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做一个不“内耗”的人!
文/非知名情感砖家
本文由:非知名情感砖家授权发布
序言
近些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呈现了出来,有关心理健康的新闻、知识等信息也更多地进入了大众视野。
特别是近些年,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主要是抑郁症),选择了以极端方式结束了生命,更是提升了人们对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
心理疾病的主要成因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幼年早期的创伤未得到疗愈,一种生活压力或负面情绪的长期叠加。
这其中,前者主要和个体的原生家庭和成长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后者则和一个人的认知、思维和信念有着较大的关系,这其中主要是在于一个人是否长期沉溺于内耗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拧巴”。
有的人不善于拒绝,但答应了别人又实在不想去做;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了火,很快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有些人事情过去了,心情过不去,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都是内耗的具体表现。
青年作家梁爽新出的《糟糕,今天内耗又超标》一书中,为我们总结分析了内耗的本质,以及危害,提出了积极地减少内耗的有效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为大家带来了低内耗积极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健康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
控制情绪
知名医师郝万山在其《不生气就是不生病》的开篇写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富足,预防医学的发展,外因得到了有效防范,唯独情绪过激和负面情绪持久,成为了威胁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在中医学上的确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因为不同的情绪给身体带来的损伤也会存在差异的。
有人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情志病,而情志病一般都不需要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当情绪稳定之后,身体上所存在的异常症状也会逐渐消失。在平常生活中每个人也需要尽量避免情绪波动幅度过大,保持愉悦和平稳的心情,这样有助于机体的健康。
可见控制情绪,不仅是修养问题,认识问题,心理问题,还是健康问题。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里也并不是让你绝对的不生气,事实上有时候也需要这样的发泄。
但是在要生气时最好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生气方式,这的确不容易做到。但也许在选择这些选项的思考过程中,你已经不生气了。
眼光要放长远
有些人想的比谁都多,做的比谁都少,严重缺乏执行力,却感叹着命运的不公;
有些人事情过去了,心情过不去,人前人后数落着他人的不是,却从未真正考虑过自己的不足;
有些人说出最硬的话,做出最软的事,明明知道对方是不可交之人,却断不了与之的联结;
有些人屡屡临渊羡鱼,回家却没有结网······
杨绛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林语堂说,眼光放远一点,你就不伤心了;
路遥说,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理解并内化三位大师的经典哲思,便能消解我们大部分的负面情绪。
很多家庭主妇,因为孩子的成绩、做作业速度、字写得不好等引起情绪焦虑,甚至与老公、公婆等时常发生争执,将负面情绪迁移到家庭中,造成了家庭的氛围一度阴云密布。
事实上,很多时候,不紧盯孩子,他们反而字写的更好,作业会做的更快,错误也会减少很多。
而这些,在男人面前就显得平淡,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其他的真的没那么重要。这一点,与女人比较起来,就显出了格局和眼光,心里自然也少了很多因孩子所产生的烦忧。
过好当下
樊登老师说,人之所以会患得患失,就是觉得人生存在一个最优解。
但依他的经历来讲,他觉得与其纠结什么是最优解,不如做好当下该做的事。
因为生活很难说有最优解,我们之所以认为有,都是事后的评判而已。事实上无论你做出哪种选择,都有存在一定的缺憾。
很多人常说,等孩子大了就好了,或者说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等等。事实上,人生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压力和烦恼。
千万不要等什么压力都没有,什么心事都没有时,再去做喜欢的事,再去享受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一定要过好当下,过充实每一天,才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英国诗人兰德在诗中写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很多时候我们在争输赢、争对错时,看到自己吃亏受损,落了下风,自己得争取回来,要占到便宜。
殊不知,在争执中,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已经“败”了,在过程中,你为自己争得了“脸红脖子粗,胸闷血压高”,为身体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写在最后
有句话这么说,“你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命”。
我们每个人,都以各自的理解和精力,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方式和世界相处。
但当我们发现自己时常陷入无边的负面情绪中时,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减少内耗,让自己以正确的方式打开,才能以身心轻松地朝着梦想迈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