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扔掉“表情暴力”的面具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你的人生无论处在哪个阶段,身边似乎都有些令人难以相处的伙伴。有的人唯利是图;有的人阴险狡诈;有的人暴躁易怒;最难打交道的,是那些拥有“表情暴力”的人。
01
什么是“表情暴力”?
什么是“表情暴力”呢?可以将之归结为“冷暴力”的一种。具象的表现就是说话时面无表情、无回应,或冷漠回应等。表情暴力不仅出现在伴侣之间,也会在父母、同事、朋友身上出现。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被我视为偶像。
我自小被父母教导,女孩子要稳重,少说多看,不能让人觉得轻浮。于是我努力模仿这种状态,认为是高贵、神秘、成熟的表现,走到哪里都故意板着脸,不苟言笑。
但是可能我生性太活泼脸皮太厚,所以也只是在陌生人面前可以装装样子,一旦熟悉了便嬉笑怒骂全部浮出水面。
我每每为这件事情自责,而收到她的嗤之以鼻。直到有一天她跟我说:“你知道我也想轻松一些吗,这样无法表达的方式有多痛苦,你还要学习。”
因为这种冷漠的交往方式,她生活中的朋友不是很多,基本都是泛泛之交。
在别人与她分享快乐的时候,那种心跳加快,多巴胺疯狂分泌的感觉令她不知所措;受到挫折时,她也只能任坏情绪将她包围,不开心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摆脱;甚至她养的宠物意外死去的时候,她很难过,然而想流泪的感觉同时升起的还有一种怕别人看到笑话的担忧,每当有情绪泛起的时候,都只会用克制的表情去掩饰。
她的这种万年扑克脸的态度,总是给人一种“发号施令”、“看不起别人”,再或者有一种“无形推开你”的感受,真的是生人勿近。
02
表情暴力的本质是自我保护
因为无法表达,所以只能以冷漠面对,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向内消极抵抗的方式。如果你身边也有这种人,会不会有一种满腔热忱撞到钢板上的感觉,撞得一头包,尤其是吵架的时候,她冷漠的回应,真的会令我暴走~
这类型的人在童年时期通常会被父母告诫,“不准发怒、不许哭、不能张狂、不要惹事、不要给人带去麻烦···”等限制性规条。
成年后,每当情绪冒头,就会本能地想起父母的教诲,感到自己犯了错,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将情绪表达出来了,自然也就无法给予别人更多关注或情感回应。
他们的行为更多变现为“说话直接,经常使用评价性语言”、“容易选择自我封闭”、“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说话不计后果,事后又内疚”、“容易自我批评”、“消极抵抗”等。
一个人,如果长期佩戴着冷漠的面具,这面具就会逐渐附着在人格上,生长变成盔甲,困住内心真实的自己。长期的情感压抑,会使外在行为与内心感受逐渐分离,硬生生将人扯成两半,无法对喜怒哀乐做出反应,表情淡漠, 严重的出现解离状态。
这种消极防御的形成及蔓延常常具有对他人的攻击性,他们会更多关注自己,忽视他人的感受,甚至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些打击别人的情感,这也是“家庭冷暴力”形成的初始阶段。
03
摘掉面具,破解表情暴力
首先,摘掉面具最重要的是接纳情感。
尽管长期处于高涨情绪——比如愤怒,是令人害怕的一件事,但将愤怒长期压制住也并没什么好处。
我们常说“生气伤身体”,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愤怒促使身体释放大量荷尔蒙,它会导致身体各个部分都受到伤害,比如“胃疼、发烧、心慌、血压升高”等都与情绪高涨有关系的。
在不失控的程度下,向他人表达喜悦或愤怒,练习情感释放。
我们要理解这些情绪都是很正常的反应,它并不会因为你的无视而消退。我们要学会去承认、接收自己的感受并设法应对,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并不是那么愉快,这也是我们为降低影响的必要经历。
其次,摘掉面具拥抱自己。
你已经长大了,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去看看自己内心那个被指责的小孩。用现在的你去安抚及陪伴那个害怕的孩子。
你告诉他,你可以保护他,你已经足够坚强,父母依然是有爱的父母,但是并不能为你的事情做主了。
你愿意带着童年那个弱小的自己,一起拥抱阳光。当童年的规条不再成为束缚的时候,你会发现情感的流动是多么美好和富有力量。
另外,你也可以尝试制作情绪档案袋。
将引发自己情感波动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将他们分成“好情绪”和“坏情绪”。记录可以是一页日记,一幅画,一张门票,照片和礼物。
好情绪档案袋是你的动力及能源,根据著名的洛萨达比例,三个好情绪可以打败一个坏情绪,你的记录越丰富,获得的经验越多,情感的表达也会越来越贴切。
如果你渴望进入朋友的圈子,就赶快扔掉那个“表情暴力”的面具吧,它并不能保护你,反而会像魔鬼一样令你生活越来越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