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爱情:物以类聚还是追求互补?
01
关于性格与恋爱,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我们究竟会被相似的人吸引,还是会去找与自己互补的人。
根据近期《性格与个体差异》上的一篇研究,我们确实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和我们性格特征相似的潜在伴侣,但只会局限在特定某几个方面(Jessica, & Lee, 2023)。
这篇研究主要调查了参与者的大五人格特质,以及这些特质相似性对他们选择潜在伴侣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大五人格的简单介绍,如果你之前有了解过可以直接跳过)
大五人格(The BIg Five)是被心理学学术界广泛接受、用来描述和测量人的性格特质的模型。这个模型将人的性格分为五个维度,每一维度都包括一系列的相关特质。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开放性(Openness):一个人对新经验的开放程度和创新性。得分高的人通常富有想象力,对艺术和文化感兴趣,喜欢尝试新事物,思维开放。得分低的人可能更实际,更传统,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一个人的责任感、组织能力和可靠性。得分高的人通常有条理、负责任。得分低的人可能更随意,更灵活,但也可能更容易分心。
外向性(Extraversion):一个人的热情和对外社交程度。得分高的人通常更外向、喜欢社交、充满活力。得分低的人可能更内向、更喜欢独处、更安静。
宜人性(Agreeableness):一个人的友好和同情心程度。得分高的人通常更友好,愿意帮助别人,有同情心。得分低的人可能更独立,更有竞争意识。
神经质(Neuroticism):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得分高的人可能会经历更多的情绪波动,更容易感到焦虑或者压力。得分低的人通常情绪更稳定,更能应对压力。
每个人都在这五个维度上有自己的得分,这五个得分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特质。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召集到了383名参与者,并先让他们完成一份大五人格测量问卷。然后研究人员给参与者提供100份约会app的对象资料,每份资料都配有一张照片并配上一段个人描述,这些描述对应的是大五人格的不同特质。随后参与者会根据每份资料的内容,决定是否会将这名对象视为潜在约会对象。
结果发现,参与者确实更有可能选择和自己有相似性格的人,但这只适用于大五人格中的某几个特定维度。
具体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在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上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
但在情绪稳定性和尽责性上,参与者并没有做出与自己相似的选择。
首先是情绪稳定性。
基本上无论参与者自身情绪稳定性如何,他们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情绪稳定性更高的人——毕竟情绪稳定通常会被视为理想伴侣的重要特质,且情绪稳定的人通常能在关系中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其次是尽责性。
虽然过去有过一些研究发现夫妻间的尽责性有趋同的倾向,但在这次实验所代表的初期吸引阶段中并没有类似的发现。
研究人员猜测这是因为夫妻双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尽责性这一特质上会逐渐变得更加相似。
02
对性格相似性的偏好也会因人而异
虽然我们在性格方面展现出对潜在伴侣的「相似性偏好」,但这种偏好的强度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以2020年在《性格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为例,我们的自我认知方式就会对选择理想伴侣的方式有所影响(Liu, & Ilmarinen, 2020)。
文章中引入了一个称为「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该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知方式。简单来说,具有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倾向于看重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而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往往对自身持有更为消极的看法,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价值有限。
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在选择伴侣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性格与自己高度相似的人。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在生活中经历的成功较多,因此他们更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个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伴侣。相对地,那些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人,可能因经历的失败较多,因此对自己能吸引到一个性格相似的伴侣抱持怀疑态度。
03
性格相似性对生活满意度会有影响吗
吸引潜在对象只是一段爱情的开始,至于结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又是另一回事了。
那么前面提到的性格相似性,对夫妇之间的生活满意度会有什么影响吗?
根据2013年《性格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在调查了1608对夫妇后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性格相似性本身会影响他们的幸福程度(Furler, Gomez, & Grob, 2013)。
当然这不是说性格本身不重要,事实上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及其伴侣的性格特质会和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有明显关联。
具体来说,自身更外向、更亲和宜人、更尽责、情绪更稳定或者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对两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益;同样你的另一半更外向、更亲和宜人、更尽责、情绪更稳定也和两人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这其实意味着,就长远生活来说,我们和我们的伴侣是怎样的人,可能比我们和伴侣之间的相似度更重要。
至于为什么性格相似性对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有可能性格相似性仅对一部分夫妇有利,但对另外一些夫妇来说,他们在生活中更希望自己的伴侣能和自己形成互补而不是和自己一样(比如说如果夫妇双方尽责性都低,就很容易变成两人都对工作和生活一起摆烂,这时候如果有一方尽责性更高会对生活可能会有更积极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性格相似性能让你更容易吸引同类(或被同类吸引),但找对象本身并不一定要追求性格相似。关键在于你是否了解自己和潜在伴侣是怎样的人,以及你所看重的特质是什么。
毕竟夫妇双方是两个独立个体互相走到一起共同面对生活,而不是简单把两个相似的人归类放到一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