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
作者:邱辰琰、雷亦婷
策划:蔺秀云
编辑:李欣霏
美编:郭雨馨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电影《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是一名量子科学家,在一次意外中,他的女儿丫丫遭遇了车祸。在医护人员无力回天的时候,他决心要将丫丫的记忆上传到数字世界,从而阻止女儿的“死亡”,给她“完整的一生”……
我们都不可否认,生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儿,即使身为成年人,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也并不轻松。或许有些年幼儿童的父母会对儿童突如其来的“死亡”问题而感到惊讶。比如:“爸爸妈妈以后也会死去吗?我也会吗?死后会去到哪里呢?我不想死,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要死呢?”
听到孩子天真无邪的问话,作为家长或教育者的你会如何回应?是选择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还是坦诚地将有关死亡的真相告知孩子?
01
究竟什么是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为主题,主要探究死亡、濒死与生命的关系,帮助个体了解死亡、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改变其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为模式(康萍, 2009)。《医学伦理学词典》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死问题的特殊教育”(杜治政, 2003)。
那么如何进行死亡教育呢?在分享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之前,我们先来解答两个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
02
儿童谈论死亡相关话题会不会太早?
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低龄儿童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据此,有人断定谈论死亡对低龄儿童而言为时尚早。但事实上,受到研究方法和时代背景的限制,皮亚杰阶段论框架下的研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且现在的儿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渠道,知识经验也比若干年代前的儿童更加丰富(朱莉琪, 方富熹, 2006)。
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欧文·亚隆根据工作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儿童对死亡的关注很普遍,这对他们的经验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就是要应对无助感和消亡的恐惧。
●儿童不仅非常关注死亡,而且这些关注开始的年龄远比人们想象得更早。
●儿童对死亡的意识,以及他们应对死亡恐惧的方式,都会经过一系列顺次发展的阶段。
因此,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适宜的“死亡教育主题”。因此,此时与儿童谈论死亡话题不但不“超前”,反而很及时。儿童对死亡的最初理解不够客观、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成熟。并且在试图理解什么是死亡的过程中,他们将经历许多困惑,这也更加凸显了成人清晰而准确教导的重要性。
03
为什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01家长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必要
●对年幼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死亡教育的主要方式。年幼儿童社会活动范围狭窄,人际关系简单,对死亡的认知依赖生活经验。有研究表明,早期生活经验对儿童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目睹过亲人、宠物死亡情景或听过死亡有关故事传说的儿童,死亡认知水平更高(张向葵等, 1998)。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经验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儿童早期对死亡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家庭。
●来自家庭的死亡教育,可以弥补我国学校死亡教育缺失的现状。在我国,死亡教育尚未形成规范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独立的课程教材。我国大陆中、小学几乎没有涉及死亡教育的课程,仅有少许高校为医学专业学生开设该课程,且并未得到普及(扈红蕾 等, 2018)。因此,想要孩子受到系统、完善的死亡教育,家长就要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
02死亡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让孩子了解何为死亡,明白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然趋势,没有生命是永恒的。
●让孩子明白生命珍贵不可儿戏,从而更好地避免危险行为和恶性事件,减少自杀、他杀等漠视生命的举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黄钰涵, 2018)。
●培养孩子热爱生命的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意识,产生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感。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接受死亡教育还能使其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时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王曼, 2016)。
04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01我们可以做到:
●带孩子参加葬礼、清明祭扫等活动,让孩子明白死亡是重要和被尊重的。
●耐心、真诚地解答孩子关于自己和他人死亡的疑问。在孩子对身边的死亡现象表示焦虑或恐惧时,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鼓励孩子坦然接受人人都会死亡的现实,并乐观积极地绽放生命。
●与孩子一同欣赏涉及生死问题的绘本、小说、影视作品……游览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内与生命周期相关的部分,倾听孩子的见解、与孩子一起交流思考。
●带和孩子进行死亡的模拟想象系列活动:
回想自己以前丢失的心爱的东西/去世的宠物,如果能再给你一天时间与它相处,你想对它说/做些什么?
