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作者:姜赛
策划:蔺秀云
编辑:张昱凌
排版:张昱凌
来源: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最近正是开学季,在幼儿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妈妈让孩子跟着老师进学校时,在路上还有说有笑的孩子突然抓住妈妈的衣服,接着开始大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很多家长面对这样的境况时,往往又心疼又为难:不希望孩子身心难受,但又认为孩子到了年龄,应该要学会适应与家人分开。于是,家长们困惑纠结,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时还会觉得孩子是在用这种方式撒娇耍赖。
事实上,孩子们并非在无理取闹,他们的种种行为可能源于即将与熟悉的亲人分开,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所导致的分离焦虑。
01
儿童的分离焦虑
儿童的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与重要他人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林崇德 等, 2003)。分离焦虑的症状一般会在幼儿6-20个月大的时候出现,在13-18个月时最为明显,接下来则会逐渐减轻(Hale et al., 2008)。
通常分离有两种情况:直接分离和间接分离。直接分离是指儿童与照顾者分离后只剩自己;间接分离是指儿童与照顾者分离后,仍与其他人在一起(Campbell, 1986)。
对幼儿来说,当照顾者离开,他们单独呆在房间里时,分离焦虑的强度是最高的;当有其他成人陪伴时,分离焦虑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应对间接分离的能力逐渐提高,但在应对直接分离时,3-11岁的儿童仍然会有较强的焦虑(罗增让, 2002)。
在儿童出现分离焦虑时,如果父母或其他监护者能够进行及时地处理和干预,就能够帮助孩子缓解症状;但如果一直忽视或放任,儿童可能会渐渐变得缺乏安全感,越来越难信任他人,更严重的甚至可能演变为精神障碍(王力娟 等, 2008)。
02
儿童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
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
儿童的安全感最初来自父母亲人的照料。当最亲近的照顾者离开时,儿童不清楚分离的概念和时间,可能将这一次的分离理解为“亲人的消失”或是“亲人抛下自己离开”,从而产生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叶熊静, 2020)。
置身于新的环境中,陌生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距离感和恐惧感使他们排斥愿意靠近的其他人(姜夏, 2012)。
被过度照顾导致适应问题
在家中,孩子被长辈们关心和照顾着,许多事情可以在长辈的帮助下完成,而在与照顾者分开后,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
此外,在与其他人相处时,被过度保护的儿童往往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合作、分享、游戏,较难融入周围人的圈子(顾琴华, 2020)。
儿童自身的特质
反应性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高反应性的儿童面对刺激时会有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进入新环境时,他们感受到的恐惧更加强烈,也更容易在与陌生人接触时退缩,需要家长更多地给予他们安全感。
Kagan等(1999)的研究发现,与低反应性的婴儿相比,高反应性的婴儿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
另外,如果母亲也认为自己的孩子很难适应新环境,那么分离焦虑也可能转移到母亲身上,让母亲在与孩子分离时过度担忧孩子的安全,为自己离开孩子而内疚(王力娟 等, 2008)。
亲子互动的方式
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如忽视儿童的情绪感受或采用责骂、体罚等方式教育儿童,则较难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处在不良关系中的儿童也难以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分离情境(王美芳, 张燕翎, 2012)。
父母的焦虑和控制不仅是儿童分离焦虑的原因,也是应对儿童分离焦虑的一种反应,这样的互动使儿童和父母陷入了焦虑的循环中(Fox et al., 2002; 王萌孟, 2020)。
03
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营造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家庭环境
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告诉孩子:我很爱你,我会一直爱你。例如:
✨ 常常拥抱孩子,通过身体接触表达与孩子的亲近
✨ 经常询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鼓励孩子表达,重视孩子的感受
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拥有了属于他们的安全港湾,也就有了更多的勇气探索世界。
提前带孩子熟悉陌生环境
分离焦虑有一部分源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在去一个新的地方前,提前带孩子参观或给孩子描述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准备上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在家培养与幼儿园相近的作息,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让孩子能够更快地调整好状态。
有的幼儿园也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逐步适应与家长分开:在开学的一周里,先由家长陪伴孩子上学,渐渐过渡到幼儿独立半天,最后再让幼儿独立整天入园(庞树琴, 2014)。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发现孩子能够自己做到的事情,并及时鼓励和肯定孩子,如果孩子暂时没有做好,也可以肯定孩子尝试的勇气;进一步可以请孩子帮忙做一些事情,让孩子感受到家人需要自己,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家人。
通过良性的互动,增强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度。
此外,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让孩子在互动中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顾琴华, 2020)。在家里,家长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子游戏等方式教会孩子一些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和技巧。
家园共育,携手同行
进入幼儿园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分离情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
例如,在孩子不愿与家长分开时,教师可以先和家长交谈,让孩子感觉到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保护他,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一些后,用有趣的物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耐心安抚孩子。
在入园前或者刚开学时,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多沟通交流,分享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的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变化和需求;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让幼儿在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熟悉教师和其他同学,减少对上幼儿园的恐惧。
所有的分分合合、来来去去将贯穿人的一生。儿童时期,孩子开始面对与重要的人分离这一难题,让我们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与孩子共同应对分离焦虑,携手成长吧~
参考文献
Campbell, S. B. (1986). Developmental issues in childhood anxiety. In R. Gittelman, Anxiety Disorders of Childhood. New Yook: Guilford Press.
Fox, T., Barrett, P. M., & Shortt, A. (2002).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anxious childre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1(3), 375–383.
Hale, W. W., Raaijmakers, Q., Muris, P., Van Hoof, A., & Meeus, W. (2008).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adolescent anxiety disorder symptoms: A 5–year prospective community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7(5), 556–564.
Kagan, J., Snidman, N., Zenter, M., Peterson, E. (1999). Infant temperament and anxious symptoms in school aged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1, 209–224.
顾琴华. (2020). 儿童分离焦虑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研究, 16, 88–89.
姜夏. (2012). 幼儿园的“分离焦虑”现象与应对策略. 考试周刊, 88, 188.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2003). 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罗增让. (2002). 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65–69.
庞树琴. (2014). 浅谈幼儿分离焦虑应对策略. 教育实践与研究, 5, 54–57.
王力娟, 杨文彪, 杨炳钧. (2008). 分离焦虑研究述评. 学前教育研究, 15(4), 28–33.
王美芳, 张燕翎. (2012). 学前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追踪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49–52.
王萌孟. (2020). 儿童分离焦虑与亲子冲突、父母焦虑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叶熊静. (2020).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分离焦虑、社交焦虑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姜赛,一个喜欢雨和音乐的普通人。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官方微信平台(预约电话:010-58804477) 2、首期中美联合家庭治疗系列培训官方微信。
原作者名: 姜赛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转载原标题: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