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人生三件事——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和保持正直
如果你花时间来寻找你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保证,那将是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年少时常常被问:“长大了你想当什么?”那时候的回答总是富有想象、充满力量,“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当作家”、“我想当老师”、“我想当医生”......
而今人到中年,再回首却发现,我们终究没有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现实中的我们,可能是上班时做着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回家后面对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喝过很多“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的鸡汤,却还是不知道如何拥有幸福的人生。
可是,当我们一遍遍地学习如何做的时候,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衡量人生是否幸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里,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
如何确定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你幸福的源泉?
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远离犯罪?
克里斯坦森认为,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和保持正直是衡量幸福人生的三把标尺。但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里,他却没有给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分享了思考这些问题的原理。
提到克里斯坦森,你可能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畅销书《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等书的作者。《创新者的窘境》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而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本人也因为提出“颠覆性创新”理论而名满天下。
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五次获得“麦肯锡最佳论文奖”,当选《哈佛商业评论》“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是波士顿顾问集团顾问,创建了陶瓷系统工程公司、创见研究所等企业和机构,著有多本畅销书。
一个商学院教授、企业顾问为什么会写一本讲人生哲学的书?其实,这本书源于克里斯坦森为哈佛毕业生做的一次演讲。
2010年,哈佛大学邀请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给毕业生做演讲,希望他向全体学生阐述如何把管理学理论运用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中。此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已经身患癌症,亲历向死而生的他总结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获得幸福人生的经验,和学生们分享。
那场演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动了现场的学生,包括这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詹姆斯‧奥沃斯和凯伦‧迪伦。两人决定将当天的演讲及感受总结出来,和更多人分享,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接下来,我将根据书的内容逻辑,从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和保持正直三个方面和你分享这本书的内容。
01
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
找到你喜欢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克里斯坦森将企业战略的概念运用于我们的事业管理,告诉我们如何明确想实现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事业战略的第一步,是明确想实现的目标。要明确目标,首先要知道,在事业中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在这本书里,克里斯坦森和我们讨论了动因理论,探索什么是真正激励我们的力量。
动因理论认为,激励我们工作有两种不同的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基础因素包括薪酬、安全、工作环境、企业福利、社会地位等等。如果这些基础因素不好,会给人带来不满。但是,基础因素满足并不能给人带来动力。因为与基础因素满足相对的是没有不满,而不是满意。
真正让我们感到满意并爱上工作的,是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和个人成长。克里斯坦森说,满足动力因素的工作“会不断向你强调,让你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既有趣又有挑战性,让你变得越来越专业,还有机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这些与外在刺激有关,但更重要是和我们的内在有关。所以,获得成功事业的第一步是,找到一个既能给你提供动力因素,又能满足你基础因素的工作。
如何找到这样的工作?克里斯坦森建议我们向自己提问:
· 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
· 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
· 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
· 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
· 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
当我们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什么才是工作中最重要的”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清晰。但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事实上,我们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事业战略的第二步,是管理好整个过程,即平衡好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
20世纪60年代,日本本田刚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将大型摩托车作为周密计划,希望在美国摩托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没想到,不仅销售少得可怜,还因为维修问题造成资金紧张。而让本田取得突破的,是一款“超级幼兽车”。这种原本是本田为商店送货而配置的小型摩托车,意外地受到新群体的欢迎,帮助本田在美国找到生存之道。
对本田来说,大型摩托车是周密计划,超级幼兽车是偶然机会。对个人来说,我们也常常面临周密计划和偶然机会的选择。做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又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该怎么选择?有一份成功的事业,又发现另一份热爱,该如何取舍?
克里斯坦森告诉我们,面对机遇要想做出最佳选择,可以借用“发现-驱动计划”这个工具。这是简·麦克米伦和瑞塔·麦格拉思创造的,克里斯坦森将这个工具更简单地表述成“那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证实,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有效。”
例如,当我们在职场遇到瓶颈,想转而尝试个人品牌轻创业时,需要问问自己:
哪些假设条件需要被验证是真实的?
我的决策是根据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动因?
为什么我会认为这是我喜欢做的?
我有什么证据来证明?
总结起来,就是经典的四象限提问:
你的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重要?
你要如何实现目标?
你要如何衡量这些目标实现了?
问对问题,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当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有了明确的目标,知道了如何平衡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之后,还需要做好资源配置,让执行与目标相匹配,这是事业战略的第三步。
安迪·格鲁夫说,要了解一个公司的战略,看他们做什么比听他们说什么更重要。同样的,要想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也要看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了哪里。
例如,一个想通过打造个人品牌实现事业目标的人,如果在平时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为别人工作,而不是为自己积累品牌资产,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便他嘴上说者要打造个人品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想要。
生活中每一个有关如何分配的决定,都表明了我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为我们的战略投入资源,否则,战略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也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02
如何确定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你幸福的源泉?
