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未来的你】帮助【现在的你】脱困?
01
张予然来找我时,离开银行已经一年。这一年里,她一边带娃、一边调养身体,一边已考完注册会计师证。对停下来的这一年,她非常满意,用她的话来说想明白很多年没有想明白的事,现在再回顾在银行五年的成长,都不及这一年的感受那么强烈。
她来自大西北的一个小县城,成长的过程似乎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身边的人大多是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所以30岁后辞职离开银行掀起不小波澜。她来找我,谈起对未来的期待说到了许多,但有一点非常确定:这一年的休息与思考,让她非常想要转型。
其实大多数成年人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愿景。我们有目的和目标,但那不是愿景。如果你问一个成年人想要什么,很多人实际说出的是他不想要什么。他们想要一份更好的工作,也就是说,他们想辞掉现在这份无趣的工作。这类“负面愿景”的冗长列举,的确是极为普遍,即使在非常成功的人士当中也是这样。
真正想要了解一个人,不应该是看她说了什么,而是应该看她没说的是什么。我向予然反馈在此过程中我的观察。
她停顿一下,说道:“我和先生商量了,想全家离开这里,去珠江三角洲那边发展。”说这句话时,声音明显有了异样。这些话好像有它们自己的意志一样,就这样跑了出来。尽管如此,我知道这些话所表达的清晰景象,对她还是意味深长的。
比如,她认为辞去银行的工作虽然不被很多人看好,但生活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如她想让孩子离开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未来;比如受当地干燥气候影响,从小就有过敏性鼻炎,医生建议她有条件可以换地方生活;比如她坚信的认为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是此生最早的时间了,31岁的年龄应该不迟。
关注终极内在愿望,而不仅仅注重次要的目标,这种能力是自我超越修炼的一块基石。但很多人不清楚也不了解。个人愿景出自内心。真正的愿景,指的是个人对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领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澄清愿景是自我超越修炼中一个比较容易的方面。对许多人包括予然来说,面对现实是更艰难的挑战。
02
很多客户通常感到,谈论自己的愿景,哪怕是很清晰的愿景,也会有很大的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愿景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我想自己开个公司”,但是,“我没有资金”。或者,“我想从事我真心喜欢的职业”,但“我还得挣钱糊口”。张予然此时的困惑是【想去珠三角经济区发展,但不知道该怎么转,转型哪个方向更正确,找不到合适切入点】。
这些差距可能会使愿景看似不切实际,或者纯属想象。它们可能会令我们感到气馁,或没有希望。但是,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一种能量的源泉。假如没差距就没有任何追求愿景的行动的必要。其实,这个差距正是创造能量的源泉。我们把这个差距叫作创造性张力。
假设在你的愿景与现实之间,有一条橡皮带。如果拉伸橡皮带,它就会产生张力,这代表了愿景与现实间的张力。张力寻求做什么呢?只能是减小或释放。要减小张力,可行的方法只有两种,让现实向愿景靠拢,或是让愿景向现实靠拢。能够实现哪种方法,取决于我们是否坚持自己的愿景。(如下图)
创造性张力的产生要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过程、结果和环境。
一是主体。主体可以是个体或组织,一个没有奋进追求、勇于挑战的人或组织,是产生不了创造性张力的。即要保持一个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愿景,是需要勇气的。为自己的愿景而坚持自己立场的勇气,正是高水平自我超越的特征。
二是过程。为完成创新和创造所要经历的整个过程,主体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知识和时间资源,绝非头脑一热、三分钟热度能完成的。这里面有主体想要成为的新身份、价值观、信念和所需具备的能力。
三是结果。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正是目标愿景与现实当下的不兼容不统一,才需要去破坏原有结构和惯例,才能产生创造性张力。
四是环境。环境是外部施力体,是创造性张力得以存在的整体系统结构,正是系统中创新的持续涌现,才能让主体保持创造性张力,才能使主体在动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
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愿景能做什么。真正有创新力的人,能够让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发挥作用,从而产生推动变革的能量。
03
因此,创造性张力是把愿景和现实拉至一定范围内并且维持二者之间差距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激发人和组织的创新性思维。
所以你得假想一个已经轻松解决好问题的你,从那个你回头看,并回答你现在的问题,透过未来的眼睛看自己,你会发现答案自己会跑出来。
我常常带着客户看过去那个“快走不出来、差点灭了”的旧自己,或是回想自己10岁怕上学考试,16岁时失恋想死…他们说现在看起来真的没什么大不了,早已云淡风轻,一点都不需要大惊小怪,也没那么致命。这就是借用“已完成的自己”的经验,或是向“未来的自己”求救。
咨询中,我请予然邀请她们全家已经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所有的渴望都得到了满足,没有任何工作上的问题,没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没有职业上的、人际关系层面的问题。然后我会问:“如果你过上了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生活,你感受如何?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我会很开心很兴奋。首先我想和那边的老同学联系,请他们帮忙打听生活上的一些信息,另外我也会抓紧上网投递简历。我的先生也准备和我们一起过去,他刚考完建造师的证书,正在和集团申请调岗的机会,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这样我就更有动力了”。
你看,这是予然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人性远比我们通常认定的要复杂。我们既害怕变革,又寻求变革。所以Vin认为:“人们从来不抗拒变化,我们抗拒的是被改变。”
当她设下“未来的她”,从这个“未来的她”看“现在的自己”,她瞬间就能看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机会点在哪,而这些机会点早就存于“现在的自己”之中,只是之前“现在的她”看不到,只有“未来完成式”的她才看得到,这就是为什么她只需看到愿景,把自己想象在“已完成愿景的自己”里,至于要怎么完成,她想都不必想,灵光一闪都会在她的眼前出现,这路径绝对不是“现在的她”所能想象的,如果“现在的她”能推想出未来的路径,她早就不是现在的自己了。
所以,请将愿景的完成点设出来,再从“未来的完成点”投射到“现在”,其目标及每日的详细计划表进度就出来了,这就是完成路径。(如上图)
最后一次咨询,张予然根据以上的思路和我们深度分析沟通后的结果拿出了达到愿景的四条路径方案(此处涉及客户隐私,略)和我讨论,最终我们选择了当下最适合她的那一条。
最后的话:
亲爱的,从你现在的点,到不了你想去的点。
现在的你,是由过去的你所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你,你必须先清空过去捆绑着你思维的手铐脚镣,因为你戴着旧思考的手铐脚镣走旧的路,是永远飞跃不进新的未来的,你只能在原地打转。
也就是说,你从现在所处的低点是看不出所以然的,如果你想要在未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你,你得移到未来要到的点,从那个点的高空看你现在的所在点,路径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以海量容,碎石在底。以海纳波,浪为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