的频繁解离所致的情感麻木。
情感麻木可能导致生活停滞或拖延,阻碍你感知必须改变脱离糟糕的现状。削弱你自我改变的动力。延迟可能艰难但解放的决策,如面对讨厌的工作时,因解离而容忍现状,不再寻求改变。你可能在以下状态:
对于美好事物(如自然、音乐、艺术和儿童)缺乏感动。
记忆中仅保留有限的重要场景,不论是在过去的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
感受到一种空虚,仿佛与周围人相比,自己体内缺少了某种东西,如同旁观者般置身事外。
对自己的目标缺乏真正的兴奋感。
与他人互动时,更多是因为感觉上有某种义务驱使。
偶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肚子、胸口、喉咙)出现空虚感,例如在想哭时,喉咙感觉失控。
常常自问人生的意义何在。
寻求刺激,通过鲁莽行为、狂欢或挑衅来寻求释放。
惯用语句包括“我不知道”,“我不确定”,“我不关心”。
容易被周围那些看起来开心、俏皮或幸福的人所激怒。
情绪表达内敛,不常开怀大笑,面部表情较为有限。
延伸素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t6g6_AiK8
讨论:长辈的创伤,以及创伤的传递
ANP(apparently normal part)和EP(Emotional Part)的议题。ANP负责维持我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但它在身体和情绪上可能显得麻木,感知外界的能力受到限制,导致无法或仅能轻微地意识到创伤经历。而EP则是那些深陷于创伤时刻的人格部分,它们承载了过多的创伤情绪和身体记忆。ANP可能倾向于避免与任何可能唤起创伤的感受或记忆接触,会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来回避创伤,甚至对EP的存在感到厌恶或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形成一系列与创伤紧密相关的内在恐惧。这些恐惧不仅支持了他们的回避行为,还可能导致对创伤的拒绝。这些恐惧可能涉及内心体验(如思想、情绪、感觉、预测、愿望、需要)、对自我解离部分的恐惧、对依恋和依恋丧失的恐惧、对创伤记忆的恐惧,以及对适应性变化的恐惧。值得注意的是,对解离部分的恐惧症越强烈,患者失忆的可能性就越高。然而,在创伤事件之后,短期的恐惧感其实有助于患者积累资源以应对创伤经验。(延伸阅读:孩子是如何同父母“反目成仇”的?)
有成员回顾了香港在十几年前对老人所做的口述故事的研究,当时的老一辈大多经历了战乱等残酷的经历,大部分的老人是非常拒绝诉说的,会表达出不知道出忘了,不知道的态度,其实能够发现许多老一辈符合以上各种创伤的规律,在后续继续流传到后辈。但是从老一辈存活下来的人收集的样本也有一定局限,由于创伤更重、功能受损更严重的人,可能更高概率存活不到老年。
作者简介:Circle,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博士期间研究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毕业之后则更着重于心理咨询与人格障碍作为各种精神症状的基础,报了数不清的心理咨询培训班,在康复的视角看待精神疾病的跨学科治疗。non-binary,从初中开始就是心理学民科,2012年开始正式参与到心理咨询课程。对一切抱有好奇,永远在学习的路上。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ID:symptomsnetwork),精神卫生共学读书、精神疾病友善从业者互动社区。
原作者名: Circle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ID:symptomsnetwork)
转载原标题: 改善解离技巧解析 | DBT精读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