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怦然心动》女主学习,如何从理想化走到现实
《怦然心动》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朱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喜欢攀爬到街道的梧桐树上看风景,因为一眼看上了男主人公布莱斯,展开了热烈地追求,但是朱莉一直被布莱斯拒绝。
逐渐长大的朱莉开始反省并且克制了自己的好感,不去主动地亲近布莱斯。随着感情的进展,朱莉也从刚开始热情的女孩,逐渐成为了一个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的人。
在这部影片当中,我想聊一下朱莉成熟的感情观,以及她对待情感的明智和通透。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面对着羞辱过自己、让自己失望的恋人,最痛快的做法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些影视剧中,大女主的爽文也多会进行这样的操作,女性面对爱人不忠诚、欺骗和敷衍,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最后啪啪打脸对方,傲然离去。
可是朱莉的做法显然不是,尽管布莱斯多次的回避她、轻慢她、敷衍她,但是这个少女仍然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承认着自己对于布莱斯的渴望。
朱莉这些心理资源从何而来呢?
一起来了解一个心理学的概念——理想化。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理想化他人、理想化自己,觉得我爱的人身上不应该有任何的瑕疵,他不能够辜负我任何的期待。当遇到情感中的分歧时,我们会暴跳如雷,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美好被对方毁坏和玷污,另一方面也感受到难堪和羞耻——我居然会喜欢上这么一个人。大多数人遇到情感的不忠和分歧,都会对爱人弃之如敝,如同切除自己身上的赘物一样,让糟糕的人糟糕的事离我远去。
而《怦然心动》中的女主角的做法显然成熟和细腻许多,这也是这部电影动人之处。布莱斯有许多的逃避、不忠诚和敷衍,但是这些并没有羞耻到击垮朱莉的地步,也没有让朱莉暴怒到要毁灭对方。相反,她在这个过程中,对待感情更为谨慎和审慎,克制和冷静。她逐渐拉远和布莱斯的距离,更清楚的看到真正的布莱斯。
朱莉为何拥有如此突出的现实感以及成熟的情感觉察和反省能力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朱莉的家庭教育。在我们童年,会有一个思维定势,幻想拥有一双无所不能的完美父母,他们宇宙无敌、战无不胜,作为他们的孩子的我,也是了不起的宇宙之神。“完美的理想化的父母双亲影像”是孩子幼年的执念。
朱莉对于爸爸就有很多的完美期待,期待父亲能够解决棘手的问题。父亲满足不了的时候也会伤心失望,觉得父亲无能无力。
但是朱莉的爸爸并没有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当朱莉被大家不理解和嘲笑的时候,并不是出面把别人收拾一段,给朱莉找回面子,相反父亲会给朱莉画一棵梧桐树,宽慰朱莉,让朱莉立足于自身,去明白情感的细腻和珍贵。
当朱莉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没钱修葺院子的时候,爸爸会带着朱莉去探望自己一直悄悄照顾的脑瘫弟弟。让朱莉明白,亲情比什么都重要。
朱莉在爸爸的协助之下,很温和地过渡了从理想化的期待到面对事实真相的心理过程。这些都让朱莉拥有了更多的现实感,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体恤。她会发现父亲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能够满足她所有的愿望。父亲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仍然利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地在照顾家人。
在这个对于父亲理想化“祛魅”的过程中,朱莉没有遭遇强烈的失望和打击,没有被暴烈的对待和否认,她在一种平静和温和中慢慢接受理想化的丧失,更多地接纳现实和现实中的自己与他人。并发现他人的不容易和限制,不再拥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不合理的要求。
放弃了理想化期待的朱莉,自然会对布莱斯有更多地宽容和允许。她面对退缩不诚恳的布莱斯,并没有扬长而去、大加惩罚和讥笑,给自己过去遭受的委屈找补,而是允许布莱斯就是有缺点、有不足、会犯错的,她并不需要那么完美的布莱斯,生活本就不完美。相反她更能使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积极地改变两个人的关系。
比如她允许布莱斯的解释、和布莱斯一起种下梧桐树,那都是基于现实,对于真实的布莱斯同调的回应,而不是对一个想象的布莱斯去进行回击和惩罚。
朱莉是幸运的,在父亲的帮助下,顺利地度过了自己“理想化双亲影像”的阶段,既保留了对于父母美好的情感,也拥有了真实的现实感。但是另外有一些孩子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的父母在“理想化双亲影像”的阶段表现得非常糟糕,比如酗酒、赌博、婚外恋、家暴等等,这会给到孩子强烈的暴击和刺激,导致孩子“理想化不能”。
“理想化不能”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看到了糟糕的父母,因冷眼看透放弃一切,相反他们被永远的留在了这个绝望而哀伤的位置。成年之后他们会锲而不舍的在内心幻想出一个更为完美的接近神的他人,来拯救他和爱他,以证明自己当初的完美。这是他们内心一直恋恋不舍的一部分,并且非常的绝对和坚决。
保留着理想化幻影的人,对爱人的标准出奇的高,不能忍受一点点不一致。如果爱人表现不好,他们会通过对对方彻底的否认和批判,来证明自己的无比正确和无法撼动。而这些不过是内心对于理想化幻影的恋恋不忘,既绑架了他人又囚禁着自己,并且一次次在完美的幻想中破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