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家庭的温暖怀抱中度过的那些时光。
——托马斯·杰弗逊
用事业衡量人生是否成功容易看到结果,而陪伴家人、朋友带来的幸福感的体验却没有那么容易衡量,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这部分的投资。在这本书里,克里斯坦森向我们提出来几个灵魂拷问。
第一问:你为家人、朋友投资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投资有回报周期。有些投资的回报周期短,很快就能看到成果。比如工作,只要你投入大概率不出几年,甚至几个月就能升职加薪。而有些投资的回报周期长,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比如,孩子的教育。
商业上,成功的企业往往未雨绸缪。在一项业务发展还很好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另一个可以在未来带来增长的业务,这样才不会在一项业务增长停滞的时候才发现,企业错失了投资新业务的好机会。这就如同我们不能在需要树荫遮阳的时候才想起种树,因为树不可能一夜之间就长得足够大。
瑞典作家巴克曼在《时间的礼物》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工作狂父亲把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以为丰厚的报酬和名利能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然而,当他功成名就时,却发现妻儿已离他而去,癌症也将他自己送入了病房。生命的最后他才明白,那些无可替代的感情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积累起来的。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美好和谐的关系,在一开始就要去投资,用全心投入的陪伴去理解时间的意义。
第二问:你被雇来做什么?
我们之所以购买一项产品和服务,是因为他们能够满足我们的某一个需求或者帮助我们完成某一项任务。购买衣食是为了满足温饱的需求,购买汽车是为了满足出行的需求,购买家政服务是为了完成家里的清洁工作。
所以,企业在设计产品时会问:这个产品能够解决客户的什么需求?工作时,我们会思考:我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创业时,我们也常探索:我能为哪些人解决什么问题?可是,在生活中却少有人问自己:在家庭中,我们被雇来做什么?
事实上,做别人的配偶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维持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非常关键的。遗憾的是,从小到大,没有一门课专门教我们如何去爱一个人。
在婚姻中,我们只会猜想配偶需要什么,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以为这样的付出是无私的。但往往,我们所做的并不是配偶需要我们做的。这就好比,我喜欢苹果,你却给我一箱梨,还问我:感动吗?我没办法回答,于是你开始抱怨我的冷漠。
《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里讲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情感爱箱,每个人填满这个箱子的方式也不一样,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接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只有用一个人需要的方式来填满TA的爱箱时,TA才会感觉自己是被爱的,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希望对方用我们期待的方式填满我们的爱箱,那么我们要先了解对方爱的语言,尝试用TA需要的方式填满TA的爱箱。这样,对方才会回报我们同样的爱。而对彼此的付出能让我们拥有幸福的婚姻。
在这本书里,克里斯坦森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通向幸福婚姻的道路是找到你想让TA幸福的那个人。爱一个人,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要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进去,并且愿意先放开自己的想法,专注于做让另一半幸福的事情。
第三问:孩子的教育上,你外包了什么?
现代社会,外包是一个很常见的协同方式。企业将一部分工作外包,既能节省成本,还能提高效率。家庭将一部分工作外包,能减轻家庭成员的劳动量,提升生活质量。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也开始习惯外包。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外包给早教班、兴趣班;不想给孩子做饭,外包给餐厅、外卖;不能陪孩子阅读,外包给学习机、网课。越来越完善的“外包”系统减轻了不少父母的负担。
但克里斯坦森并不鼓励父母放弃培养孩子能力的环境和机会。他认为,作为父母,应该清楚自己的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在书里提出,可以用“资源、应用流程和行为价值取向”模型帮助我们评估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资源,即孩子得到的或者获取的经济和物质资源,如知识、天分、人际关系以及学到的经验。
应用流程是指孩子的思考方式,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们人合作,以及利用所有的资源实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价值取向决定了孩子在生活中如何做决定。比如,孩子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决定生活中哪些因素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没有兴趣的。
“外包”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资源。正因如此,许多家长只关注于孩子获得的资源,忽略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应用流程和对孩子价值取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并不发生在我们想教他们的时候,而是在他们准备好了的时候。
这几年“孩子暑假太费钱”成为热门话题。家长们一边把孩子塞进各种兴趣班、夏令营、游学营,一边表示,假期太烧钱,压力太大。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活动的确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也有利于帮助孩子们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但却少有父母思考:通过这些活动,孩子掌握了培养新技能的方法了吗?续到了发展更加深入探索知识的能力了吗?掌握了从经历中获取经验的方法了吗?
