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风潮:哥特风的魅力你get了没!
作者:丹铭
主播:Enya
排版:宠露
责编:小颖
来源: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你看过以下哪些哥特式电影?(多选)
《剪刀手爱德华》
《亚当斯一家》
《僵尸新娘》
《断头谷》
黑暗、阴森、阴郁、重金属......
看似一切和美好相违背的词语,却也是受人追捧的哥特 (Gothic) 所独有的特点。哥特风早已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例如建筑、文学、音乐和服饰上,成为社会潮流。
就像最近网络平台上疯狂刷屏的《星期三》更是火爆全球。许多人竞相模仿的女主角“星期三”的服饰和妆容形象,还有大家都在跳同款“僵尸舞”,女主角烟熏的妆容和永不变换的黑白衣服搭配,都带给了观众独特精彩的视觉效果。而这也使更多人对这个充满“暗黑”风格的亚文化充满了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心理学研究来看看哥特文化吧~
01
关于对哥特亚文化的偏见
在维基百科里就有描述道:哥特亚文化特点是强调个人主义,对多样性的宽容。
UCLA心理学健康项目曾经发表过对哥特亚文化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联系的研究,研究中引用了Hodkinson (2002) 曾经在关于社会学报道里指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女性化外表的强调也普遍接受。虽然大多数哥特人在广泛的社会中表现得与异性恋规范一致,但在哥特俱乐部中,偶尔会看到同性牵手、拥抱和接吻时,大家都不会过多惊讶。”
哥特人对主流的厌恶也往往反映了他们与众不同,他们也在积极享受哥特人圈子之中。可就像这种看似不合常规的形象外表,与大众主流审美相反的表现形式,使哥特人群容易受到偏见和偶尔的暴力。他们常被认为是“奇异人”。
即使哥特人为时尚和艺术做出了贡献,可是却也面临着被外界污名化、妖魔化;会经常遭受到媒体、学校、宗教组织和执法当局对他们的特别关注,将他们视为对社会的潜在威胁。
大多数被哥特吸引的青少年正在寻求同龄人的社会接纳。有些青少年痴迷哥特文化的背后是由于在学校的困难,感觉到疏离,有些人甚至还面临着虐待、歧视和校园暴力。
就像在1999年哥伦拜恩校园枪击案件中嫌疑人被错误认定为是哥特人,尽管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凶手与哥特群体有关,但在ABC 新闻报道中一条谴责哥特的即兴评论被全球媒体转载,逐渐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道德恐慌。殊不知哥特群体在无形之中又变成了受害人......
我们不难看出刻板印象对一件事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甚至是伤害。刻板印象(stereotype ) 是对特定群体或人群的固定、过度概括的信念。我们往往通过有限的信息就去断定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能力。而使用刻板印象也正是我们简化社会的主要方式,可是正是这种快速判断的“超能力”却也同时给他人带来了偏见态度和不适。
02
从积极心理学中看哥特
刻板印象的存在让许多人会很疑惑,一种看似建立在悲伤之上的亚文化如何转化为幸福?
从某种方面来讲,哥特社区的艺术风格使迷恋哥特风格的人发掘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暗色眼线笔在自己脸上的勾勒,还是追求传统视觉或音乐艺术,哥特风格所提供的创造性都是逃避现实和日常生活压力的避难所。甚至一些哥特摄影师愿意花几天时间在墓地里徘徊,只为寻找合适的角度来捕捉破旧墓碑的颓废之美。
研究人员声称,幸福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对于喜爱小众文化的人群来说,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一片天地,在圈子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幸福便随之而来。建立幸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生活的意义,而人生当中所找寻的意义仿佛就是大家存在的理由。所以无论是小清醒还是暗黑风格,都会给一些人带来无可替代的生活价值。
在积极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关键性概念词便是韧性(resilience),指的是从生活中的挫折中恢复过来的能力。而这也恰好和哥特所展现的意义不谋而合。
对于一些人而言,哥特便具有”死而复生”的概念。而这些人往往是经历过先前美好生活如今却跌入低谷,这些敏感富有情绪的灵魂遭受过生活中重大变化的洗礼,而哥特场景可以作为他们重新寻找慰藉和重建自我的地方。这会使他们变得更加自行,与社会再次更好的建立起来,并且过着比先前生活更“真实”的生活。
哥特给许多人提供了社会支持和归属感,这个富有特色的亚文化好似无声宣言着:“即使事情很糟糕,你也从不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就如同星期三女主角色特性,外表看似冷酷无情,内心却充满爱与正义。
提到哥特风,我们很难不停留在暗黑,诡异的认知上。但若想要真正去了解一个文化,便要先远离刻板印象。
哥特世界为他人带来的隐喻之光从不渺小,可也正是他人的热爱与守护,赋予了这个文化更多更真实美好的意义。毋庸置疑,两者互相成就彼此。
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因为多元化才变得如此多彩美妙,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大胆地、自信地追寻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