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文章整理自壹心理读书会,部分内容有删改)
最近,有一部国产电影刚上映就全网刷屏,豆瓣评分高达9.1分,它就是《好东西》。
电影里,钟楚曦饰演的乐队歌手小叶,明明漂亮有才华,却因为从小被母亲打压忽视,导致成年后价值感低下,缺乏安全感,还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在得到渣男的几句夸赞之后,她就会迅速坠入爱河,哪怕渣男实际上什么都没付出。

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女儿。
并不是所有的母爱,都值得被歌颂。
有一本书,就掀开了“母爱”的遮羞布,谈论了一种“问题母亲”——自恋型母亲。

↑↑↑
点击领取会员体验卡
免费收听本书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咨询师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她有将近30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
这本书是基于她自身的治疗需求而成的,因为她发现自己总是过于敏感、优柔寡断,和异性关系总是不顺利,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仍然特别不自信。
在她所接待的女性患者中,很多人跟她有同样的症状。
经过多年的研究,她终于发现,这一切,来源于她们的母亲。
当她想要摆脱母亲的影响,在市面上找相关的书时,却发现没有一本适合她的。
于是她决定根据自己以及来访者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这本关于母亲给女儿的负面影响的书。
她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女性获得觉察,摆脱不健康的“母爱”,并在成为母亲后,不再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01
为什么母爱会有“羁绊”?
什么是自恋型母亲呢?
就是指那些只关注自己的需求、面子,却不关心孩子感受的母亲。
有人可能会说,哪有这样的母亲呢?怎么会不关注自己的孩子,但事实确实有。
她们的行为可能不一样,有的对孩子心不在焉,有的对孩子事必躬亲,但本质上,她们都是在为自己考虑,不关注孩子的感受。
这样的母亲,虽然尽到了抚养孩子的责任,却给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这本书讨论的正是母亲的病态自恋带给女儿的影响。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母亲有没有自恋特质呢?你可以对照以下几点:
妈妈是否经常对你的感受漠不关心?
你是不是觉得在童年时期就需要照顾到妈妈的情绪?
你是不是常常会怀疑,到底妈妈爱不爱你?
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没有一种被操纵的感觉?
无论你做得有多好,妈妈是不是都会指责你?
当你的生活出了某些状况(比如生病、离婚)的时候,妈妈是不是更操心这件事对她有什么影响,而不是对你有什么影响?

总的来说,拥有自恋特质的母亲,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事必躬亲型。
这类母亲试图影响、插手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以自己的喜好来操纵女儿的一切,从不在意女儿真实的需要和欲求。
女儿要穿什么衣服,头发要染成什么颜色,选什么样的专业,做什么工作,嫁给什么人等等,全是她的安排。
女儿几乎没有自我成长、自我探索的空间,在许多方面都成了母亲的附属物。
事必躬亲型母亲看上去似乎很伟大。
然而,这些行为却大大削弱了女儿的自我价值感,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造成的影响是很负面的。
另一类是心不在焉型。
跟事必躬亲型母亲相反,这类母亲不给女儿提供什么生活指导、情绪支持、情感共鸣。
她们从来不考虑,甚至否认女儿的情绪。
即便有了母亲灌输的理念:“你有地方住,不愁吃,不愁穿,还要怎样?”
女儿的内心仍然非常痛苦——像其他那些被母亲无视的女儿一样。
很多时候,自恋型母亲是事必躬亲和心不在焉两种类型的混合体。
她们在某些事情上事必躬亲,又在某些事情上心不在焉。
具体选择用什么方式去教养孩子,完全取决于母亲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女儿的需求。
但是,一个好的母亲,是会在该帮助孩子的时候适时出场,在该认可孩子的情感时适时认可,这样才能建立健康的母女关系。

02
自恋型母亲,
会对女儿造成什么影响?
《抛弃虚拟偶像》一书中写到:
成年女性会寻找到其自身价值,让自己渐渐变得重要。
但在摇摇摆摆从女孩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她需要别人来帮她决定自己的价值——
这其中没有谁的影响比得过她母亲。
自恋型母亲女儿的影响,会一直延续到她们的成年期。
如果你有一个自恋型母亲,你可能会受到以下几种影响——
第一种影响:极度不自信,一直想证明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够好。
自恋型母亲总是批评女儿,不管女儿做得多好,都只有批评。
这样就导致了女儿长大后严重缺乏自信,要么不认可自己,无论做到多高的成就,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要么完全放弃自己,觉得反正做不好,不如干脆不做。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们总是被推着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但成就达成后的良好感觉却稍纵即逝——
因为她又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她只是在不停地追寻,像农村里的驴子,跟前晃着个胡萝卜,却永远也吃不到。
当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会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好,是别人谬赞了她。
这些很容易造成她焦虑、自卑、抑郁和沮丧,整个人陷入一种“追求”与“否认”的扭曲中。

