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丨依恋类型不安全,我们的爱情就完蛋了吗?
作者: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写在前面:
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情感上、心理上联结的固定模式,在幼年时形成、长大后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及社交关系。
几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对于人生长期的幸福至关重要。这篇指南将告诉大家如何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以及如何塑造它,为我们改善亲密关系创造可能。
01
依恋模式源于童年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作为儿童心理学家的他认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爱护和养育有着根深蒂固的需求。
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没有存活能力,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喊叫、纠缠等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也养成了如此的本能。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表明,我们与主要监护人的早期生活经历,有意无意地塑造了我们一生中对人际关系的期望。这些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家人、同龄人、同事和恋人。
最终,依恋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决定了是否害怕被抛弃,以及是否想与他人保持距离,甚至用故意疏远的方式来避免亲密关系。
02
依恋模式在成年关系中发挥作用
下面的例子展示了依恋模式是如何在关系动态中发挥作用的,看看我们能否在其中看到自己:
l Ravi与妻子
Ravi像往常一样在家做了晚饭,等着妻子Frankie下班回家。妻子迟到了十分钟,这让他开始担心。“她没告诉我会回来得这么晚,她晚到家的话应该给我发短信的”。
没过多久,Ravi的担心就变成了生气。“她明明知道晚上要一起吃饭的,怎么还能迟到呢?她总是这样,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也肯定不知道我在担心她。”
当Frankie到家时,两人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轻松地坐下来吃饭,而是吵了一架。
l Diane与伴侣
Diane要开始跟伴侣聊聊了,只不过这次谈话内容是关于分手的,她决定结束这段恋情。
和之前的几段关系一样,刚确定关系时充满激情和乐趣。但当伴侣开始对她产生强烈的依恋时,感情迅速恶化。
好像强烈地被爱总是让Diane封锁内心并逃离对方。所以,和她的伴侣分手是Diane唯一的选择。Diane的恋爱体验总是过于激烈,这让她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有一段稳定的关系了。
l Dave与上司
Dave的老板让他想起了他的父母。她很和蔼可亲,当他需要支持时,她会伸出援手;但她对Dave的表现提出建议时,Dave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批评,感到尴尬。
“为什么这种感觉总是困扰着我?”Dave想,“我是个成年人,明白自己的工作做的不错,也想在这个方面取得成功。但我总是觉得老板在批评我,这让我感到敏感自卑。”
这种情况不止出现过一次,这让Dave开始怀疑,在工作中自己能否发挥全部潜力。
这三个例子中,至少有一个会引起你的共鸣。不仅仅是看到自身曾经的行为,也可能会发现身边人的影子。
依恋理论认为,除非你理解、改变你的依恋模式,否则,你可能依然会使用从最初的监护人那里学到的习惯,来对待现在的人际关系。
虽然依恋模式早在幼年就已被塑造,但它会不断被新的经验一点点地更新和改写;有时候甚至会被完全“重写”。通过在人际关系中尝试新的行为,并找到新的应对行为来解决焦虑和压力,你可以改变你的依恋模式,享受更好的人际关系,过上更充实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步骤中,我们将向你展示如何探索自己的依恋模式,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它。
03
确定当前的依恋模式
想要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第一步就要识别目前的依恋模式。
从以下四句话中选择最能描述自己的那一句:
a)和伴侣分享感受让我感到很轻松,当他们向你表露情绪时,我也会感到很舒服。亲密、开放和爱是与生俱来的。
b)我想和别人在情感上完全亲密,害怕伴侣爱自己不如自己爱他。我很依赖伴侣的情感支持或安慰,担心会被抛弃。
c)没有亲密的情感关系,我也能过得很舒服。独立是很重要的,我不喜欢依赖别人。
d)与别人靠得太近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我想要情感上亲密联结,但我发现自己很难去信任别人。
这四种说法分别对应心理学家所定义的四种主要依恋模式中的一种。
他们分别代表着(a)安全型;(b)焦虑型;(c)回避型;(d)混乱型。
一会儿会解释这些术语的意思,但在这之前,请不要因为自己的依恋模式自责。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依恋模式是完全消极的,那后续的改变也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记住,每一种依恋模式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习得反应。如果你的依恋模式不是安全型,你也不必懊恼,所有依恋模式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
04
理解四种依恋模式
一旦你理解了依恋理论,你就有了一个平台,可以在人际关系中了解自己,同时更好地了解你在乎的人。
