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秩序感本身就是一种安抚,缓解焦虑的情绪
一般所谓的刷屏文章我是不看的,制造焦虑、诱导焦虑的套路司空见惯,不过前几天一篇《用人话,给大家捋一下这波北京的防疫思路》被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点赞。
细读之下,发现水木丁这个写的真好,有助于北京市民理性对抗焦虑和恐惧。
大凡秩序混乱的社会,要么外星人入侵地球,要么国家混战民不聊生,在绝望中的人们看不到理性未来,安全感丧失殆尽,就会感到时空在此处彻底错乱,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相反,如水木丁这般捋顺防疫思路,“至少是比较能让人看清楚他想干嘛,以及怎么干的。对不对,管不管用就另说了。”(摘自原文)
从心理学上看,北京这波操作向民众赋予了三个重要观念:
Part . 01
依据疫情灵活处理而非一刀切,
才能减少恐惧
我们能看到,发生疫情后会有“封控区”和“管控区”的划分,两个区域的政策也不相同。
“一个小区有确诊病例,小区会立刻被封,变成只进不出。然后小区内会有管控区和封控区的区分。比如小区有40幢楼,3号楼有确诊,那么3号楼就会变成封控区,这个楼周边的1-7号楼就会变成管控区。(摘自水木丁)”
当我们收获一种可控的感觉,知道自己在哪个区域,知道自己会被怎样的对待。也知道如果发生什么情况,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就不会那么慌乱。
而且,这样的被区别对待,让人们不会恐惧,因为还有一种秩序的感觉,这大大增加了可控感。
不是用铁皮将下楼的大门堵上,要给人们一种可以喘息的感觉,就是给人以一种活动的空间感。如果是大门封死,会觉得希望的路被挡住了。
Part . 02
恐惧可以压倒理性,
真正的威胁存在于我们内心
恐惧这样的情绪可以压倒理性的行为、引发非建设性的行为改变。
Marin和她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在现实世界中“父母通过身体语言和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向孩子传递了很多信息”。如果父母对环境中的对象或事件做出适当的反应——显示了自己对看上去没有威胁但真的有危险的事物作出了适当的恐惧或痛苦反应,那么孩子将明显受益。
然而,如果父母有恐惧或焦虑障碍,当真正的威胁没有发生,他们就变得害怕或焦虑,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习得这些适当不良(inappropriate)的反应。
社区组织的有序本身,也是一种安抚,井然有序。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社区的组织人员起到了临时的管理者、照顾者的角色,管理、提供信息,传递情感。
Part . 03
秩序感是个好东西,
尤其发生变化的时候
人们需要秩序感:秩序感是指人类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预测规律的运动变化,以确定 接受信息。秩序感是生命体对于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形式、归属或事件发生顺序、和谐有序的要求。
失序有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倒全倒。而秩序感缺失的时候,我们心里就是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就是乌云压顶似的透不过气,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我们像救火队员一样四处“扑救”弥补,应接不暇……
总的来说,北京这波操作能让大家稳住心神,希望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大家能增加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去享受“在一起”的感觉,同时祝愿我们的社会远离身心痛苦,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