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离,从接受“黑化的自我”开始
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我们下班后只想在车里静静,一个人发发呆,听听歌,不愿意赶着回家、做饭、陪伴孩子作业,不想再去讨好做那个别人眼里好丈夫、好妻子、好爸爸、好妈妈;
还有的时候,我们对父母那些“爱的唠叨”,那些要求你永远向上的声音,表示强有力的拒绝和厌恶;
也曾有些时候,我们不再唯唯诺诺,敢于对侵犯我们边界的人和评判、伤害我们的人说:“Stop”,并且勇敢为自己的利益争取;
也在某些时候,我们也终于放下了那些执着的人和事情,不再为“应该”“必须”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想要的幸福做出改变和行动。
是的,独立成长之路是从我们可以放弃做一个别人期待的“老好人”,从可以接受看见内心黑色力量开始的。那是我们内心被压抑的活力,那是一份可以保护自己的力量。
这意味着你从“活下去”,到“活得更好”有了更多的需要和觉知,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做一个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满足所有人、让很多人都认可自己的“老好人”,而是更愿意去活出一个丰富、有趣、有活力、有热情、有自我主体性、独立的“普通人”。
电影《黑天鹅》中的主角妮娜高雅美丽、不谙世事,被自恋的母亲控制着、囚禁着。高贵、冷傲、压抑、隔离。在剧团,她只能演白天鹅,却演不了性感妩媚、散发着性的魅惑和不好惹的力量和具备强有力的攻击性的黑天鹅,她演不出来。
在总监托马斯的诱惑下,妮娜一点点唤醒了心中的渴望,她想做黑天鹅,她有性的渴望,她也有不好惹的一面,她不只是木偶人。当母亲再次干预她的生活和选择,她敢于去反抗,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她出色地演绎了黑天鹅的释放、攻击性和内心的欲望。
一个活生生的人,意味着,我们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然而那些黑色的能量是怎样形成和被压抑的呢?是谁只准许我们活出光明面?而压抑黑暗面?那些我们执着于改造自己,改造别人和理想化自己和理想别人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寻找它们。
根据荣格的阴影人格和Gali戏剧心理的理论,暗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被压抑着7种黑色的生命的能量。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放轻松一下,回到自己的内在来,让我引导你去看看我们潜意识的房间。你的面前是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打开它,里面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面是我们禁锢的“坏小孩”,他们是养育过程中不被爸妈接纳或者不被文化和环境接纳的“坏小孩”,也称黑色的能量。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他们出来示人,因为从来不被重要抚养者的允许。他们被深深压抑,也在寻求深深地被看见和被释放。他们分别是:睡不醒、停不下、包打听、自大狂、多情种、吝啬鬼和小不点。在我的团体课中,我经常带领大家认识和体会心中的这几股能量:
“睡不醒”的黑暗能量是:懒懒散散的,总比别人慢半拍,总是睡眼惺松,慢性子。她的正面能量是:永远都能保持自我良好的休息,不耗能,不被外界的节奏带跑。即使世界的节奏再快,她也不着急忙慌。
“停不下”的黑暗能量是脾气大,说话不经大脑,风风火火,有一定的攻击性。正面能量是:她效率高,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目标明确,有坚定的毅力和超强的体力和精力。专注力极强。
“包打听”的黑暗能量就是爱说八八卦新闻,看起来无所事事,传播小道消息。但她的正面能量是有着超强的信息收集能力,广阔的消息网络,愿意去连接更多资讯,好奇心重,人缘好,热情有活力。
“自大狂”的黑暗能量有着超越一切的优越感,喜欢衣着光鲜,骄傲自满、俯视众生。正面能量是:有自己的节奏感,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永远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有着自信的能力。
“多情种”的黑暗能量是:性欲望强烈,爱情是生活中最大的主题,她追求浪漫和一见钟情,她对每个人都能很爱,她会为多舛的爱情命运忧伤,暗自伤怀。正面能量是:我可以有很多的爱,有创作力,对感情有很好的连接能量和进入关系的能力。
“吝啬鬼”的黑暗能量是:不讲究吃穿,谨小慎微,节省是一种美德,喜欢沾小便宜,利己不损人的事一定会去做。正面能量是把金钱管理得紧紧有条,还把家里和办公室整理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我可以对别人不需要那么大度,对别人有限好,有自己的边界感。
“小不点”的黑暗能量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子,她非常情绪化,常感到自己很无用,经受不了挫折,爱哭鼻子。正面能量是:很容易开心和满足,她有单纯快乐的心。她的内心语言是:“我有时候可以是很渺小的,我不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很重要,完全把我当路人好了”。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光明面和黑暗面就像我们的手心和手背一样,是整体的,一起对我们的人格形成和外在呈现发生作用的。压抑任一方面,我们都会像“怪物”一样,是疼痛的,是异样的,是不完整的。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活出完整和平衡的内心能量。
活出平衡和完整的自己的必要条件之一:敢于和原生家庭分离。摆脱共生。
家长不要企图控制自己的孩子,告诉她说:“外面的世界很不安全”,这样的恐吓和催眠语只会阻碍孩子向外伸展的力量,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
放弃体验,成为一个不敢离开家的“巨婴”,一旦离开,就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存在的人。脱离了父母、工作、爱人、孩子,你自己是谁?可曾问过自己,角色背后的你是什么样的存在?