克里斯坦森在书中回忆,他上小学时曾拿着两只非常喜欢的破袜子去找母亲帮忙。尽管母亲只需要10秒钟就可以补好一双袜子,但他的母亲并没有自己动手,而是拿出花了30秒钟教他穿针引线。随后,把另一只袜子递给他。之后,当他拿着扯破的裤子去找母亲时,母亲又教他开启和使用缝纫机。
这些都是非常小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重要而困难的事情。完成这些事情让孩子获得解决问题的自信,也让他们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的“应用流程”能力非常重要,而“外包”并不能让我们深入参与孩子这些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于价值取向的影响,克里斯坦森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别人身上学到了价值取向,孩子到底是谁的孩子?
有人说,为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有效期内影响孩子,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价值。要想影响孩子,首先我们要在他们身边,其次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影响他们。
但是,影响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要按照我们的安排用正确的方式过正确的人生。克里斯坦森同时提出,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历自己的人生,在经验学校中学习。我们可以用有效失败的概念来理解这一点。
举个例子,某一天晚上,孩子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完成家庭作业。这个时候,很多父母会延迟孩子的睡觉时间让孩子完成,甚至自己动手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但更有价值的做法是,给孩子选择权,他可以选择熬夜完成,第二天没有好的状态上课;也可以选择早点睡觉养足精神,而承担没有完成作业的后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体验了选择以及选择带来的后果。同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通过这件事情学到了什么,以后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如何更好地做好时间管理。面对过失败的孩子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孩子能够发展出生活中所需要的韧性。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经验,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第四问:你们家的家庭文化是什么?
同企业文化一样,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的运作方式。每个家庭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塑造和影响它。
克里斯坦森在书中讲到,他希望他们的家庭以善良而闻名。所以,当他儿子的班上出现一群孩子欺负一个孩子的现象时,他们通过交谈的方式引导孩子,指导他如何帮助被欺负的同学。当孩子因为帮助同学而得到父母的赞扬,同时,其他孩子也因为善良的举动受到赞扬。慢慢地,善良就成了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都成了善良的男士或女士。
每位家长都希望他们抚养的孩子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监督孩子,也不可能控制孩子的每个行为。那么,实现这个愿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造一种正确的家庭文化。
你的家庭更重视什么?你希望你的家庭有怎样的文化?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在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和行为的时候给予积极的反馈,文化就会在这样的日常互动中逐渐形成。
03
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
远离犯罪?
通往低于最安全的是那条最平坦的路——斜坡是平缓的,脚下的路是柔软的,这条路上没有柳暗花明的惊喜,没有里程碑,也没有方向标。
——C.S.路易斯
克里斯坦森将保持正直作为衡量幸福人生的第三把标尺。他说:“在生活中,正确的道路通往的地方与错误的道路通往的地方都同样难以预测。好人有可能做坏事,反之亦然。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当你达到任何一个目标时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完全成本理论”和“边缘思维理论”。
克里斯坦森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经历:他是校篮球队的队员,他和队友们一起打进了英国NCAA联赛的总决赛。但问题是,决赛的时间在星期天,而他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是不可以在星期天工作的。教练和队友们都劝他:你就破例一次吧,上帝会理解你的。他很矛盾也很纠结,但最后,他还是决定坚守自己的诺言,不在星期天参加比赛。
在很多人看来,为此破例一次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上帝一定会理解的,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但是,作者说,这是一种诱惑,抵制这种诱惑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如果破了一次例,就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通过这个经历,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只做一次的成本是微乎及微的,但是它的完全成本却很高。我们看过许多贪污腐败的案件,最初都源于一个很小的不起眼的越界行为。而之后,就有了一而再、再而三,每一次边际成本很低的行为叠加起来,就有可能越滚越大,最终让人付出沉重的代价。所谓,千里之提,溃于蚁穴,正是如此。
因此,克里斯坦森认为以100%的坚持坚守原则要比以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如果我们从不做出越界的行为,那么道德的界限就足够强大。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要坚持的事,然后始终坚持它。
04
总结
在本书的最后,克里斯坦森还和我们分享了如何确定我们的人生目标。他认为,一个有效的目标应该包含三个部分:画像、认同感和标尺。
画像即我们想成为的人,在脑海中能够清晰的把它显现出来,也可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第二是对目标,即画像的认同感,忠于目标才能让目标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选择,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人生目标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用来评价人生的标尺。我们需要知道,对于人生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后,让我们回到作者在本书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
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
如何确定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你幸福的源泉?
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远离犯罪?
在这本书里,克里斯坦森没有给出答案,但相信看完这本书的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