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人格: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孤独者|心理词条
01
什么是自恋人格?
英文自恋一词就源自水仙花。在古希腊神话里,那耳喀索斯是极度自恋的少年。传说那耳喀索斯出生后,他的母亲曾向预言家询问过自己儿子的命运,预言家告诉她,只要那耳喀索斯不看到自己的脸就能长寿。
因此,尽管长大后的那耳喀索斯成了全希腊最俊美的少年,他本人却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样子。一次打猎归来途中,他无意中在池水里见到自己俊美的脸,竟然无法自拔地爱上自己的影子,最后因为长时间凝视自己的倒影憔悴而死。而在那耳喀索斯死去的地方长出一株水仙花。
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narcissism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是自我崇拜并过分关心自己的完美的一种心理状态。
【自恋人格】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
在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看来,【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它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也就是说,适度的自恋是健康的,它会给人带来一种自信的积极状态,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但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社会对于自恋允可的范围就是不健康的。
自恋引申入临床描述,归功于精神病学家、性学家霭理士和纳克,他们分别于1898年和1899年在各自的论文中有描述过自恋的现象。
02
自恋者为何如此自恋?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心理教授Ramani Durvasula说过:
“自恋的人通常是屋子里面最没有安全感的人,但他们学会了如何不表现出来。”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理营养”,主要是针对孩子提出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得到的心理营养不充分,长大后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和行为偏差等状态。
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0-1个月孩子的内在小孩需要【上帝】般的感受,他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无微不至地关怀,在这时期,安全感和信任感对他来说十分重要。
当孩子6个月的时候,自恋开始形成,这时的内在小孩又出现一种类似“上帝”的感觉。如果周围的环境对他比较友好,周围的人对他比较和善,那他就能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有这样一个论述:
“科胡特说,我们在自恋的状态下,如果无法战胜这个外在的环境,是因为这个外在的环境让我们完全不懂,也不理解,所以我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壳之中;在这个壳里面,我们是国王,一切都要服务于我们,把我们孵化。
这个孵化的环境是什么?就是鼓励、支持,然后给予力量和夸奖,给予包容和接纳。这样,当孩子破壳而出的时候,与外在的现实进行联结的时候,他就能很清楚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我的想法】,什么是【别人的想法】。”
自恋是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自恋者需要不停从外界寻求他人的认可、赞美来确定自己是被爱的。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原因就是,他们在早年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比如和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溺爱。有这样一些经历,让他们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
03
自恋人格的相关科普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山姆的童年在父母的争吵声中度过,在山姆6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接下来父亲再婚,母亲交往了一个又一个的男朋友,但都在山姆挑衅、敌对的态度中分手了。他的母亲此后一直没有再婚。
初中的时候,山姆很受欢迎,还是优等生,但他容不得一句批评,他经常做出过激的挑衅行为,为此他受到谴责并多次被请到校长办公室。
高中的时候,山姆将自己强烈的好胜心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并当上足球队队长,可他经常因不尊重人和“抢功劳”而与教练发生冲突,不服管教的他多次与教练发生争吵。不过,这些对他并没什么影响,他最终还是获得了一间知名大学的运动员奖金,大学一毕业就被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录用。
作为公司高管,山姆是个强悍对手,他坚持不懈追求成功,但同时也狂妄自大、过分自信,他没有亲密朋友,从不相信别人。
与此同时,他又要求下属对自己忠诚。如果他们唯命是从,山姆会慷慨奖励他们,如果某个成员未能达到他的期望,山姆会毫不留情抛弃他。为此,周围聚集的都是勤奋的人,他们对山姆是既钦佩又畏惧。
故事中的山姆就是自恋人格的代表,他的身上有自恋者的一切特征。
自恋的特征是过分强调自我,缺乏共情能力,非常需要关注,但脆弱的自尊心会破坏职业或人际关系。
自恋人格的人有明显的个人主义,他们会表现出高傲、傲慢的态度或行为,通常自我夸奖、自我赞美,喜欢把问题或责任归咎到别人身上;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听见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职场中很难与其他人更好进行合作。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缺乏自我完善的能力;
他们强烈需要他人的关注,但感情或内心世界却有孤芳自赏的心态,他们只爱自己,对他人的爱都是附带的;
他们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那自恋人格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
德国奥托·冯·居里克大学心理学教授Eunike Wetzel和他的同事曾经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237名学生的自恋人格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并跟踪了他们后23年的情况发现:
“虚荣程度最高的年轻成人,人际关系更容易出现不稳定情况,并且在中年离婚的可能性更高;
那些在18岁时特权感最强的人,到了中年后总体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往往较低。”
04
怎样摆脱自恋人格?
在网络时代,自恋文化就像一个反馈回路,自恋的人想方设法推荐自己,而网络也在加大自恋的传播。
当我们每天打开网络或电视,就会有各种明星、八卦秀在渲染各种名利;社交网络上充斥者各种网红脸、小鲜肉、秀肌肉狂魔,让自恋像一场流行感冒一样在人群中大肆传播。
那该如何摆脱自恋人格?
(1)更多去关注外部世界,减少对自我的关注
哲学家罗素说:“让人痛苦的是内心情绪,而让人幸福的,大多属于外部世界。”
幸福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如果长时间将注意力关注在自我上,就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而对外部的世界不闻不问,从而变得偏激或狭隘。
关注外部世界从培养兴趣爱好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多的人,感受到快乐的概率就越大。
在中国相声界,于谦是公认最会玩的人。他曾说:“人有个爱好,日子过得才充实,我就是爱玩,说相声也是玩。”
你可以在生活中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项目,比如看书、看电影、打球、游泳等。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健康的生活模式,能让人远离荼毒心灵的不良嗜好。
(2)练习正念,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
“当下是枝花。”正念就是以开放的状态,把注意力聚焦于当下、感受当下,不对当下的情绪加以评判,不纠结于过去,不恐惧于未来。
每天空出一点时间,找一个不受打扰、安静舒适的地方,用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坐下来就可以练习了。不过刚开始练习正念,还是要寻找专业的指导。
练习正念,能让你换个角度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它是除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解放的途径。
世界和我爱着你。