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让孩子移民,但孩子很可能不这么想,如何处理?
本文字数约:4968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60后、70后的“美国梦”源于时代背景
02、父母崇洋媚外,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
03、看清国际趋势,作出更理性的选择
最近,“美国之音”中文网发布的一则采访视频冲上热搜:
一名大约50多岁的中国女子出现在美墨边境,她孤身一人,跟随着其他偷渡客冒险泅渡界河去美国,目的是在美国有关非法移民的第42条法案废除之前进入美国。
这名女子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并没有作出太多的回应,而是眼神坚定、动作利索,携带一小包行李便开始游泳渡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在这个视频下面评论,有人称赞这名女子勇敢、坚毅,她想到自己向往的国度里生活,这是她的自由;有人则担心她将来在美国怎么活下去。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美国。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也发表了评论,他对这名女子表示同情与祝福,但他也指出,这名女子并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人,“中国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很争气,我们自己在改变命运,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我们的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好起来,让中国梦代替传说中的美国梦。”
借着这个事件,我也想谈谈移民到发达国家这个话题,用网络语言来说,这叫“润”出国。这看起来并不属于精神心理学领域,但一个人是否选择“润”出国,这其实折射出其真实的三观。而每个人的三观与精神心理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而且,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父母和青少年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冲突,如果父母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对孩子持续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成为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01
60后、70后的“美国梦”源于时代背景
为什么很多国人想移民到美国,往往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个“美国梦”。有的人甚至将移民美国当成终生奋斗目标,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实现了目标的例子。
比如曾经的网络红人“凤姐”。“凤姐”因雷人雷语在网络上走红,有了大量的粉丝,还有随之而来的名气、财富和机遇。这也帮助她实现了“美国梦”。她在2010年拿到美国签证,还曾表示“死在美国也不回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网传信息称她在美国的美甲店打工,辛苦赚钱才得以勉强度日。如若属实,那她移民美国后的生活也并没有外界看来那么光鲜。
还有在国内出演《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广为人知的演员孙海英,他与妻子吕丽萍都是知名演员,他们也移民到了美国。但早前,有网友拍到孙海英在美国别墅区捡垃圾,疑似以此为生。如果这是真的话,确实让人唏嘘。

孙海英在国外捡破烂,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前国内还有一位高中老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移民的悲惨经历。他曾是二三线城市的高中老师,生活安稳。但他接触了网上一些偏激的信息后,一度成为了“恨国党”,最终抛家舍业,与妻子离婚后移民美国。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到美国后却沦为了底层人民,生活得非常艰苦。此时,他才意识到之前是被网上的信息误导了,甚至可以说是被洗脑了,他才醒悟过来,后悔莫及。
其实,绝大部分拥有“美国梦”的人是60后、70后,还有小部分是80后,90后、00后的非常非常少。而60后、70后这些人对美国那么趋之若鹜,这与他们成长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60后、70后的成长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夕和初期。国内大众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对比之下,我们国家当时确实落后了非常非常多。可以说,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全方位地碾压我们。
所以,当时的人普遍都有“崇洋”的心理,感觉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好,就代表了“民主、自由与先进”,甚至只要是白皮肤的人,在国人眼中就自带光环,觉得他们更有素质、更文明、更富有。这种心态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普遍的,也很正常。
在那个时代环境下,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开始萌芽了。有的人可能遇到过令其觉得社会不公的事件,内心愤懑,于是更加向往国外的美好生活,甚至将移民到美国当成精神支柱,甚至是人生的信仰。
一旦有人说美国的不好,哪怕别人说的有很大事实依据,哪怕说的人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有可能极力反驳,不惜发生矛盾与冲突。
如果到了这种地步,这部分人已经不是简单的“崇洋”了,而是“媚外”,甚至有可能成为了“香蕉人”——虽是黄皮肤,但内心却完全信奉西方价值观,甚至盲目地吹捧发达国家,贬低祖国。说得不好听,网上把这部分人称为攻击祖国的“汉奸”。
但是,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看到国内外的差距后都会选择“媚外”的。有些人的爱国精神和情感刻在骨子里,他们反而将国内外的差距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决心要为建设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甚至想超越国外。
比如,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钱学森,他曾考取公费留学,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决心学成以后回来报效祖国。刚回国的钱学森面对“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的质疑时,他从容不迫地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最终,钱学森带领团队研制出的核导弹发射成功,我国跻身于世界核大国的行列。为祖国和国人赢得了尊严!