有的孩子小学阶段在父母的管理和控制下,成绩很优秀,在班里是宠儿,可是越到高年级或者成年后,就会发现,由于和父母高度的共生绑定,孩子只是会学习的机器,而融不进去任何关系,自然也没有存在感和意义感。得“空心病”的孩子往往都是活出了父母、老师期待中的孩子,然而,她唯独不是她自己。
父母和外在文化都有他们的局限性,我们要敢于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声音,这些都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标志,敢于脱离对父母对文化和熟悉模式的依赖,勇敢去试错、碰撞和获得自我的经验,充分调动我们在暗室中的7个小孩的能量,可以更自由地发展自我意志,你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越早启程越好。
我有一位大龄未婚的朋友就是这样,40岁,在工作中“摸鱼”混着,在亲密关系里,无法去获得爱和被爱,她炫耀着父母为她做饭、事无巨细的照顾她的“幸福画面”,但她却非常抑郁、非常空虚、非常想结婚,却从不知道该如何建立关系和留住关系。从未谈过恋爱。
她保持和父母的共生,在父母的保护下放弃自我,那个“小不点”的“坏小孩”被她重重关压,为了逃离那种无能无力的感觉,她依赖着父母,忠诚着父母,不敢进入真实的关系,在真实的关系里,她体验到的无助感、挫败感,太多了。不敢面对自己的无力和黑暗的能量,那自然也无法去面对一个真实客体的不足,自然也无法获得真实的爱和被爱。
和父母的共生,只让她习得了一种模式,就那是理想化关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谈恋爱,也想立马降临一个“白马王子”,完全活在幻想和婴儿世界的她,她该如何成立自己的家庭呢?该如何去接受外在一些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离原生家庭越近的人,就离真实独立的自己越远。
活出平衡和完整的自己的必要条件之二:是发展真自体。
那个为了满足父母和外界的期待而发展的自体,是假自体,假自体的核心是以自恋维度为主而发展的自我,她们的世界充满了比较、竞争、高低、输赢、成败。
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虽然很多早年匮乏的人,长大以后同样有出息,能成功,但是他们有可能用“抑郁”作为祭献,平衡外在的成功,早年缺爱的人,要么表现在物质的“穷、困”,要么表现内在的“穷、困”。他们重复着早年的匮乏感。
很多人在别人眼里看来已经很好,很优秀了,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是因为,他发展的是假自体,是别人认为的那个“足够好”的自己。而内心的空旷和孤独只有自己知道。
温尼科特说,“当假自我成长到某个阶段,个体就会变得贫乏,空虚,无意义。最终,只有真自我开始冒险涉入,来体验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是的,人的一生有两次可以确立自我的机会,一次是在青春期,一次是在中年。一种是觉醒后的新模式,另一种是陪伴多年的旧模式。
旧模式的核心,是依附性,也是假自我,——你无法为自己作主,或者你深陷无法自我满足的深渊。
而新模式的核心是真自我,也叫主体性。——你能够掌控自己,为自己负责。
这必然是一场冒险的旅程。真自体要求的是你必须对自己诚实,听从心的感受和体验,低下头来,和心的感受相遇,同样,意味着你必须要接受内心的黑暗面。有自私的一面,有完整情绪的一面,有匮乏和有局限的一面。那样无力的一些时候,更需要被你关爱和等待,温柔以待她,她才可能活过来,你的活力才会因此而诞生。
当我们真自体发始发展,我们会在:
工作中:有目标也能面对人际关系,注重现实需要又能够接受复杂性的关系,对于想要的毫不手软,积极争取,从不内耗;
感情中:有配得感,有掌控感,敢去提自己的需求,相信爱和被爱,可以和对方创造出来更好的能量;
生活中:看穿不说穿,有良好和弹性的边界感,不去控制和改造别人,有自己的稳定感和节奏感。
斯科特·派克说道:“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被压抑的黑暗能量,从来都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去看见它们接纳它们,它们就会用让你痛苦的方式提醒你。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树冠要向上生长,伸向天空,舒展树叶,树根却要伸向黑暗,伸向大地,扎根大地,黑暗,是你的力量和生命,看到它,承认它,理解、拥抱,活出压抑的攻击性,当7个暗室小孩的能量平衡释放和灵活释放时,就会呈现出完整人格。
如果说人生有一种正确的活法,那就是去认清内心完整的力量,并且愿意把它们活出来,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横冲直撞,鲁莽行事,而是意味着你,带着觉知和深深地爱,去看见、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完整和世界的完整。
完整的我遇见完整的你,美好和深度的关系才会由此而诞生,自由而真实的人生也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