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害羞表现?
作者:KiKi
责编:刘祥宇
编辑:甄卓
美编:卢思伶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很多场合都有类似的表现:
进入新的学校班级时,会感到紧张和害羞,不敢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
在家庭聚餐或其他社交活动中,孩子可能会退缩,不敢加入到同伴中和他们一起玩耍,而是选择待在父母身后;
在学校活动中,有些孩子可能害怕上台表演或演讲,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艺……
这些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常见的害羞表现,在心理学上,我们使用“羞怯”的概念来描述这些现象。
你的孩子是状态性羞怯还是气质性羞怯?
羞怯(Shyness)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中出现的一种不适感和行为抑制(李彩娜 等, 2013), 对社交中的新事物或社交评价感到恐惧和紧张(Kagan et al., 1987; Rubin et al., 2009)。
在日常社交中,适度的羞怯被认为是一种正常反应,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可能与谦逊等品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羞怯程度过高,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可能都会受到不利影响,阻碍他们参与到社交中(李亮, 李红, 2022)。
Poole和Schmidt(2023)的研究发现,羞怯可以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存在,也可能代表孩子的独特气质。
状态性羞怯的孩子可能会在特定情境,比如演讲时,体验到较高水平的紧张,但他们往往只是会感受到羞怯的情绪,却不会在行为(如沉默、回避、退缩等)和生理(如脸红、心跳加快等)上表现出来。
而气质性羞怯的孩子在面对相同的情境时,则会在行为、情感、生理水平上都有所表现,并且他们的这种羞怯是稳定且持久的,也就是说羞怯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人格特质。
那么,这种气质性羞怯是如何形成的呢?
孩子为什么会羞怯?
首先,从系统的角度看,羞怯是由遗传因素和个体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塑造的。
具体来说,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会使个体及其后代对外部环境产生不同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者生存。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孩子就会携带羞怯易感基因,这些基因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内环境即大脑,也会反过来受大脑机制的影响,使孩子更容易形成羞怯的人格。
孩子所处的外环境,如学校、家庭、文化等也会调节这一过程,塑造羞怯孩子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是有偏差的,使孩子会低估自己的社交能力(李亮, 李红, 2022)。
此外,孩子所处的发展时期也会影响羞怯的发展。
Buss (1985)认为7~8岁是孩子的羞怯类型发生转变的关键期。7岁之前,孩子的羞怯往往是一种指向陌生或新颖刺激的气质性羞怯,这种羞怯在出生 2 个月后就可能出现。
而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羞怯会变成自我意识型羞怯,即他们会在社交情境中不停地思考“我是羞怯的”,并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有着较低的评价, 不仅害怕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 还坚定地认为别人确实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因此会逃避和恐惧社交情境。
而随着相似情境的反复出现,这些消极的情绪和想法最终会不断累积并导致过度羞怯的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交情境。
如何应对孩子羞怯?
理解和接纳
父母应该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羞怯情感是正常的情绪体验。不要强迫孩子去面对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抱怨他们的羞怯。相反,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感,向他们传递不论如何父母都爱着他们,将有助于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减轻他们的内心压力。
引导和鼓励
采取小步前进的方式,逐渐引导和鼓励孩子面对引发羞怯的情境。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从一些熟悉的情境开始,逐渐拓展到认识新朋友或参与新活动。此外,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使孩子通过取得成就和进步来增强自信心。
模仿示范和角色扮演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自信和积极表现来帮助孩子学习模仿。同时,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合和各种表演、演讲情境也能够帮助他们练习和增强自信。通过这些练习和模仿,孩子将更容易掌握应对羞怯的方法和技巧。
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步调,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爱,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羞怯,才能帮助他们在自信与勇敢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