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数字:7±2
本文拟通过简单介绍心理学实验,引出神奇的数字:7±2,枚举其典型应用,并以一个案例作为示范来说明怎么运用。
先请大家来做个小游戏,记住以下这几个数字:
第一轮:13,43,52;3个随机数,是不是非常轻松?
第二轮:13,43,52,69,71;加到5个,是不是难了不少?
第三轮:13,43,52,69,71,95,117,加到7个呢?
第四轮:13,43,52,69,71,95,117,134,159,加到9个呢?
......
再继续加呢?
普通人在那么短的时间一般最多能记住多少个数字呢?
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早有研究。
01
神奇的“7加减2”
神奇的数字“7加减2”,这一短语,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乔治·米勒 G.A. Miller 1983年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上的一篇论文标题中。
该论文里,米勒总结了很多国外心理学者的实验研究结果。他们无一例外,都在研究人的短时记忆容量,简单来说,他们都在研究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最多能记住多少不同的内容。
譬如波洛克(pollack)研究的是纯音判断实验。
他给实验被试(即参与实验的人,下同)播放不同的纯音,让他们进行识别,判断是否为指定的纯音。如果只有2-3个纯音,收听者全部100%正确;4、5个纯音的时候,错误率也不高;但用5个以上的纯音时,错误率就显著增加了。他还尝试了变化纯音出现的时间间隔、纯音频率等其他可能有关联的实验条件,但结果再次得到了验证。纯音数在6个时,被试们的正确率最高。
其他心理学家采用不同的刺激物和任务不断重复这一实验,如识别不同响度的声音,判断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判断正方形大小、面积、直线方向等。除了单维刺激(只在一个维度上有差别),他们还尝试了使用二维刺激(在两个维度上有差别),期望能提高记忆的内容。
然而,这些实验的最佳结果尽管有高有低,但始终都围绕在7上下波动;且单维的多在7以下,二维的则在7以上。
于是就有了这篇被称为经典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
02
“7加减2”的应用
满意度问卷
大多数满意度问卷,在制作选项的时候,会使用5个或7个。
互联网设计领域
“7±2”在互联网设计领域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很多设计细节都会遵循这一原则。
03
“7加减2”的实践
最近大宝正在奋战音乐考级乐理三级。当看到老师给的一张密密麻麻的术语表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对他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能再认那么一大推意大利文的音乐术语名词确实非常费劲。
这时候懂点心理学的妈妈上场了。
看,调整后,是不是结构清楚了很多?!
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加减2,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组块”的方式,把相同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新组块,新组块跟新组块相互组合在一起,再形成一个大组块,这样理解性记忆,就会事半功倍。
怎么样,下次你也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