第二种影响:在感情上很容易受挫,很难进入一段健康的长期关系。
自恋型母亲的女儿,谈恋爱时总会找那些需要她付出的男人。
因为从小就要照顾自恋型母亲,她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感情模式。
在感情里,她们总想讨好对方,通过服务对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但她越是投入地照顾对方,对方就越认为理所应当,导致自己在感情里身心俱疲。
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在感情里也自恋的女孩,总是喜欢找那些“能为自己做什么”的男人。
当对方做不到时,她就会生气,无理取闹,责怪对方,甚至选择结束关系。
这样的自恋女孩,谈过很多次恋爱,却没有在亲密关系里真正投入过。
第三种影响:复刻自恋型母亲的教育方式,或者担心自己会成为自恋型母亲而陷入焦虑,矫枉过正。
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了自恋型母亲影响的女儿,成为母亲后可能会重蹈覆辙,用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于是又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代代相传。
而那些已经意识到自己受到影响的女儿,可能会按照与母亲完全相反的方式来教养孩子。
比如她有个自恋型的母亲,曾经对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为了摆脱母亲那种方式,她对自己女儿过分操心,导致女儿很压抑。
她们以为自己在避免走母亲的旧路,实际上是掉入了另一个陷阱。
这些都是自恋型母亲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那么,要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母爱的羁绊呢?

03
作为自恋型母亲的女儿,
我该怎么办?
如果真遇上了自恋型母亲,该如何解脱呢?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母亲,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在成年后,减少不良养育方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自我疗愈——
1、首先你要接受你有一个自恋型母亲的事实,充分体验自恋母亲带来的痛苦。
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很不情愿,或者难以接受。
但就是没有别的办法,因为你没办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接受你的母亲不像大部分母亲一样对孩子有爱心,关心孩子,而是一位自恋型的母亲。
放弃期待母亲会做出改变,才能解脱出来,开始后面的疗愈。
2、接下来,你需要保持觉知,让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
作为自恋母亲的女儿, 从小扮演乖女孩,跟随母亲的模式生活,我们在被忽略中学会了自我忽略。
你可以勇敢地在心理上和母亲分离,直面自己的情感,安抚并拥抱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你也可以把内心的想法记录下来,明确自己还需要释放哪些情绪,以及怎样满足儿时未被满足的需要:
“我最看重什么?什么事能让我快乐?什么会让我难过?什么会带来满足感?我的爱好和天赋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去充分地体验自己错过的东西,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一次。
当你完全接受了自恋型的母亲,并完成了所有的情绪释放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3、从母亲的思想控制中独立出来,做真正的自己。
女儿,往往是自恋型母亲情绪的投射对象。
你要明白,母亲对你的种种指责、抱怨,往往是她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了你身上,你不过是替罪羊。
即使你做得再好,假如母亲心理有问题,她还是会投射在你身上,对你吹毛求疵。
你需要客观看待,这部分已经被内化的负面自我评价。
当心里那个消极的声音出来时,你可以质疑它,反驳它,与它进一步对话。
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从自恋母亲的思想控制中独立出来了。

4、用一种全新、健康的方式和母亲相处。
温和坚定地跟母亲划分边界,明确告诉母亲哪些事不需要她操心。
感恩母亲,但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绝不让步。
我们要学会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既能待在母亲身边,又能跟她保持距离,时刻都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有了这种能力,你就能既亲近又独立,既有情感交流,又能保持一种完整的自我意识。
如何判断自己的真实自我已经发展起来,并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了呢?书里总结了几条标准:
①敢于自我肯定,不再为自我怀疑的焦虑感所笼罩。
②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不管他人是不是欣赏你,你都不怀疑这一点。
③减轻痛苦的能力。当生活中出现挫折,你能安抚好自己,迅速找到处理方法。
④能够带着活力、享受、兴奋和自发性,去深刻地体验各种感受,不压抑内在情绪。
⑤有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既能和对方保持亲密,又能彼此独立。
⑥独处的能力,你能享受独处的时间,并在其中发现乐趣。
当你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再轻易被母亲影响后,你就真正实现了疗愈。
写在最后
你要明白,无论自恋型母亲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都已经过去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完全有重塑自我的力量,可以当自己的“心理母亲”。
你有能力承担起自我关怀的责任,识别并满足自己的需求,独立寻找实现自我满足的途径。
通过自我疗愈,你可以超越过去,塑造一个更健康、更自主的未来。
那么,成长过程中,妈妈给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呢?快来评论区和我们分享吧~
点击下图
领取读书会vip7天体验卡
即可在首页进入读书会
免费收听本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作者:芷水蓝
编辑:Moon
图源:Pexels
End.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