如果你足够幸运,拥有安全型依恋模式,你的主要监护人可以及时感知到你的情绪、并给出及时反馈,那么就能在生活中享受健康的人际关系。
然而,其他三种主要的依恋模式是不安全的,通常很难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
焦虑型依恋模式通常是由于不一致或侵入式的育儿方式,也有可能是因为监护人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模糊。例如,过早地让孩子接触不适当的成人情绪和情况。
如果这是你的依恋模式,那么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能很看重亲密和联系,并且担心会令对方不开心,也担心被拒绝。在一段关系中,你可能倾向于认为最坏的情况正在发生。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容易嫉妒别人、粘人,经常想要退缩,并带有被动的攻击性,比如与他人冷战。
回避型依恋模式,可能是因为监护人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持续、重复拒绝。如果你是这种模式,那么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总是试图独自应对事物。
你可能会拒绝恋爱的需要,或者,如果你已经恋爱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在情感上保持亲密,也有可能很看重伴侣的外表。
你可能不喜欢过多关注别人的情绪,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一种,混乱型依恋模式。对于这种依恋模式的人来说,监护人(以及未来潜在的朋友或伴侣)是偶尔的安慰的来源,但更多的时候是威胁的来源。因此,他们被困在一个可怕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去或留”悖论中,并不断对此做出回应。
这种模式与童年时期严重的虐待和忽视有关。如果你经历过这些,你可能会与自尊作斗争,可能会发现处理人际关系非常棘手,因为你经历了强烈的情绪。
05
进入更安全的依恋模式
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在一生中都具有可塑性。因此,大脑所决定的依恋模式不是命中所定,它可以被改变,你可以选择改变它。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的建议:
l 尝试发现你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结果。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你目前有着回避型倾向,你可能不需要太多的亲密接触。你可能觉得,你们都明白对方是爱自己的,所以没必要过于关注亲密接触。但也许伴侣确实比你更需要一点安全感。
所以,与其把伴侣看作粘人精,不如从依恋的角度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他们需要你多一点关注,那么你也要相应地调整你的行为。
l 识别你爱的人的依恋模式
如果你和伴侣都不了解彼此的依恋模式,那你们更有可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和争吵。
尝试向伴侣靠近,去真正地去理解他们,而不是急于道歉。从他们的视角看待事物,你可以尝试着自己去理解,也可以直接去询问他们的感受与见解,后者往往会更有效。
当你对伴侣感到生气时,他们是什么感觉?当你对他们的感受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时,会是什么感觉?这样去思考的话,会得到更多信息,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满足伴侣的更多需求。
l 与伴侣合作,改变你的依恋模式。
如果你感到焦虑,不妨向伴侣寻求耐心和宽容,同时焦虑的时候少做些事。或者,如果你是回避型的人,你的伴侣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空间,也可以通过温柔的方式让你感到亲密关系的存在,比如浪漫的晚餐,交心的长谈。
l 不断尝试与他人交往的新方法。
如果你是焦虑型依恋者,可以试着对别人表现得直接点、真诚点。如果你是回避型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联系,那就在出现意见不和时努力让自己保持现状,尝试理解对方,而不是逃避。
l 创造一个良性循环。
尝试建立这样一个良性循环——(a)注意到自己处于潜意识行为,例如,陷入情感需求或逃避行为;(b)停下来反思;(c)尝试不同于以往的选择;(d)关注结果; (e) 如果结果是积极的,那就把你学到的应用到将来的情况中。
你也可以应用这些方法来改变恋爱关系之外的依恋模式:友谊、家庭关系和工作关系。
例如,你的老板认为你有一项工作需要改进,但你对他们的批评而感到恼火(类似于我们前面关于Dave的例子,挑剔的老板让他想起了他的父母)。
你可以试着深呼吸,避免做出你过去可能会做出的事情,比如愤怒的、防御性的反应,这样就开始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良性循环。
另外,依恋模式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虽然我们早期的人际关系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如果我们选择了正确的人出现在我们身边(或者足够幸运地偶然遇到他们),生命最初几年带给我们的一些负面影响可以被抵消掉。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这是一项终生的工作。你每天都要寻找可以改正的经历和学习的机会,并努力利用它们。
你不可能每次都做对。你会一次又一次地生气、粘人、暴躁、孩子气。这时,让自己休息一下吧,你不会在一夜之间看到变化。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们倾向于回到熟悉的习惯和行为方式。
但我们也可以学习和适应,专注于你认为最困难的事情,取得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