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一、缺爱心理的个人特征
缺爱者缺乏内在的“安全基地”,心境状态和心理结构都不太稳定,容易出现多种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很可能被贴上焦虑症、躁狂症、抑郁症、人格分裂、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标签,或者控制狂、妈宝男、巨婴、偷窥狂、心理变态等负面人文标签,但这些可能是由于缺爱导致的假性症状。
缺爱,可能有以下个人心理特征:
(一)幻想。
情感层面不愿意承认眼前的事情是对方帮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对方,而是倾向于理解为是自己的内心想法促使事情实现了。
(二)伪装。
因为现实生活需要别人,所以伪装成正常的社会人,迎合环境,关心别人的想法,但并不真的投入感情。
(三)善变。
在不同场合,就变成不同的人,变化很大,因为都不是内心的自己,而是适应性的产物。
(四)隔离。
“与他人之间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膜隔着”这种描述比较生动得描述出了隔离的状态。如果在身边的对方如果不说话也没表情,就会觉得对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为自己无法走进对方的心,与对方的心是隔离的。
(五)脆弱。
没有能力面对真正的困难,在接收基于现实能力的批评或者现实挫折的打击的时候,会怀疑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否定感会进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里推,因为在那里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六)羞愧。
自己知道自己内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对自己好的人,会觉得内疚难当,所以会排斥对方进一步走进。
(七)嫉妒。
对有自主创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现为不屑、讨厌、不屑一顾、攻击、敌对,但是内心是非常嫉妒。如果身边的人比如异性情侣关注这样的人,会表现出极端的愤怒和不安。
嫉妒,源于察觉别人抢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爱和关注。因此,越缺爱,越易妒。
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一个嫉妒心非常重的童年缺爱的豪门白天鹅千金作为反面角色,来衬托一个没什么嫉妒心的童年缺爱的贫民丑小鸭女主,彰显白马王子型的男主角选择后者的正确性。
然而事实上,并非丑小鸭女主没有嫉妒心,而是因为丑小鸭本就不觉得男主应该属于自己,所以没法生出嫉妒。如果有人剥夺了女主觉得本应属于自己的关爱,女主一样非常嫉恨无比、歇斯底里。
(八)掩饰。
掩饰自己的问题,喜欢观察他人评点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问题,不敢暴露自己。比如需要得到咨询帮助,但是不愿真正按照程序付费咨询,而是希望和咨询师成为朋友关系,来间接获得帮助。
(九)自恋。
需要别人不断吹捧自己,喜欢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并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觉像在演戏,内心根本看不起别人。
(十)胆怯。
走出幻想,走进现实,就意味着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纪越大,越不敢这样做。现实总是会对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出惩罚,但是即使被现实伤害得伤痕累累,也不敢直面现实。
(十一)刺激。
表面可能很文静柔弱,但是内心对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烟瘾、狂欢、纵欲、施虐、受虐等。
(十二)安抚。
通过引诱别人来吹捧自己、臣服自己,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抚自己的内心空虚。
(十三)抑郁。
采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时候,或者被“发自内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衬自己幻想世界的虚弱的时候,就会陷入抑郁、自我否定、没有动力。缺爱者的抑郁十分常见且容易被误解为脑子出了问题,或者是懒惰,其实是缺爱导致的能量不足、想探索却被不安阻碍。
(十四)失控。
面对自恋幻想被打破的时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场景的言行可能会发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纵别人认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恋爱关系里,稍稍发现对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会有强烈的失控感。
(十五)成就恐惧。
内心追求成功,本质上是渴望通过成功换取情感,但是发现成功终点可能没有自己向往的情感在等着自己,反而可能与一些不看好自己的人的关系变淡,就容易陷入恐惧,不敢去迎接成功。
(十六)发展迟滞。
在安全基地的关注与保护下,孩子会积极探索世界,适应社会规则,建立社会关系。缺爱的孩子内心不安,心灵深处最大的渴望一直是安全基地的关怀与保护,心理自然成熟的过程受阻,对社会规则不感兴趣,对社会关系不太适应。