替自己最喜欢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动画当中,已去世的某个角色写一封遗嘱。
……
02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
●首先,死亡教育可以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如允许孩子们观察一些腐烂的蔬果,来消除他们对死亡的猜测,帮助孩子直观地认识死亡(徐广宇, 张纪云, 2016)。同时,幼儿对心爱之物的失去较为敏感,这时候可以通过举行小动物葬礼等方式缓解孩子的遗憾和难过,减少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其次,由于2-7岁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死亡,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更多来源于害怕分离和被抛弃。因此,家长要在死亡教育的同时注意安全感的建立,给予孩子陪伴和支持,“也许死亡有一天会使我们分离,但不变的是爸爸妈妈都会一直守护你、爱你,直至永远!”
03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
●带领他们了解、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例如了解无偿献血,意识到这也是在挽救他人的生命;参与公益宣传,感受人类的互助和生命的另一种传递等。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努力实现人生理想,把握有限的生命,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得到“生命的延续”等。
●针对年龄更大的孩子,还可以适度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死亡想象活动。例如回答问题“在死亡之前,我想……”,并用它提问身边熟悉的人。这个死亡教育项目是对古代“memento mori(凡人皆有一死)”的当代再现,与之相关的全球公益项目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也使对死亡的反思成为话题(Testoni et al., 2018)。
05
总结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生理现象,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真正认识死亡方能体会生命的意义”。作为家长,一堂好的死亡教育课不仅能让孩子从终结角度理解生命,从而珍惜当下,更好地生活;这段“特殊题材”的互动体验也会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让孩子在坦然面对现实的同时,深深感受到能帮助他们驱散死亡焦虑的爱与陪伴。
参考文献
Smilie, K. D. (2022). Death education's "period of popularity": Lessons for contemporary P-12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Death Studies, 46(1), 65-77. http://doi.org/10.1080/07481187.2021.1902427
Testoni, I., Iacona, E., Fusina, S., Floriani, M., Crippa, M., Maccarini, A., & Zamperini, A. (2018). “Before I die I want to …”: An experience of death educ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ocial service and psychology. Health Psychology Open, 5(2), 277620577. http://doi.org/10.1177/2055102918809759
Testoni, I., Palazzo, L., Calamarà, N., Rossi, G., & Wieser, M. A. (2021). "imagine you have ALS": Death education to prepare for advance treatment directives. Behavioral Sciences, 11(1), 6. http://doi.org/10.3390/bs11010006
Testoni, I., Tronca, E., Biancalani, G., Ronconi, L., & Calapai, G. (2020). Beyond the Wall: Death Education at Middle School as Suicide Prev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7), 2398. http://doi.org/10.3390/ijerph17072398
杜治政. (2003). 医学伦理学辞典 Medical ethics dictionary. 郑州大学出版社.
扈红蕾, 宿长春, & 扈永强. (2018). 中国死亡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观察(下半月), 7(11), 55-56. http://doi.org/10.3969/j.issn.2095-3712.2018.11.023
黄钰涵. (2018). 论幼儿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劳动保障世界,23, 42-43.
康萍. (2009). 寓死亡教育于临终护理教学中. 卫生职业教育, 27(1), 140.
李丹, 陈秀娣. (2009).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与教育,25(4), 1-7.
平措卓嘎. (2014). 藏族幼儿死亡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校园心理, 12(5), 301-304.
王曼. (2016). 青少年死亡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法制与社会,25(34), 254-255. http://doi.org/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19
徐广宇, & 张纪云. (2016). 死亡教育———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生命教育形式. 教育教学论坛,7(43), 86-87.
亚隆, 黄峥, 张怡玲, & 沈东郁. (2015).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商务印书馆.
张向葵, 王金凤, 孙树勇, 吴文菊, & 张树东. (1998). 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4(4), 8-11.
郑永爱. (2006). 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特点的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7), 52-54. http://doi.org/10.3969/j.issn.1007-8169.2006.07.014
朱莉琪, 方富熹. (2006).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1), 91-93. http://doi.org/10.3969/j.issn.1005-3611.2006.01.034
作者简介:邱辰琰, 随遇而安,为所当为;雷亦婷,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咨询电话】:010-62279199。
原作者名: 邱辰琰、雷亦婷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转载原标题: 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