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经验」,才能疗愈我们的神经症,推动个人的成长
作者:MatthewHLZ
来源:微信公众号:神经症疗愈(ID:Neurosis0528)
在神经症的治愈,以及整个心理学理论中,我们时常会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经验」。
「经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排除掉遗传、先天基因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是由「经验」塑造的。
我们不难发现,生命经验匮乏的人,心智难以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不谙世事,一旦脱离了舒适圈,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困难时,势必会屡屡受挫。
而过多的负向经验又会深入到潜意识之中,培育出不合理的信念、不成熟的情感,让一个人深受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困扰。
错误的「经验」固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住我们的「自由意志」,让昔日的生命模式在当下与未来旧戏重演,剥夺我们依据理性、长远的目光做出选择,超越情感冲动的能力。
但有益的「经验」,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固有负面经验的约束,让我们的行为、抉择重新变得自由灵活起来,还可以用最“真实”的方式,推动我们实现个人成长。
01
唯有经验
才能促成「自我转变」
犹记得在我上小学四年级那年,接到了爷爷罹患癌症的消息。
在他病危之时,年幼的我站在床边,看着面容憔悴、形如枯槁的爷爷无力地与病魔作斗争、被病痛折磨,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切地体验到了与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
在这之前,我酷爱阅读,虽然年龄小,但是阅览过许多与恶疾做顽强斗争,与亲人分别,独自面对死亡的故事情节,在电视上也观看过许多有关癌症、临终关怀的纪实拍摄。
仅仅作为一名局外人、观众,看到屏幕中与书页上的人物不忍与亲人别离、痛哭流涕时,我幼稚地认为自己深谙如何坦然接纳死亡与告别的道理,足以用来平复面对死亡时的悲伤、抚慰分别时的苦痛。
甚至,内心还抱有着“这些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的美好幻想、侥幸心理。
但是我错了,直到这些“剧情”切实地降临在了我的身边,昔日那些自以为是的觉悟与境界,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真实的经验重创了我的「自我」,在短暂的时间内,逼迫我重塑了对于生命、离别、死亡的态度与情感。
姑且不谈论这种带有创伤色彩的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发展、心智的成长是好是坏,它把我从头脑中用思维构想出来的「理念世界」——幻想着死亡永远不会降临在自己和亲人的身上,且即便发生了自己可以对其坦然悦纳——硬生生地拖拽到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亲人的离去与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无可避免的,我们都在所难逃,无论你喜欢与否、接纳与否,它都会如期而至。
这也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森田疗法的「事实唯真」进行体悟。
多年后回想起这段经历,发现它也印证了有效心理治疗的原则:
那便是「真诚」,真诚地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不是用甜言蜜语、糖衣炮弹对事实进行粉饰,虚情假意地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糟糕的事情不会发生”,把自己圈禁在安全舒适的象牙塔内,退缩逃避。
而是承认现实,原封不动地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承受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且无论如何,要继续前行。
我觉得,在这一方面,「经验」对我们的教导,就是尽早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象、一厢情愿的臆想,从理想主义的构想中回到现实,不再规避人生应当面对的苦难,不再妄想有什么捷径可走,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穿越痛苦,获得成长与平静,而不是被其击溃。
就像俗语中所说的:人只有哭几场,才会长大;有时候,痛得不够,人是不会改变的。
回到神经症的治疗之中,之所以许多病友在学习了大量理论的基础上,仍然难以实现自我的蜕变,往往是因为“试错的经验”不足够多。
依据我的咨询经验,除去咨询师对心理治疗所独立施加的作用,前期饱受了神经症苦痛的折磨,并且在找寻了各种方法、措施,接受过各类其它类型的治疗后,病情都不见起色的病友,在通过理论的学习、心理健康的教育认识到了正确的路径后,改变的意愿往往是最强烈的,行动起来也是最积极的。
在患病的初期,神经质的精神素质总会让我们怀着可以毫不费力治愈自己的侥幸心理,急于求成地搜寻捷径——服用药物、住院、逃避客观环境、进行一些所谓的“催眠”或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次次的失败经历,除了带给我们透顶的失望,也我们坚定了信念,去走那条虽然看起来更漫长,让身心暂时更痛苦,但却能够带来彻底治愈的道路,焕发出艰苦卓越的精神与勇气。
正如森田先生所说的“大疑有大悟”那样,如果没能在经验层面痛够、绝望够,体验到了痛彻心扉的迷茫、困惑,那么人往往是心存侥幸,掩耳盗铃,很难直面现实的。
因此,在自我的成长与心理治疗中,不要怕受苦,因为没有一点苦是白受的。
神经质性格的人本身就更为偏执与求易,如果不是撞到了南墙,你又怎会愿意回头?如果不是一次次虚伪的掩饰让自己遍体鳞伤,你又怎肯袒露内心真实的面目?