【为什么缺爱者心智化发展迟滞?】
心智化的成长,需要“社交脑”在安全的社交关系里实操,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就是婴孩心智化成长的温床,婴孩有安全依恋,在与父母的互动(交流、玩耍、协调、情绪互动等)中,“社交脑”可以投入当下的“互动式学习”。缺爱的婴孩,则无法关注当下,紧张焦虑或情感隔离或恐惧惊慌,“社交脑”不在学习状态,成了心智成长的差生。所以缺爱的人年龄很大了之后,可能还很幼稚与自我中心,内心无法知道他人的内心感受,也不会与他人沟通内心。有些女生觉得,男生走近自己就是不怀好意,这种简单化的假设,就是因为无法真正觉察他人内心,所以社交不是真社交,只是揣测与自我验证,无法通过社交经验的增长,来提升自己的心智化能力。
二、缺爱心理的社交问题
缺爱者在社交关系上的“无价值感”的感受和“不值得被爱”的信念,严重影响正常社交,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则更为突出。缺爱心理对个人的影响可能会被个案隐藏起来,但是对社交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危害则比较明显。根据依恋理论的跨时代研究发现,缺爱心理不止对个人有终身影响,还会通过不健康的养育影响下一代。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社交恐惧。
缺爱者大都诉说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学时光,都一心学习,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是进入复杂的宿舍生活或者社会社交圈,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时,就变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为之前专注于书本,可以给自己逃避社交一个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对社交需求和择偶需求的时候,厌恶与依赖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得呈现出来了。
(二)述情障碍。
恒河猴实验有个结论是没被广泛公开的:就是非母亲照料大的雌性小猴子长大后,没有求偶交配欲望,人工强制受孕生产后,雌猴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养育天性,甚至撕咬虐待自己的孩子。从近期的脑神经科学实验发现,早年缺爱的母亲与早年有爱的母亲,看到各自婴孩啼哭时,大脑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早年有爱的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去着急看孩子的情况,而早年缺爱的母亲第一反应是想起自己的童年,似乎失去了养育的天性。这两项情感照料的缺失,在母性上反应的最透彻,但在其他方面也很常见:比如恋爱中,缺爱者倾听恋人诉苦时毫无感觉甚至觉得有趣,以及无法表述对对方的正面情感等。
(三)角色不满。
缺爱者内心长期处在痛苦之中,在未发掘问题根源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的角色不够好导致的。比如在读初中的时候,觉得如果自己考上重点高中,成了那个学校的高中生,心理就健康了。到了重点高中之后,仍然痛苦,就会觉得如果考上重点大学,成了名校大学生,心理就健康了。如果没有考上名校,会把自己的所有心理问题归结为没有考上名校所致。事实上,缺爱者对自身角色的不满,是对内心缺爱导致痛苦的心理本质的防御。很多非常成功、出色的缺爱者,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四)分裂特征。
缺爱者由于非常缺乏安全感,为了保护自己,思想上会显得非常成熟老道。但是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中后期,就会变得像个非常折腾的小孩子,因为缺爱者心理成熟水平还是个孩子,而且是个情感上非常不满足的孩子。
(五)肌肤饥渴。
恒河猴实验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跟“绒布妈妈”在一起,而不是跟“奶瓶妈妈”在一起,说明小猴子的身体与“绒布妈妈”在一起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人类也一样,幼年时期缺少与父母的亲密接触的孩子,会有肌肤饥渴感。这种肌肤饥渴,可能会导致缺爱者追求更多的身体接触,而被他人误以为是性暗示,容易导致性关系方面的混乱和危险。有的缺爱者曾坦承:我其实一点都不喜欢做爱,我只是喜欢别人抱着我,但是他们抱着我时,就想做爱。
(六)性单恋(lithromantic)。
没有追到对方时,与对方的联结可以时断时续,有时会觉得非常亲密情感非常浓烈,有时又可以完全忽视对方;而一旦被追到,对方从缺爱者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之后,会对这种情感一直联结的关系强烈不适应甚至厌恶。
三、缺爱者的婚恋障碍
缺爱者在婚恋关系里有很多问题:
一是不安全感强,想要不断确认对方是否爱自己,即使确认了很快也不相信。
二是索取欲强,就像小孩子对大人般向恋人不断索取,缺乏感恩意识和平等意识。
三是负面情绪多,从原生家庭和成长过程中压抑许久的怨恨等负面情绪容易在恋人身上释放,让恋人感觉很无辜。
四是被爱障碍,前者无法感受、体会到被爱,不管对方对自己多好。
五是述情障碍,无法传递和表达自己的爱,不断自己觉得自己多爱对方。
六是假性亲密,为了避免不良影响,压抑内心需求和负面情绪,保持浅层关系。
七是不配感强,内心不觉得自己可以拥有美好爱情,对方对自己好的时候会很怀疑很抵触,努力破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