还有些人虽然不移民,但可能只是没有现实条件,他们内心仍是“崇洋媚外”的。他们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了,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超越。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和自己的祖国都缺乏认可,是自卑的。
02
父母崇洋媚外,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
当然,崇拜西方发达国家,这只是他们想移民的基础心理。至于他们移民的具体原因,每个人的都不完全一样。
有的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在国内无法施展才华,并认为国内社会上有太多不公平现象,失望至极。
其实对于这部分人,我建议他们要先学会反省自己的归因模式是否理性。如果总是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是“千里马”遇不着“伯乐”,那这很可能意味着当他们在事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总是习惯性地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外界,很少反思自身的不足,也就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
如果严重的话,有小部分人可能已经发展为偏执型人格改变,甚至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还有可能被一些信息误导了,甚至是被洗脑了,认为国内的社会现状就是压迫、压制百姓,毫无公平和人道可言。
只有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个体才能享受到更加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个人的权利和才华才能被尊重。
慢慢地,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移民到国外去,身边人好意相劝,建议他们要慎重考虑,他们反而会觉得是别人被国内的社会制度洗脑了、不可救药了,只有自己是清醒的、有着崇高理想的,所以根本就不听劝。
就像上文提及的高中老师,他本来有安稳的工作,但被网上一些偏颇的、带有目的的信息洗脑后,他毅然选择出国。我相信,当时在他妻子的眼中,丈夫的念头太异想天开了,简直不可理喻,她也一度想阻止。
但这个老师当时”中毒已深“,最后决定离婚,孤身移民,直到到了美国缺乏谋生技能,沦为底层人群后,才幡然醒悟。
还有的60后、70后走的是“迂回路线”,他们自己年轻时没法移民,现在人到中年也不敢轻易出去冒险了,那就先赚钱,努力把孩子送出国,让孩子在国外定居后,他们再到国外跟孩子一起生活。
这些父母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他们忽视了时代的巨变,也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在实际执行时,就有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
有些孩子对国外的看法与父母的基本一致。他们也非常向往西方发达国家,出国留学毕业后可能会留在国外工作、定居。
其实,这确实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些孩子三观不正,对祖国和自己民族严重缺乏的认可,并且贪图物质、贪慕虚荣、飞扬跋扈,就有可能在网上公开发表一些不当言论,遭到网暴,甚至被“社死”。
比如今年3月,一个IP地址在澳洲的女生用“北极鲶鱼”这个网名在网上炫富、侮辱国人,还说自己的爷爷是交通局局长,结果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
而有些孩子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看法、甚至三观都跟父母并不一致。
他们与父母成长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他们充分见识到祖国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意识到我国在不少方面早已超过了英法美等发达国家。比如我国的高铁里程超过全球其他国家高铁线路之和的两倍还多,以5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这一代孩子见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内心是充满自信的,根本不羡慕其它国家。而且,他们涉猎的信息很广,他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是什么美好的天堂,也存在非常多不公的、龌龊的事件。
更何况,有的孩子出国留学后,可能很快就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类似于“巴黎综合征”。他们“一出国就爱国”,希望留学学成后还是回到国内。
这些爱国的孩子,当他们听到父母贬低国内、吹捧国外时,内心会非常排斥,甚至对父母感到鄙夷。很多父母感到难以接受,“我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出去,就是希望他们能少受一些苦,在国外过得舒服一点,他们却不理解我的用心良苦,还拼命要回来?!”
孩子则认为父母的认知太落后了,没有意识到“东升西降”的国际趋势(即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已日渐趋于平缓,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则快速发展中),还盲目地崇洋媚外,让自己移民实际上是“坑”了自己。
对比起上面那种亲子都向往国外的情况,这种亲子之间不一致的情况倒更为常见,而且很容易导致亲子矛盾与冲突。我们在临床中就接诊过很多类似的孩子和家庭。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深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反对父母的观点,并向孩子解释父母的“崇洋媚外”是怎么来的,这背后有时代的因素。
但与此同时,我也会建议父母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观念,要多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有意识地与孩子形成一致的三观。
03
看清国际趋势,作出更理性的选择
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果父母想让孩子过上更加幸福、自由的生活,可能更需要做的不是努力挣钱送孩子出国,而是尽可能看清国际发展趋势,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尽量跟孩子一起作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父母不宜“媚外”,不能一味地推崇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无论最终选择在哪里生活,父母都要看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及真正实力,提高民族认同度。
当我们看到一些贬低中国的言论和信息时,我们要保持觉察和清醒,要看清楚说话人的角色,他们的言论很可能只代表了一种立场,而不一定是客观事实。
同样地,我们不能只看到一味吹捧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更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理性声音。
比如,很多60后、70后认为国家政府应该少干预经济市场,应该像美国一样推崇自由市场经济。
但就在不久前,美国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公开发表在演讲,他指出了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公开质疑美国不应再过度追求贸易自由化和市场经济,而要增加美国政府在投资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打造“新华盛顿共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代表着美国政府的官方人士尚有这样的反省和反思,我希望部分父母不要再被那些盲目鼓吹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信息所蒙蔽了。
还有,很多父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但他们认为这都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完全地内归因,却忽略了每个人的成功都无法完全脱离时代的背景,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后创造的风口和红利。
所以,这些成功的父母不能将功劳都归于自己身上,而要怀着感恩之心感谢祖国提供的土壤和机会。当然,有的父母确实遇到过不公平事件,但再先进的国家也存在各种社会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看待。
第二,三观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父母若始终认为国外比较好,那么移民确实是个人选择。
不过,我们要理性看待这种三观、甚至信仰的来源,这绝对不是先天的,也不代表就是对的,而是受到每个人原生家庭、时代背景、教育经历等多因素而形成的。我们要警惕自己是否受到一些有目的性的、偏颇的信息的误导。
而且,每个人做出了选择,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移民后在国外遇到挫折和困难,要学会积极面对,而非后悔当初的选择,继续怨天怨地怨社会。
孙海英被网友发现在美国捡破烂后,他说自己不后悔。如果他真的不后悔,敢于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仍旧是非常可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接纳。
第三,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不能将自己的三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更不能将移民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也有独立的三观,也想要拥有生活的自主权,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父母不能希望孩子按照父母期望的人生轨道来走。
虽然孩子们的三观和想法不全都是理性的,但他们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了解的信息不见得比父母少。父母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觉察亲子之间的三观是否一致,并有意识地与孩子的三观磨合,形成新的一致的三观。
否则,如果父母简单、粗暴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三观,否定孩子的想法,孩子会感到压抑、痛苦,发生难以调解的亲子矛盾,亲子关系走向僵化,孩子很容易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最终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很高。
移不移民,“润”不“润”出国,对于单独的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选择,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个人承担即可。
但放在家庭里面,这会凸显出很多三观上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如果选择不慎,有可能会爆发巨大的家庭矛盾,甚至是家庭悲剧。希望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慎重而理性、深入而有远见地考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