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被看见,就是渴望爱
先来看一个寓言故事。
犹太教有个规定,安息日谁都不能从事任何娱乐活动,但一个喜欢打高尔夫,且水平一般的老人在某个安息日去了球场,结果被天使发现后汇报给上帝,上帝非常生气,于是想出一个“特别”的方法来惩罚老人。
上帝既没有让老人面前的高尔夫球场消失以阻止老人打球,也没有让老人失去打高尔夫球的技能,而是让他瞬间球技飙升,堪比世界最顶尖的高尔夫球员。
老人惊喜不已,感觉自己有了超能力,但一转念,老人又陷入深深的孤独感之中,因为在安息日,自己有再高超的球技也不能和他人分享。
上帝用“一个人无法与他人分享或宣泄自己的情绪”作为一种惩罚手段,确实很“特别”。
这则寓言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很难有人能够彻底保守住秘密,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特别在亲密关系中,“看见”,就意味着爱。
正如武志红老师说的:“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和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根本的需求”。
今天的文章,我就从关系的角度来说说,一个内心孤独的人该如何构建深度关系。
01
希望被看见,
是人的根本需求
上述的寓言故事,上帝用“不能说出的秘密”来惩罚老人,可谓最大的惩罚。因为谁都希望被看见,那是人的根本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绝对孤独”这件事。
有人可能会说,自己会享受孤独,可以沉浸在孤独中,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和成长,但我想说的是,他们一定会渴望把自己在孤独中的一切说给别人听,享受孤独只是一个片段而已。
孤独和独处是不同的。能够独处的人,哪怕身边没人,内心也是和外界有链接的;孤独的人,一直会渴望链接,其实就是渴望被看见。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从小被家人忽视,特别是爸爸,她渴望爸爸像爱妹妹一样爱自己,学做鬼脸逗爸爸开心,以让爸爸“看见”自己。成人的她一样渴望着爱,但从小缺爱的她,让她爱的卑微、失去自我,最后也没得到真爱,过完被人嫌弃的一生。
当一个人从来没有被看见时,ta的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样,进而觉得ta这个人不存在,这是对人的深层次否定。
松子在影片最后写出“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七个字,就是对自己的终极否定。
可见,太孤单的人,更多的是爱而不得。
02
渴望被看见,
就是渴望着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足够好的妈妈”,是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国内心理学者曾奇峰老师将其理解为“60分妈妈”,意思是妈妈能为婴儿提供一个基本被满足、基本可控制的养育环境就可以了。
但在武老师看来,“60分妈妈”这个译法不能准确传递出温尼克特要表达的含义,因为他还提到,在婴儿初期,“足够好的妈妈”还有一个特质叫做“原始母爱贯注”。
原始母爱贯注,指的是在婴儿与母亲关系的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妈妈”给婴儿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母亲依据她的孩子需要的变化适应和改变,但在孩子的依赖性增加时要逐渐地减少。母亲的全神贯注,是紧随着她的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
也就是说,母亲和婴儿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可以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进而可以及时回应婴儿。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是时刻被人“看见”,被人爱着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太少,能做到“60分妈妈”的母亲也不是很多。
就像《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说的:“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这说明,很多父母做不到时刻“看见”孩子,甚至会忽视孩子,进而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伤害。
03
孤独的隐形人,
渴望自己被看见
武老师说:“我们都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
就像寓言中的老人,特别渴望和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心情,那些从小被忽视的孩子,更加渴望有人“看见”自己,因为“看见”,意味着爱。
就像电影《孔雀》中的弟弟,自称“沉默得像个影子”的孩子,就是一直被父母忽视,又没有姐姐的勇敢和特立独行,于是变得自卑、懦弱和爱慕虚荣。
当“傻傻”的哥哥给他送伞时,被同学嘲笑后,他都没有胆量承认那是自己的哥哥,自卑心理导致的懦弱,让他走进虚荣的世界。
而这个孤独的隐形人的内心也变得扭曲,甚至因哥哥送伞时被打一事而罚跪心起邪念,买来老鼠药想结束哥哥的生命。虽然他没有得逞,但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冷漠。
后来,他带着离异的女人回到家中,虚荣心让他走到甘心吃软饭的地步,这时的他,已经完全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内心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
可见,一直被忽视、很少得到认可的孩子,即使到了成人,其内心很可能也是孤独的、脆弱的,甚至是冷漠的。
当然,影片中的“弟弟”有这样的结局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家庭氛围有关,但作为成人,更多的是需要自我教育。
也就是说,孤独的成人,可以在关系中得到自己渴望的爱。
04
孤独的隐形人,
需要在关系中疗愈
爱,一定是在关系中获得。
就像那些被“足够好的妈妈”抚育的孩子,就可以在妈妈的呵护下被及时回应,这时的“回应”就是“看见”,就是爱。
而那些孤独的隐形人,就需要一段深度关系。
武老师认为,隐形人,意味着在关系中总是隐藏自己,因此没有存在感。同时,因为碰触不到自己,也没办法去触碰别人。所以,会有可怕的孤独。
电影《孔雀》中的“弟弟”因为无法正视自己那颗自卑的心,一直隐藏自己,于是变得虚伪,爱慕虚荣,生怕被人看不起,但这样的想法不仅束缚着自己,也让他人不敢接近,进而变得越来越封闭和孤独。可惜的是,他终究没能超越自卑,超越自我,活在那个孤独的世界中。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也感觉孤独,那就努力去构建关系,在深度关系中疗愈自己。
首先,大胆展现出自己的渴望。
当然,在这个展现真实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受伤,但如果我们不去和外界的人和事有链接,不活在关系中,就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比如,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事情,专心投入去做;找到自己喜欢的人,真心去爱等等。
其次,好好用心去体验身边的一切。
罗杰斯说,“我”就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我们只有参与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避免活在他人的意志或期待中。
为别人而活,并不能和外界建立深度关系。比如,我们可以和家人或朋友多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会提升亲密关系的质量。
再次,勇于接受进入关系后自恋的破损。
人都是自恋的,进入关系后,很容易受损,因为会受伤,包括被朋友欺骗、被家人伤害等等,所以很多人选择独处。
他们认为,独处时,一切都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可以很好地满足自己的自恋。
当然,有时的独处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没有“关系”,生命就没有展开。
就像武老师说的:“独处再好,生命也是缺乏色彩的。”
总之,我们要在关系中去疗愈自己那颗孤独、被忽视的心,即使“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当然最好构建滋养性的关系),因为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光,就是“看见”,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