02
正向经验与反馈
是引导成长的良师
当然,「经验」不只有让我们吸取教训,改过自新的一面,良好的经验可以起到循循善诱的引导作用,帮助我们重拾内心的力量与信心。
生命的初期,被父母无条件地爱、支持的体验,会帮助我们在内心堆积起坚实的安全感,在面对外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即便遭受到来自于他人的质疑、否定,也不会过分挫伤自尊与自信。
同时,面对全新的境遇、事物时,通过积极尝试所收获的正向体验会完善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拓宽我们的视野,给予我们看待事物的多元化角度,并且让我们再次面对它时,内心少一分不确定感,多一分掌控与舒适。
即便负面的经验会塑造、甚至决定一个人在面对当下情境时的负面情感,生成自动化的灾难化思维,只要我们肯有意识地针对特定场景、事件进行暴露,制造全新的情感体验,一次又一次,也足以矫正根植于潜意识中的错误信念。
例如,对社交恐惧的朋友来说,承受着在他人目光注视下的恐慌与不安,硬着头皮在众人面前完成一场演说,开一场会,最终惊喜地发现“的确,别人并没有嘲笑、轻蔑我,我完成地还不错”,那么内心必然会焕发出不同于以往的自信与勇气。
对于疑病症的朋友来说,容忍着臆想出来的“病痛”,将身心的异常感受暂时搁置在一边,不去反复问诊、确认后,体验到了恐惧情绪与身体异样的消散,才会从心底深处意识到之前的担忧是虚惊一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些来访者总会忧心忡忡地问到:“我还能好吗?多久才能痊愈?这个方法管用吗?你怎么这么确定我是一定可以被治愈的呢?”
能不能痊愈,方法管不管用,只有通过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知道;只是聆听我的讲解,即便我百般劝说、鼓励,也不会带来发自内心的信服。但若你肯本着对咨询师的信任,或者在其它动力的驱动下,哪怕持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踏实执行几次,也会确切地体验到症状的缓解与心灵的转变。
此时,即便有人故意吓唬你说永远无法痊愈,方法什么的都不管用,想必你也不会相信了。
就像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一些白话所说的那样:功夫怎么样,试一试才知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03
「真诚」与「踏实」
是经验给我们的启发
也是改变的唯一道路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 Therapy,ACT)的理论基石之一就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实现「体验式学习」,并且依靠「结果反馈」的方式对行为进行强化,以达成心理治疗的目标。
「间接经验」依赖于言语,试图通过传授、交流与思维的方式来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但是由于来访者先前使用的策略曾经有效,或者使用新的策略对他们的安全感、一致性与身份认同会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指导性的学习不太可能有效,因为来访者的言语规则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接受。
「直接经验」或者说「体验式学习」,冲淡了语言的影响,突破了其局限性,让来访者有机会与现实事件接触,如其所是地进行体验,而非受制于头脑的所思所想。
通过将实际经验与头脑受过往经验影响产生的设想进行比较,可以有效地帮助其转变信念,修正情感。
除了彻底的“真诚”,经验给我们启发,还有“踏实”。
因为心理过程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从来不存在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转变,即便通过苦思冥想,偶尔会有“大彻大悟”的感觉,若缺乏实践与经验的支撑,那注定也会被打回原形。
正如许多洁癖强迫症患者,迫使自己在头脑中运作,一瞬间好像接纳了最脏、最糟糕的可能性,但是很快会发现这种心理状态并不可靠,畏惧脏的感受过一阵子又会卷土重来。
心智,是用人生经验一砖一瓦堆积、修建起来的城堡,每一小块都是实心的,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的。
若想一步登天,缺乏真诚面对自己的勇气,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来让自己实现心灵转变、自我成长,那最终也只能造就“豆腐渣工程”,一戳就破。
就像许多天才儿童、少年或者青年,通过刻苦的学习可能会比同龄人学识渊博很多,但是心智成熟度——情绪反应、行为模式等等,不太可能与同龄人之间有太的差异;
即便他们的知识量远胜于一些中年人,但是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与处事、交际方式,必定是劣于比他们多活了几十年、有更多生命经验的前辈的。
假设我们可以回到10年前,告诉了年轻的自己这十年间所犯下的过错、自责懊悔之处以及吸取的人生教训,想必Ta即便对这些了然于心,行为选择上依然会重蹈覆辙。
因为唯有实打实的「经验」,一天天度过的人生才足以让我们认清现实,提升人生的修养,实现自我的转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花费同等漫长的时间来修补心灵遗留下的空洞,在面对神经症时,如果肯本着从实践的角度来获取经验的态度,杜绝总是在头脑中求便捷的倾向,那么几个月到一年的疗愈之路,就足以扭转先前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